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將清理清單外特色小鎮,對此前已建設或命名的特色小鎮進行全面審核,對不符合要求的進行清理或更名,特別是對虛假虛擬的“特色小鎮”要堅決清理,對違反“五條底線”的行為限期整改。
近年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中國特色小鎮建設逐漸步入規范健康的發展軌道。目前,各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從注重數量逐步轉向注重質量。特色小鎮清單內保留了1600個左右,共吸納就業人數約440萬人,累計完成投資約3.5萬億元,年繳納稅收約2800億元,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建設特色小鎮有助于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保護傳統文化和建筑,促進農民思想意識轉變,增強旅游業發展后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但是,有的地方特色小鎮存在無序發展問題,出現了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小鎮。
為進一步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進一步明確了特色小鎮建設的“五條底線”,即:合規用地底線、生態環保底線、債務防控底線、房住不炒底線、安全生產底線。“五條底線”的提出,給特色小鎮盲目、無序建設上了一道“緊箍咒”。
凡事只有堅守“底線”才不會跑偏,規范發展才能行穩致遠,特色小鎮建設也不例外。各地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嚴控數量、提高質量,防范風險,扎實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
要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發展定位,秉持少而精、少而專方向,找準優勢,建立特色小鎮清單,落實相關底線要求,人均GDP少于1萬美元省份的清單內特色小鎮原則上不多于50個,鼓勵控制在30個以內,切不可千鎮一面,貪多求全。
要遵循經濟規律、城鎮化規律和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合理謀劃設計特色小鎮空間布局,推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產業社區文化旅游“四位一體”。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確保特色小鎮投入強度夠、質效水平高、創新活力足、低碳效應強。統籌加強特色小鎮建設發展的全環節管控,建立特色小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對虛假虛擬的“特色小鎮”要堅決清理。
要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守正糾偏,把寶貴資源投入到真正的特色小鎮建設中來,讓特色小鎮名副其實。
文章來源:中國旅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