這是一份仍在不斷加長的特色小鎮“淘汰”名單......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于、倒閉、爛尾以及降格、淘汰狀態。這個數字有點嚇人,不管這個名單是否完全屬實,目前確實有很多特色小鎮成了"問題"小鎮,批量制造的特色小鎮正在批量消失,問題到底出現在了哪?
“特色小”鎮不“特色”
傳統印象中,特色小鎮多以發展旅游業為主。但實際上,現代制造類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中流砥柱。據社科院發布的《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現代制造類小鎮占比22%,且質量較高。
“一提到建設小鎮很多地方立刻說要搞景區,其實是不必要的。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這不僅包括歷史文化,也包括創新文化,要充分發揮產業特色化、差異化優勢,形成小鎮核心競爭力。”《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主編、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育華曾說道。
但市面上大部分特色小鎮同質扎堆,毫無特點。比如某一小鎮聲名鵲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跟風照搬,大家都希望能趁熱“撈一把”,然而等后期人們對小鎮的熱度驟降,也就直接導致它的發展走了下坡路。
發展定位不明確
還有某些小鎮的發展規劃并不明確。換個說法,從一開始,特色小鎮的定位就是資本賺錢的工具。開發商拿地蓋房需要土地“招拍掛”,這是硬性規定,全國的操作都一樣,但是某些地方,通過特色小鎮項目獲得土地卻可以鉆個空子。
這就給開發商提供了一條思路:借特色小鎮“拿地”,再大量蓋住宅。
對于他們來說,建小鎮是為了給房地產項目做配套的,賣房子才是正經事,至于小鎮能不能火起來,倒在其次。
虛無的品牌噱頭
最后的一個原因也很奇葩。一些地方所謂的特色小鎮,既沒有投資運營主體,也沒有規劃審批,更沒有落地開工。這些工程大多長期停留在紙面上,完全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唯一的用處就是可以給項目做背書,對當地也有品牌加成,仍舊是走個形式罷了。
所以說,這種子虛烏有的空中樓閣,不清理它們清理誰?
而截至目前,各省份特色小鎮清單內保留了1600個左右,其中有19個省份清單內的特色小鎮數量少于50個,“少而精”的趨勢初步形成。所以,特色小鎮的發展可以說是涼透了。
從被寄予厚望到一地雞毛,風風火火入場,黯然失色離場,特色小鎮的存亡真是令人唏噓。
文章來源:樓市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