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望京SOHO樣板間與百度副總裁曾良、PP租車創始人王嘉明、奇瑞汽車副董事長郭謙共同探討“互聯網+”時代的“共享經濟”時,始終不忘見縫插針推廣SOHO中國的最新產品——SOHO3Q。
所謂SOHO3Q,即移動時代的現代化共享辦公空間。與傳統辦公不同,人們可以在這里自由選擇辦公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辦公在IT技術和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變得更加輕松靈活。
“無論是潘石屹的SOHO3Q,還是毛大慶的優客工場,均是中國版WeWork的典型代表,盡管二者目前都處在運營模式的探索階段,但已經給國內存量商業地產的盤活及整個商業地產行業的創新變革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路徑。”北京艾力森中研咨詢有限公司總裁洪文平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版WeWork備受關注
“希望為那些為了生活,而非生存的人們提供辦公場所。”2010年,正式誕生于美國紐約的WeWork,商業模式很簡單:先租下各類存量商業辦公空間,再以工位為單位分租給小型企業和創業者,并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運營服務。
與傳統服務式辦公室不同,WeWork鼓勵租客在開放空間下進行盡可能多的交流,因而整個空間的裝修都顯得年輕、有活力,有大量公共空間;同時,無線網絡、打印復印等服務均免費提供。
自誕生以來,WeWork不斷為大量租客和投資者所看好。公開資料顯示,目前,WeWork的辦公空間已遍布全美各大城市,歐洲的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有分號。
預計到今年年底,WeWork能提供的商業辦公租賃面積將達到350萬平方英尺(約合32.5萬平方米)。在去年年底的最新一輪融資中,WeWork的市場估值已達50億美元。
“WeWork的出現,大大減輕了創業者的前期負擔,在我國又被稱為創業地產。”洪文平說。
2014年,潘石屹在美國看到Wework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加速SOHO中國商業地產項目去化的他,決意將其搬回中國,首個SOHO3Q便坐落于北京東北部的望京SOHO。5月28日當天,本報記者在實地走訪時看到,內部裝修更多體現年輕時髦化,跟國際一樣,以工位為單位出租,最低租期一周,開放式工位每周價格1000元,3~5人的封閉空間工位每周價格1300元。
“SOHO3Q對所有有辦公需求的人開放,可以只租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只租一張辦公桌或一間辦公室;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預約、付款,享用WIFI、復印打印、咖啡等服務,只需要帶著手機和電腦來工作。”潘石屹介紹說。
商業地產迎來新的變革
來自物業咨詢機構萊坊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5年底,全國主要城市商業綜合體存量面積將達到3.6億平方米,2016年以后更將突破4.3億平方米。與此同時,2014年國內主要城市綜合體個數達885個,較2013年增長24.47%;2015年國內主要城市的綜合體數量將突破1000個;至2018年,國內商業綜合體的年供應量將達到1200個。
對此,長期關注商業地產的業內專家劉錚認為,WeWork這種新型辦公模式與國內現有寫字樓經營模式相比,將給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商帶來從地產開發到地產運營的輕資產變革。“傳統模式下‘拿地、開發、招租’的資金投入量大,運作周期漫長。以WeWork模式為代表的地產運營商通過物業改造升級,可在數月內完成項目交付,快速回籠資金。”
此外,WeWork模式也將帶來商業寫字樓產品形態上的變革。劉錚表示:“一方面,從租面積到租工位、非標準產品到標準產品的進步,瞬間打破了以樓層、面積、戶型、使用率等為代表的寫字樓的復雜性;另一方面,租賃標的可伸縮性以及租期的靈活性,又減少了企業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的顧慮。 ”
從萬科高級副總裁的職位上離職之后,毛大慶創辦了孵化創業項目的中國版WeWork ——優客工場。記者從優客工場官方了解到,自4月中旬正式啟動以來,優客工場已在北京成功簽約10余個項目,為其去化難提供了新的路徑。
同樣地,自今年2月1日起,北京望京SOHO和上海SOHO復興廣場兩處的SOHO3Q正式上線,僅僅只用了3個月時間,位于北京的望京SOHO3Q目前就已實現滿租,去化率方面也遠遠超過同樣時間里望京SOHO其他普通寫字樓。
(來源:中國建設報 肖正華)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