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瘦了”、融創“凡爾賽了”、萬科“慫了”、兆佳業“翻船了”、陽光城“焦慮了”,這些曾經叱咤風云的文旅轉型企業,面對2021年的寒冬,他們為何如此不“冷靜”?
債臺高筑
的文旅寒冬
即將過去的2021年,沒有如愿成為多數文旅企業眼中期盼“絕地反擊”的一年。
從許家印執掌的恒大地產意外“爆倉”、孫宏斌向緊握的融創中國“凡爾賽式”輸血,到萬科、碧桂園等企業低調、收斂的“騷操作”,再到被寄予厚望的兆佳業“陰溝里翻船”的事件,2021年發生的這一切,仿佛告誡著文旅大佬“現金危機”已經悄然到來。
翻開恒大集團的“發家史”,你會發現每一次恒大總是能在危急關頭尋到生機,然而這一次確實是“玩大了”。據恒大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從2021年7月開始,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許家印為了幫助恒大地產度過危機,已經為恒大續命近70億.....有知情人說“這是許家印最后的傲氣”,也有吃瓜群眾說“這是恒大集團最后的掙扎”。
2021年12月3日,恒大集團終于等來了關鍵的生死轉折,就在恒大集團發布公告的兩個小時內,廣東省人民政府、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先后發表了對于恒大風險事件的聲明,在這些聲明中我們看到了恒大集團的不堪與無奈,也看到了國家對于恒大風險事件的處理與態度。其中央行表示:“短期個別房企的風險,并不會影響中長期市場的正常融資功能。”此外,廣東人民政府也表示:“應恒大集團請求,為了有效化解風險,同意向恒大派出工作組,促進企業風險處置工作......”
于是12月7日,恒大集團成立了風險化解委員會,許家印任職主席,為后續的債務風險擔當責任。回想上一次的恒大危機應該是2008年,那時風華正茂的許家印靠他和他的朋友們悄然度過危機,但到了2021年的這一次,許家印朋友圈的朋友們竟然不見了。
不久前,一條融創中國掌門人孫宏斌自掏腰包給融創中國出資4.5億美元的新聞被爆料后,老孫凡爾賽式的資助一度成為了文旅圈的佳話,也成為了頻頻被調侃的熱點。
記得今年上半年的一次融創中期業績會上,老孫曾表示:“目前,中國地產行業的發展進入最難的階段,不過不管誰暴雷,融創中國也不會暴雷......”隨后,就在人們把目光都聚焦在恒大爆倉事件時,融創老孫早已為順風順水的融創中國,暗地里變賣了不知多少資產,其中貝殼股票的受讓、融創中國旗下地產物業板塊的系列融資,都只是為了支持其高速發展的文旅事業。
被譽為中國地產“排頭兵”的萬科,在前三季度經營現金流大幅下滑近90%后,最終迎來了第三季度現金流僅12億元的尷尬局面。據部分媒體統計,A股上市的部分與文旅產業相關的房企中,第三季度經營現金流為負數的房企多達30余家。
整個2021年的前三季度,還有很多中型房企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滑鐵盧事件”,先是兆佳業理財產品的意外暴雷,數百名投資人圍攻總部大樓討個說法.....隨后11月某個陽光明媚的周末,卻成為了陽光城集團股票暴跌的“吃瓜現場”。
2021年的這個冬天,一系列的意外事件,一群忙著補坑的文旅大佬,成就了一個個吃瓜群眾眼中最喜聞樂見的大型“自救現場”。
大佬們的
求生之路
賣資產、低位配股、股東籌資......這些曾經被地產企業慣用的手段,沒想到也成為了2021年轉型文旅企業度過嚴寒的最后“稻草”。
11月14日,據媒體報道稱,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計劃配售融創中國現有股份、認購新股,配售的股票恰巧就是融創服務,按照當時預估的得款總額約9.52億美元。
在融創服務正積極籌備配股計劃時,孫宏斌又自掏腰包拿出4.5億美元用于融創集團的使用。按照當時配股計劃,整個融創集團有望得到14.02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度過2021年的資本寒冬,而老孫此舉確實也很高,通過“自掏腰包”的形式,以掩蓋融創小范圍變賣自家物業的事實,可謂是一舉多得,一方面穩住了市場股民的信心,一方面又解決了融創現金流的問題,實在高招。
相比“自掏腰包”的融創老孫,陽光城的老林自救姿勢那叫一個精彩。
11月初,由于全國收緊了銀行放款的政策,迫于無奈的陽光城實控人林騰蛟一紙通告,對外宣稱陽光城現在已經面臨債務問題,但是自己作為陽光城的使用人會為企業擔保,并押上身家盡快讓陽光城脫困,不管這個“以誠相待”的策略,最后究竟能得到多少市場股民的認可,但是老林不按常理出牌的勇氣,確實值得敬佩一番。畢竟,在這個“僧多粥少”的疫后文旅時代,能站出來吼一聲不哆嗦的企業領頭人,估計也沒幾個了吧。
前面說了萬科前三季度的營收僅有12億元左右,這相比去年同期的333億元來看,差距可謂十分巨大,然而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萬科自身強轉“文旅商”身份的問題。
你可還記得萬科豬肉、萬科雪場、萬科酒店......這一系列的物業開發形態嗎?
沒錯,萬科作為國人眼中響當當的“模范生”,其實從疫情開始后,受國家對房企融資政策的管控,短期內萬科為了吸引市場的關注,又是搞豬肉股、又是搞雪場、酒店,一來一回的搗騰,盡管萬科十分注重自己資金流的管理,但面對全國房地產銷售勢頭的不景氣,萬科房地產的銷售業績“一落千丈”,加之文旅轉型的巨大投入,使得萬科也沒有了三年前“狼來了”的底氣。據知情人說:“如今的萬科集團內部,已經開啟全員高度備戰的狀態,部分高管甚至提出了不浪費一分錢、一度電的口號。”
中國奧園,作為立足香港進軍內地的優質企業,竟也采用了變賣優質資源的“回血手段”。
11月14日,中國奧園公告稱,公司將與新永投資訂立協議,后者將收購中國奧園旗下名萬投資、雙福等在內的三家公司全部股份,并支付三家公司拖欠中國奧園的,合計約9億港元。
在三家公司被新永投資成功收購后,中國奧園曾表示:“截止2021年9月,公司賬面值的差額已經降至1.7億港元。”可以說,這次交易的完成,暫時讓中國奧園擺脫了現金流的束縛。
相比上述企業的自救操作,國內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現金流吃緊的困擾,比如:花樣年、藍光、綠地、保利發展等,雖然春天遲早會如約而至,但是2021年的資本寒冬,已經不同程度地肆虐著這些想快速步入“文旅”快車道的地產大佬們,不管結局如何,我們還是拭目以待便好。
回到本文的主題,你認為2021文旅人的這個冬天真的不太冷靜嗎?或許是,或許不是。
一方面受全球疫情的反復影響,傳統地產商向文旅商的轉型不僅出現了延緩的勢頭,甚至還出現了停滯不前的態勢。
另一方面,得益于國內強消費、強出行的訴求影響,北京環球影城“一夜暴富”、各大OTA產商通過直播做起了另一門生意、傳統酒店商業也借助“科技力量”勇于跨界,這些骨子里面自帶“文旅屬性”的企業,確實要比轉型中的地產企業牛一些。
不過,一旦轉型成功后的地產大佬們邁過了現金流緊缺的“寒冬”,未來他們一定會飛得更高,走的更遠。所以,不管是龜縮當下,還是迎冬直上,文旅地產商們無須冷靜,去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