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以來萬科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也有了史蒂芬·艾洛普口中那個平臺故事的主人公的跡象,站在著了火的平臺之中四處尋找“救生艇”。
“兩萬”合作熱潮還未完全平息,萬科或許已經找好了這樁聯姻之外的“第三者”。
5月17日下午17點,碧桂園官微發布了“不扯蛋,周一見”的文字和圖片,引得業內人士好奇不已。隨之,有人開始在微信上爆料稱,碧桂園所謂的大事,或許有幾種可能。而排第一的就是與萬科就社區商業和社區金融的合作。
于是,“兩萬”之后,“萬碧”橫空出世。
雖然萬碧合作目前尚不能完全確認,不過5月16日,萬科集團總裁郁亮帶領公司60多位高層去到順德碧桂園總部,與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及總裁莫斌進行了“親切而友好地會面”。
更有消息人士透露,5月12日,郁亮在上海和平安集團談合作的內容會議上,已經公開表示萬科正在和碧桂園洽談合作事宜。
不管和碧桂園的合作是真是假,從前年底開始,郁亮帶著高管團隊四處“游學”卻是真的。在跨行研討的背后,更多的是郁亮正在為萬科白銀時代的發展方向探路。
不過,或許讓郁亮意想不到的是,即使用上了“事業合伙人”“跟投制度”等新模式,即使拉上了房地產行業的另一個龍頭萬達,其公司市值卻在5月13日被上市僅四年的樂視網輕松超越。
根據當天的數據顯示,樂視網5月13的市值高達1526.57億元,超過萬科A的1429.22億元,領先近100億元。
在消息出來之后,市場評論稱,一個是曾經歷黃金十年、一度風光無限的產行業龍頭,另一個則是僅上市四年多的互聯網企業,如今在股市上平起平坐了,這不得不讓人唏噓:是新型行業真的行了,還是地產行業真的不行了。
而對于郁亮來說,也許更重要的事情是,萬科這艘地產大船怎么了?
著了火的萬科
在研究萬科之前,我們可以先來回顧一家曾經的世界級巨頭企業的故事,這個企業就是諾基亞。
眾所周知,諾基亞在移動通訊行業,曾風光無限。在2010年以前的巔峰時期,其在全球手機市場份額最大占比時可接近40%,這比排在其后面的四家手機企業的市場份額全部加起來還要多。
然而,就是短短四年時間,諾基亞在該行業的龍頭地產就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當年風光無限的手機業務也被迫賣給了微軟。
而在危機之初,時任諾基亞CEO的史蒂芬·艾洛普曾在其內部備忘錄上這樣總結:我們的平臺著火了。
艾洛普稱,“著火的平臺”會使一個人的行為有極大改變。而現在,“我們現在也站在一個著火的平臺上,必須決定該怎樣改變我們的行為。”。
因此,他認為諾基亞將致力于一條重生之路——一條能夠重建市場領導地位的道路。
艾洛普彼時總結:“鉆井平臺上的那個人重新認識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并向不確定的未來邁出勇敢一步。如今,我們也有同樣機遇,去做一樣的事情。”
不過,最終諾基亞的自救以手機業務出售的悲劇結束,但“著火的平臺”卻成為很多企業用以自省的參考。
事實上,這兩年以來萬科的一系列動作似乎也有了史蒂芬·艾洛普口中那個平臺故事的主人公的跡象,站在著了火的平臺之中四處尋找“救生艇”。
2013年年底,郁亮帶隊拜訪互聯網企業。彼時郁亮坦承,擔心未來房地產行業出現類似“小米”的攪局者,以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打碎行業舊秩序。
隨后,互聯網思維開始貫穿郁亮每一次革新性的動作,也正于此時,萬科提出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向白銀時代過渡的口號。
在思想上有危機意識的同時,萬科推出了帶有激勵性質的員工跟投計劃,以實際行動支持更謹慎些的投資,謀求更大程度的回報。
房地產運營模式上,萬科提出輕資產運營模式,減少資金沉淀。
今年年初,萬科向外界傳達的危機感變得更為嚴重。比如此前曾被大量報道的,萬科正在展開組織架構變革,并進行大規模裁員,包括各分公司。同時,在萬科內部,郁亮鼓勵各地方公司突破找路,探索創新業務。
在外界分析看來,萬科的種種舉動意味著,“在互聯網、物流地產、養老地產等大量新領域、新業務涌現之時,萬科著急了,急需要重新定義自己,并另覓未來的諾亞方舟”。
地產大船沉沒?
因此,前有因著了火而跳水自救的諾基亞,后有同樣為行業大佬的萬科在新的形勢下正著力思考如何抉擇。
“在競爭對手“火上澆油”的同時,諾基亞在做些什么呢?我們落后了,我們錯過了主要潮流,我們喪失了時間優勢。在當時,我們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決定;但如今,我們卻發現已落后數年之久”。
悲劇就是,著火了的諾基亞仍然難以自救,資本市場對其評級也屢次下調,最終選擇跳水,將旗下大部分手機業出售給微軟。
而逐漸被邊緣化的諾基亞,其市值近十年間直線下滑,股價已經從歷史最高點的2萬億左右縮至不足二千億。
現在,同樣身為房地產行業老大的萬科市值也開始出現下滑。據市場早前統計,萬科目前發行總股本為110.38億股,按照4月23日當天的收盤價格14.76元測算,萬科市值大概是1629.21億元,較最新的1429.22億元,下滑近200億元。
不過,市場有觀點認為,伴隨著在今年房屋成交量被迫大幅萎縮的態勢下,地產業的估值水平不能拿前期虛旺的業績作為參照標準,因而還不能得出估值偏低的結論。事實上存在即為合理。
顯然,以郁亮為首的萬科管理層在遠見及執行力方面現在并沒有受到懷疑,但房地產利潤逐年下降,行業處境艱難,企業日子并不好過這也是眼下的事實。
根據4月3日,萬科最新發布第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其一季度凈利潤預計6-7億元,同比下跌約54%-61%。
對此,就有行業分析師向觀點地產新媒體表示:“于萬科而言,主業住宅遭遇天花板之后,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助推未來公司長遠發展,是其未來發展的阻礙”。
事實上,在外界看來,一定程度上,商業地產業務可以對房企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回報。但萬科的商業地產業務,雖在毛大慶執掌下一度有所起色,但伴隨新一輪的人事調整,萬科商業業務未來的走向充滿未知數。
所以,該名分析師表示,雖然郁亮非常重視互聯網思維,但互聯網新形勢下給企業外部生存環境帶來變化的同時,房地產企業怎樣健康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邏輯出來,可惜這個邏輯對于萬科至今仍然沒能很好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