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本是銀泰商業股東大會的日子,就在前一天傍晚,銀泰系的員工們收到了一封深情款款的公開信《永遠愛在一起》。發信人不是別人,正是原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沈國軍。
這是繼“股權轉讓”、“阿里收編”等動作之后,銀泰商業的又一次變動。銀泰未來真的會變成阿里商業嗎?沈國軍去向如何?十多天來,眾說紛紜。
與其讓外界猜,不如自己講。
“2015年6月5日我將辭任銀泰商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及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未來將集中精力思考銀泰集團的整體發展戰略。” 沈國軍在公開信中稱,辭任后他將在銀泰公益、銀泰置地、銀泰資源、銀泰金融投資、銀泰農業發展、銀泰未來科技城、銀泰中心,in 及銀泰城購物中心業務上花更多時間。
就在前幾天,王健林的萬達電商換帥的消息也是刷爆了朋友圈。三年內換了兩輪CEO,兩任COO,原因何在?董策離開后,萬達電商是否將改變運營思路?
零售業O2O這盤棋,真的那么難下么?馬云和王健林,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沈國軍謙稱自己是“誤入歧途”的外行
作為銀泰商業零售板塊業務的創始人,沈國軍是中國商業零售行業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在沈國軍致員工的公開信《永遠愛在一起》中,他這樣描述自己的“銀泰歲月”:“從1998年一個無心插柳的生意,一家銀泰百貨門店發展到全國領先的零售業集團,從1000萬資本金發展到市值300億的公司,從一個‘誤入歧途’的外行發展成為行業創新引導者”。
“誤入歧途”的“外行”能在17年后將這門生意做成市值300億的公司,背后是創新——沈國軍在近10年間“創舉”頻出:2007年成功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超額認購240倍;2009年烏鎮會議后,在百貨行業市場大好的情況下,銀泰商業成為全國首家轉型體驗式購物中心的百貨連鎖品牌,也正是因此,使銀泰商業零售業務板塊在目前商業零售行業盈利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依舊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態勢;2010年,沈國軍又在同行業中率先推出了服務中國時尚消費人群的電子商務平臺—— 銀泰網。可以說,銀泰商業是國內最早一批擁抱互聯網的傳統商業零售企業之一。
2014年3月,馬云出手。阿里巴巴集團以53.7億港幣投資銀泰商業。之后雙方開始進一步整合。雙方曾宣布,約定在未來三年內,阿里集團最終在銀泰商業的持股比例不低于25%。
2015年6月5日,沈國軍正式辭任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戰略發展委員會主席職位,該職務由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接任。
公開信透露銀泰版圖中的兩個新單元
轉身,并不意味著離開。沈國軍稱,辭任后將在銀泰公益、銀泰置地、銀泰資源、銀泰金融投資、銀泰農業發展、銀泰未來科技城、銀泰中心,in 及銀泰城購物中心業務上花更多時間。沈國軍的商業版圖中并未放棄商業零售板塊業務。
銀泰商業相關人士表示,沈國軍退任銀泰商業(集團)董事局主席,完全是基于銀泰商業(集團)未來發展前景的主動選擇,是推動新力量對企業轉型的主動融合與引導。沈國軍的主動讓賢,意在希望阿里巴巴集團和張勇能將互聯網技術、新創新思路、新服務架構等層面更廣泛地引入到銀泰商業,從而進一步深化雙方于2014年3月達成戰略合作時的目標,即打造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封公開信中,人們罕見地看到了銀泰版圖中兩個新單元——“銀泰農業發展”和“銀泰未來科技城”。
資料顯示,未來科技城是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多個地方建設的科研基地,首先在北京、天津、杭州、武漢四地進行試點,明確提出“要在符合條件的中央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部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立40—5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推進產學研結合,探索實行國際通行的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創業機制,集聚一大批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
此舉意在借鑒改革開放初期建經濟特區的經驗,將其建設成為具有世界一流水準、引領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代表我國自主創新技術最高水平的“人才特區”。
零售業O2O,誰都沒走出迷局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普及應用,電子商務在國內取得了迅猛發展。但與此同時,傳統零售業的業績卻面臨大考,一時之間甚至不少人產生了“線下已死”的悲觀論調。零售業O2O能否拯救行業,眾人都很期待。
相比于沈國軍的一舉一動引發的波瀾,萬達電商換帥的消息只是在零售業界引發了關注。
“其實萬達不必著急,大家也都是圖個熱鬧的階段。零售業O2O有點像賭石的場景,誰都知道抱著一個寶貝疙瘩,未來可能值錢,甚至表面裂紋里仿佛冒著金光,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切。相比之下我反而覺得從上往下的融合比從下往上硬飛起來要容易一點。生在地上的這些,太重,無論是硬件、觀念,還有利益,更重要的是,畢竟只是個交易環節,如果上游商品廠商不配合,僅靠自己做,談何容易。”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如此點評。
萬擎咨詢CEO魯振旺分析,萬達電商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尋求一個技術性的CEO,而是要找一個對商場、零售行業理念認識更深刻的人。
杭城零售業某資深人士直言,在國內對商場、零售行業認識深刻的人不多。他個人覺得,劉強東對零售業的了解要比其他一些純電商要深入。但京東O2O也沒有成功。無論是零售業做O2O還是京東這樣的純電商做線下,或是“喵街”做O2O,大家都是在嘗試,因為不折騰不行。實體店的確受互聯網頗大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已然發生了變化。即便是國外,O2O在某個環節產生效益提升的案例有,但是整體成功的依然沒有,大家都在探索之中。所以,馬云和王健林,誰都不能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