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實體書店發展趨勢:變身人文生活美學體驗空間
來源:互聯網 作者:互聯網 時間:2015-06-04
核心提示:傳統書店在應對網絡書商沖擊下如何轉型的問題備受關注,新型實體書店大量涌現,為城市文化增添活力。記者采訪蘇州誠品書店負責人郎正中、南京先鋒書店錢小華與文化學者費勇,探討新型實體書店與城市文化的關系。
蘇州誠品書店將在今年8月面向讀者開放,這意味著,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個旗艦店終于要投入運營了。不過,此次的蘇州誠品書店不只是一家書店,它是占地超過13萬平方米的超大文化綜合體,不僅有眾所周知的“誠品書店蘇州旗艦店”,還將包含“誠品生活文創平臺”和房地產家居“誠品居所”。
近年來,傳統書店在應對網絡書商沖擊下如何轉型的問題備受關注,新型實體書店大量涌現,為城市文化增添了不一樣的活力。記者采訪了蘇州誠品書店負責人郎正中、南京先鋒書店錢小華與文化學者費勇,探討新型實體書店與城市文化的關系。
進駐蘇州
誠品書店激活地域特色
去過臺北誠品書店的人都對那里印象深刻:充滿設計感的環境、高雅與通俗并存的書籍、讓人心動的手工設計,還有動靜結合的閱讀區,以及輕松的音樂、溫情的服務。
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即將開業的“誠品生活蘇州”是一個總建筑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的“城市文化綜合體”,共分布有4.5萬平方米的文創生活平臺、誠品書店,以及兩棟塔樓的誠品居所地產。2014年5月,蘇州誠品書店“微型體驗店”提前投入運營,讓讀者提前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這里試圖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提供舒適的桌椅讓大家歇歇腳,即使在這里坐一個下午,也不會有壓力。”工作人員介紹說。
誠品書店進駐大陸城市,為何不選擇“北、上、廣”一線城市?相關負責人透露,蘇州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吸引了誠品的進駐。“誠品書店屬于小清新風格,選擇蘇州既是機緣,也是因為江南的婉約和古典文藝氛圍與誠品書店相契合。杭州也不錯,但本身書店競爭已經很激烈,況且地價那么高。”文化學者費勇分析稱。
處于滬寧杭中間,加上蘇州的地價相對便宜,以及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成為此次誠品落戶蘇州的主要原因。無獨有偶,今年1月,方所第二家分店在成都遠洋太古里盛裝開幕,方所創始人毛繼鴻解釋說:“成都人熱愛生活,與方所生活美學的理念更契合。”
地域特色和復合經營模式貫穿著誠品書店的發展史。在臺北市開創第一家店之后,誠品相繼開出分店的同時,兼營了服裝、特色食品、藝術畫廊、表演廳、電影院、酒店、文創商場、新銳時尚設計、臺灣地區優質食品等多種項目。如今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臺北的地標,它的文創產品以及它帶給人們的體驗,彰顯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地域人文特色可以說是誠品的拿手好戲,在誠品位于臺灣地區、香港地區的42間分店中,書店在書籍分類、文創開發上做足了功夫:一條街道、一幢民居的故事,一個地方的特色小吃和民俗工藝、一份旅行指南等等,都成了書店里展示的文化元素。
進駐大陸后,蘇州誠品書店將致力于“激活”本地文化,例如書店搭建的文創平臺中有“蘇州傳統工藝專區”,將引進蘇州本地的文化元素和傳統工藝美學,像緙絲、核雕、木雕、宮扇、蘇繡等。
誠品書店總經理李介修表示,蘇州誠品將推行“連鎖不復制”的概念,在大陸城市開展多元場所的實驗,最大程度實現誠品在大陸地區的本地化。“每一家誠品都是根據其所在的地理環境和人文條件而規劃,希望呈現的是同時具有誠品特色和當地文化氛圍的內容”。
商業融合
激活城市空間文化氣息
互聯網和電商的勃興,被認為是近年來實體書店遭受沖擊的主要原因。在遭遇成本、渠道、房租等眾多壓力的情況下,實體書店紛紛謀求轉型。許多面目各異的新型書店迅速成長起來,其中有不少都呈現出與商業跨界經營的特質。
實體書店紛紛轉型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變化?首先,是激活了城市空間的文化氛圍。不少新型實體書店開在購物中心,既聚集人氣,又充分利用人流量變身新的文化消費和休閑空間,附帶的咖啡、文創、手工、服裝、教育、電子等產品也拉動了書店的消費。費勇認為:“廣州方所從一開始就把圖書和文創、服裝、文藝活動結合起來,不像其他書店那樣是被動應變。廣州購書中心的改造如今也順應了這一趨勢。”
在廣州正佳廣場,Hi百貨等小清新商店廁身其間,它有1/3的部分是書籍的空間。“實體經營并沒有被電商打垮,相反,人們對商場消費的體驗需求更強烈了。”費勇表示,互聯網和手機移動打破了過去的行業分類和商品界限,今天的城市人群在實體環境中更注重體驗和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是一種催生文化氛圍”。
社交化、體驗化和生活美學理念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商場中的書店。以南京先鋒書店、廣州方所等為代表的新型實體書店,在過去五年間頻繁地舉辦名人講座、新書發布或分享會,盡管在價格和打折力度上遠不如電商,但線下活動仍然刺激了讀者現場購書。記者經常看到,書店里一場分享會或簽售活動之后,名人或作家的新書很快被搶購一空。方所的圖書銷售更是在這些因素的刺激之下達到了其營業額的35%。
“正佳廣場的Hi百貨,除了1/3的書,其他都是針對白領階層的廚具、咖啡、西餐,以及著眼于生活用品的香皂等系列產品,甚至還有日本導演村上龍的版畫,讓你目不暇接。總之,書店的綜合性和百貨特征已是趨勢。”費勇表示。
曾為廣州市民帶來溫馨體驗的唐寧書店,將于6月份在廣粵天地開業一家新店,占地將達到600平方米。盡管不走誠品、方所等書店的道路,但唐寧書店將著力開發以文化為中心的各類產品,如雜志書、主題書、閱讀活動和對應的APP等,負責唐寧未來項目開發的費勇稱,“我相信它不會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品位和活動空間”。
未來趨勢
變身人文生活美學體驗空間
新型實體書店與商業和地產結合,激活了城市文化空間。但文化產業不同于沃爾瑪那樣的商品產業,需要特別注重人文特色、文化氛圍和藝術體驗空間的營造。
由南京五臺山體育場地下車庫改造而成的先鋒書店占地3680平方米,早已成為讀書人、文藝青年和游客不得不去的文化地標。它被評為2009年中國最美書店,2014年它被BBC評選為“全球最美十大書店”之一,已然成為南京城市文化的主要品牌。
先鋒書店為書籍保留了最重要的區域,而它對環境設計的高要求、對讀者體驗的重視也證明了書籍本位的重要。但是單單賣書當然不夠,為了先鋒書店的生存,書店創始人錢小華幾乎將一切可能的文化產業元素都融入其中,如文化創意、咖啡、文藝活動等。
在賈樟柯近期拍攝的系列紀錄短片《我們的時代:十年敢想錄》中,錢小華說:“文化創意產業對先鋒書店起到了涅槃重生的作用”。據2014年先鋒書店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當年先鋒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共5000多種,近年來實現了創意產品銷售每年近100%的增長,創意產品銷售占到了書店總銷售額的40%,利潤則達到書店總利潤的50%,這一比率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
新型實體書店另一個轉型的方向是積極融入不同的文化社區。南京先鋒書店的集群和連鎖經營較有特色,它偏向于通過孕育一些專業、有主題特色的小書店,把書店融入社會的各個角落,如歷史文化街區、旅游景點、鄉村、大學等不同社區。2014年在安徽黟縣碧山村開辦的碧山書局,將現代書籍和產品安置于古樸的徽派堂院之中,青山環繞,游人絡繹,旅游產品開發和鄉村創意產業園的配套實現了書局的持續盈利。此外,例如立志復興詩歌文化的永豐詩舍,回歸大學人文的南審潤澤書局,彰顯民國風范的總統府民國書院,重塑民國書店舊貌的南博新生活書局等等。“這些書店不是簡單克隆先鋒的文化創意,而是延伸先鋒的文化內涵。”錢小華強調。
“幾乎沒有任何兩家書店是相同的。”在廣州的一些社區里邊,有的特色書店存在了十幾年,它們經營品類單一,但契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在社區扮演了文化沙龍的作用。
盡管書店倒閉頻頻,但新型實體書店仍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互聯網和電商如日中天的時期,實體書店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人們熱情的呼聲。各種社區書店、主題書店、大學書店層出不窮,為城市文化增添了別樣的活力。
“我覺得今天是一個文化的黃金時代。無論是民眾的文化素質和需求,還是書店業向各個場所和行業的跨界、滲透,都說明了書店業越來越活躍。綜合性書店與個性化書店并存,這是未來的大勢所趨。”費勇認為,今天的書店其實是一種“文化理念”,它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跨界。相對于互聯網,它的未來將是更多現代人非常渴望的生活美學體驗空間。
來自:南方日報(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