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業定位:確定整體檔次和主要功能。
1、商業定位:與宏觀環境的關系
分析
1)如項目位于核心區域,且競爭狀況尚可,可爭取一步到位,定位于中高至高端;
2)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在時機上可占得先機,則最好一步到位,否則可考慮避其鋒芒;
3)如在區位及競爭環境都無優勢,則可考慮從中至中高端定位開始,預留日后往上調整的空間。
2、商業定位:與目標客戶群的關系
分析
1)5個萬象城所針對的目標消費群體特征基本一致,覆蓋了所在城市并輻射了周邊區域較有消費力的人群,為中高檔定位提供了基礎;
2)制定商業定位時,還應充分考慮目標租戶,尤其是代表性租戶(如國際一線品牌)的拓展意愿和市場空間。
3、商業定位:與項目自身設計的關系
分析
1)5個萬象城的商業體量都在13萬-17萬平方米之間,屬于大中型購物中心。該體量一方面拉大了檔次定位的寬度,另一方面也為功能定位的豐富性創造了條件;
2)如體量不足,則須在業態選擇上有所取舍,著重考慮體現萬象城定位的關鍵業態;
3)如體量過小,則萬象城功能定位的豐富性未能滿足,建議不做萬象城;
4)建筑面積方面,都以室內購物中心為主,符合目標租戶群體對購物中心硬件條件的基本要求,風險相對較小。
5)萬象城的定位較為集中,即在實現中高至高端定位的基礎上,適當兼顧中檔消費的多樣化需求,以豐富的功能定位打造一站式消費模式。
4、商業定位:各地萬象城及主要標桿項目定位圖
5、商業定位:定位齊整性
分析
1)購物中心的整體定位一方面取決于關鍵業態(如服裝、配飾、皮具等)的定位高度,另一方面取決于其他業態的定位齊整性;
2)如出現定位斷檔,容易使得購物中心整體定位模糊,不利于后期的經營;
3)購物中心的商業定位受市場環境及競爭環境的影響;
4)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考慮一步到位,在開業初期實現相對理想的商業定位,如杭州、沈陽和南寧;
5)如開業初期市場條件不許可,亦可考慮從較低定位開始,結合后期市場變化,逐步通過調整而實現理想的商業定位。
二、業態選擇:決定功能定位,細化招商需求。
1、業態組合:業態配比(面積)
分析
1)萬象城系列的業態組合較豐富,涵蓋面廣。各地的業態配比也較為接近,“百貨+服裝+餐飲+娛樂”均已占據超過75%的面積;
2)與太古匯相比,萬象城在百貨業態上占比較大,一定程度上也壓縮了服裝、皮具等業態的空間;
3)太古匯整體體量較小,故其舍棄了占據面積較大的娛樂類業態,聚焦于易體現高端定位的服裝、配飾、皮具等業種;而萬象城的業態組合,則更體現了豐富、一站式的功能定位。
分析
1)將目前已有的萬象城的各業態面積配比進行平均,得到如上圖的比例,可作為現行萬象城系列的一個參照值。未來新的萬象城可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市場環境及競爭情況,對業態配比進行適當取舍及調整;
2)與上圖相對照,成都和沈陽的百貨面積占比稍大(均為32.7%);同時成都萬象城餐飲業態的比例較小(僅為12.6%),可以考慮在日后適當增加。
2、業態組合:面積配比與業績及租金的關系
分析
1)百貨類:百貨面積較大,已形成特定主題氛圍;但長遠來說業績表現和租金回報不甚理想;
2)零售類:以服裝、配飾和皮具等為核心的零售類業態,在業績貢獻及租金貢獻方面表現優異;
3)餐飲娛樂類:餐飲、娛樂類主要承擔了吸引并保持人流量的功能,其業績及租金貢獻相比其面積占比來說顯得較低;
4)其他配套類:家用、兒童、超市、個人護理、服務等業態,為體現商場整體豐富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5)萬象城在不同時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深圳萬象城已進入成熟運營期,人流量穩定,可考慮適當增加零售類比例,以追求更好的業績表現和更高的租金回報。
3、業態組合:落位
分析
業態組合時落位,應充分考慮并發揮業態各自的特性(如吸引人流、消化面積、貢獻租金等)及要求(如人流量需求、硬件條件需求等),在設計階段便充分互動,爭取達到“度身定做”的效果
4、業態組合:樓層的業態選擇
分析
1)充分考慮人流量、形象及定位的要求,不同樓層的定位錯落有致;
2)在展示性最強的樓層和區域打造出凸顯整體定位的高端零售氛圍;
3)利用目的性消費業態帶動人流往高樓層,并使得上下樓層的人流有所互動;
4)同一樓層中不同業種的定位應盡量一致,并能形成有效互動;
5)大型主力店及半主力店可用以化解大進深店鋪;
6)目的性消費業態盡量安排在動線末端以拉動人流。
5、業態組合:業態創新
分析
1)萬象城業態組合已基本形成了“百貨+零售+餐飲娛樂+配套”的模式,且各業態之間的配比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行之有效;
2)隨著商業地產的發展及競爭對手的不斷涌現,購物中心同質化的現象明顯。因此萬象城應在業態組合上進行有效的取舍,并關注市場上新興的業態,以保持獨特性和領先地位。
三、品牌組合:結合市場變化以及品牌表現保持動態調整。
分析
制定品牌組合時,須結合目標消費者的品牌偏好及品牌本身的拓展意愿,篩選各業態中符合萬象城定位要求、并且自身具備較強經營能力的品牌,以形成萬象城品牌組合,并在日后的實際運營過程中,結合市場的變化以及品牌的實際表現保持動態調整。
1、品牌組合:租戶評價體系
分析
根據深圳萬象城以往實踐經驗,可以從“品牌背景”、“租戶公司背景”、“與萬象城定位契合度”、“品牌形象”、以及“業績、租金表現”等維度進行判斷。
2、品牌組合:主力店、半主力店
3、品牌組合:國際品牌
分析
1)深圳萬象城經過歷年的調整,目前擁有最齊全的國際品牌;而成都萬象城定位相對較低,目前國際品牌數量較少;
2)杭州沈陽、南寧萬象城的國際品牌數量相當;
3)與4個萬象城都有合作的品牌有Cartier, HUGO BOSS, MAX MARA, MONTBLANC, PRADA, Coach等六個;
4)與3個萬象城保持合作的品牌有Burberry, BVLGARI, Dior, Ermenegilodo Zegna, FENDI, Louis Vuitton, MIUMIU, Salvatore Ferragamo, TOD’S等17個。
4、品牌組合:餐飲品牌
分析
1)前三個萬象城的餐飲細分大體相同,包含大型餐飲、美食廣場、中外特色餐飲、快餐/休閑餐、以及咖啡甜品店;
2)成都未設置大型餐飲,可能會導致部分大型宴請客群的流失;
3)南寧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未設置美食廣場,則增加了較多大眾化餐飲選擇;
4)餐飲品牌本地化現象較明顯,尤其是大中型餐飲品牌。較易做到全國連鎖的品牌,主要為快餐及咖啡甜品類;
5)大型餐飲方面,稻香集團合作較多,其余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引進了知名品牌;
6)美食廣場方面,4個萬象城共合作了3個品牌,但目前市場上并無更多更優質的美食廣場運營商可供選擇;
7)休閑餐飲方面,和綠壽司與5個萬象城都有合作,而蓉悅、大漁、蕉葉等也與3個以上的項目合作;
8)咖啡廳方面,滿記、星巴克、一茶一坐、太平洋咖啡、Costa、仙蹤林、面包新語等品牌與萬象城都有全面的合作。
四、招商調整:為業績、租金增長提供持續動力。
1、招商調整:NOVO案例
效果
月均業績:調整后較調整前上升44.6%;
固定租金:調整后較調整前上升320.1%;
實收租金:調整后較調整前上升87.1%;
分析
1)NOVO品牌定位年輕時尚,與萬象城1樓中高端定位不匹配;
2)2樓i.t及Timberland店鋪后有大片空置區域,減少了租金的收入。
3)針對原NOVO主力店面積大的特點,在建筑設計公司的幫助下,重新劃分了該區域并設計出1樓次動線;
4)引進了Balenciaga、Chloe、Paul & Shark、Corneliani、Blumarine等品牌,進一步擴充了1樓國際品牌數量;
5)多個品牌都是首次進入深圳,也加強了萬象城的獨特性和競爭優勢
2、招商調整:業績坪效對比
分析
1)開業初期,杭州萬象城的業績表現較好,部分業態表現突出;而沈陽萬象城的增長幅度較大;
2)深圳萬象城經過多年調整,目前各個業態的坪效表現都有長足增長。
3、招商調整:租金坪效對比
分析
開業初期,五個萬象城的月租金坪效都超過100元/㎡;經過多年的調整,深圳萬象城的租金水平已翻倍,因此對業態、品牌的動態調整,將為業績、租金的增長提供持續的動力。
五、招商管控。
招商管控模式
招商現有架構:
1)置地總部主責前期工作,指導品牌落位完成;
2)大區公司全程配合參與在實質性招商工作過程中,置地總部主責主力店(及部分重點半主力店)及國際品牌招商;
3)其他品牌招商由各大區自行完成進入運營期以后,租務管理及招商調整工作由各大區自行開展,總部不再參與。
與萬達相比:
1)所有的前期工作及招商工作皆由總部完成,直至項目開業;
2)開業后的招商調整由當地項目公司負責,但每一個店鋪的調整皆需向總部報批;
3)萬達的操作模式更集約化,因此相應可節約時間,縮短招商周期,適合大批量快速發展。
4)但可能因為未充分考慮各地實際情況而影響本地適應性,且降低各地項目之間的差異性。對總部相關部門要求極高;
5)總體來講,萬達招商模式值得借鑒,但應規避其重效率輕質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