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談綠色地產似乎不合時宜。在“互聯網+”的浪潮覆蓋之下,房地產行業憑空多出了很多大風口,從O2O到房地產眾籌,從PPP到智能家居,新概念應接不暇,似乎隨便站在哪個風口上,公司就能飛起來,一覽眾山小。而綠色地產嚷嚷了近十年,時至今朝仍然叫好不叫座,開發成本高,房子賣不動。社會責任茲事體大,但對房企而言,公司財報、股東利益更加重要。
一些人沒有看到,綠色地產才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最大的風口。6月1日,住建部副部長王寧在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首次宣貫培訓會上,力挺綠色建筑。從2013年國辦發1號文《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到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 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達到50%,再到今年1月1日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實施,可以看到政府層面推行綠色地產的決心越來越強,力度越來越大。
從產品角度看,市場更需要綠色地產。中國房地產行業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土地和資本兩個市場,產品除了越來越“豪氣”,在住宅產業化、新材應用及開發理念等仍然缺乏創新,更談不上顛覆,本質上仍然停留在1.0時代,急需創新型、革命性的產品更新市場,綠色地產正是一個合適的入口。
但這是一個耐心被浮躁吞噬的時代,抬頭就可摘到果子,沒人愿意深耕細作,耐心做好產品的地產商越來越少。
“互聯網+”的前提是要有好產品,有好產品才能形成產業閉環。但讓人擔憂的是,互聯網概念甚至淪為一些開發商的營銷噱頭。最近華南一家開發商向市場推出互聯網公寓產品,智能WI-FI、智能停車、智能開門,華麗麗的場景應用互聯網概念十足,但回到公寓本身,從戶型設計、空間利用、人性化體驗等視角來看,那就是一棟普通的公寓,其大肆宣揚的互聯網應用,隨便找個農民樓稍加改造都能實現。
在此前時代周報主辦的“影響力中國2015年春季峰會”上,經濟學家樊剛給被互聯網大火燒得熱血沸騰的企業家們潑冷水:互聯網再好,也不會把三流產品變成一流產品。冷靜的觀察者都有此共識,熱鬧的營銷只能喧囂一時,好的產品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綠色地產除了可以把中國房地產產品帶進2.0時代,其在實施過程中的標準化和產業化,更加符合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所以,國家室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說,對環境、空氣的關注將成為房地產的下一個風口。
數據說話。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達到50%,但2012年這一數據僅為2%。住建部透露的數據,預計2020年前,我國用于節能建筑的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任務艱巨,空間更巨大。
另一組數據,截至2015年1月,我國評出2500多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綠色建筑總面積2.9億平方米,但建筑運行一年之后,仍能達到標準的只有159項,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虎頭蛇尾,應付大于實干。
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張舊照片,名為“1912年,一個青年在剪辮子前的輕微惆悵”。在綠色地產面前,很多開發商都不愿意剪掉舊辮子。目前除了招商、萬科、綠地、萬達等龍頭以及朗詩、三湘股份等少數房企洞察先機外,大部分還在觀望。
不過,若想要更多開發商剪掉舊辮子,還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政策的剛性再強一些;二是政府的補貼再大一些;三是開發商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研發新產品,推進產業化,降低綠色建筑的成本。若此,綠色地產必成大風口。
(來源:人民網)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