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劃要點:“點線面”實現立體交通一體化。
a、考慮到將地鐵交通系統與都市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提高綜合體的方便性,建設垂直的“城中城”。
b、與地鐵接駁處同時通過連廊連接地下各部分商場,帶動商業及綜合體總體人氣。建筑物間地上地下用連廊、水平電梯相連,方便行走。
整個交通網實現“垂直+水平”,立體一體化
“點”空間
“點”空間的銜接主要指城市軌道交通與綜合體的接口處,一般也屬于二者的出 入口。
3大類接口空間
“線”空間
立體和水平同行空間的設計要點
“面”空間
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城市綜合體一體化設計中的區域元素,指兩者銜接空間中的“面”空間。
利用中庭、內廣場進行的空間銜接
二、案例解析:6大項目的立體空間規劃。
類型一、大型中軸線
1、表參道 Hill:分三階段漸次降低的建筑樓層調和景觀
【規劃方案】
建筑區域是道路旁邊的狹窄細長的區域,并且由于是斜坡的地區,不能建造高層建筑。
設計師利用一整排的櫸樹和分三階段漸次降低的建筑樓層來調和景觀,完成了由地面6樓和地下4樓組成的復合設施。其中商業設施從地下3層到地上3層,再往上是38戶住宅。
【設計亮點】
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空間:將大部分建筑物埋入地下,并將建筑物的高度限制在與街道兩旁的櫸樹相同的高度。
將微陡的斜坡作為建筑物內的公共空間:建筑一層順著道路的坡度自然上升,不設臺階,所有底商和櫥窗都與地平,微小的高差都由坡道化解,與外部街道的坡度保持一致。
再生建筑:同潤館保留了其前身青山公寓的部分外墻甚至是一部份建筑體,再生為商業店面。
室內斜坡和O型空間:商場的移動路線以表參道天然斜坡為概念,將斜坡的傾斜度直接挪移到室內。整個空間的概念成“O”型,商店圍繞而立,人在圈內以螺旋型的步道逛街,省略了樓梯的做法,令整體空間十分寬敞舒暢。
2、京都火車站:世界長度最長、高度最高的半室內空中連廊
【規劃方案】
所有列車站臺設置在地下,通過1層的一條長約100米的車站長廊貫連。這樣的設計使車站的基本功能僅使用了大樓1/20的建筑面積。
23萬方的商業空間里包括有五星級酒店、大型百貨、劇院、商業街、廣場、空中花園等公共空間以及停車場等綜合要素。
【設計節點】
東樓:由京都劇場與京都格蘭比亞大酒店組成。
空中連廊:連接大樓東西兩側,從東樓的東廣場直達西樓的伊勢丹購物中心。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長、高度最高的半室內空中連廊。
西樓:西樓地下2層到11層都是伊勢丹購物中心。其中,1至9層分出近一半面積作停車場用,結合建筑外形設計,形成了購物中心獨特的坡道式動線。
南巡步道:3樓有一條包圍大樓東、西、南三側的連廊,稱為“南巡步道”作為一條通路的同時,為也旅客提供了駐足休憩的地方。
停車場:車站東西兩側共有3個停車場(汽車)和2個駐輪場(自行車摩托車),一共可以容納1250輛汽車和1425輛自行車或摩托車。
類型二、中心輻射型
3、柏林索尼中心:以橢圓中心廣場為核心,輻射狀布置商業
【設計理念】
采取了整齊劃一的歐洲傳統街塊形式。以小的方塊建筑為城市建設的基本單元,充分滿足了居住、商場、公司集團駐地以及音樂廳、劇院的多層次需求。
【規劃方案】
索尼中心由七棟較為獨立的建筑圍合而成,以一個橢圓形的中心廣場為核心,向四周的城市街道輻射出一系列收放有致的步行街。
建筑通過有效的路徑組織和內外交融的動態空間的序列安排,強化了公共空間的連續性和整體感,為柏林市民提供了一個全景式的視覺體驗。
裙樓圍合的中心廣場具有良好的內向封閉性,廣場上空懸掛著一個極具視覺美感的張拉膜屋頂,形成了一個戲劇化的城市“灰空間”。
類型三、通道樹型
4、巴黎拉德芳斯: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體,將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
【開發理念】
開發新城首先注重建設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體系,同時滿足人行環境的友好和諧。
【規劃方案】
將車行交通、停車系統、大型換乘設施轉入地下,形成集地下停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地鐵,公交及其相互換乘的城市地下交通。進而支撐著地區內巨大的人流往來和商業的繁榮,地面上完全綠化和步行化。
對于新城的開發,由于沒有地面設施的限制,則地下空間的開發可以排除許多因素的干擾,統籌規劃。建設沿著道路的地下交通時,可以一并考慮建設市政綜合管溝、建筑物下的停車場以及民防設施等。同時,統一控制區域內的地下空間規劃,達到相互連通,上下整合,優化資源利用的目的。
【設計亮點】
空中廣場:拉德芳斯四周是一條高高架起的環形高速公路,裙樓中間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建在空中,上面有花壇、雕塑、長椅等,廣場底下是公路、停車場和公共汽車站,廣場上看不到任何車輛,甚至聽不到車輛的聲音,這里是純粹的為行人打造的生活區。
最大的公交換乘站: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在地下建設了以交通功能為主的地下綜合體。在地下綜合體中,有3條高速公路上下行共6條地下道路、區域快速鐵路(RER)上下行兩條隧道、停車庫,以及3條公共汽車的終始站。
大型停車場:整個區建有6個大型公共停車場,可以同時停放26000多輛汽車。停車場與各高層建筑直接溝通,來上班或辦事的人停好車后,進入電梯,便可直達要去的樓層。新區道路兩側看不到沿路邊停放的車輛。
5、日本東京六本木:將都市的生活流動線從橫向改為豎向,建設“垂直”都市
【開發理念】
不僅實現了項目與城市的完美融合,在項目本身的設計上更加注重將項目設計為旅游目的地,商業、旅游觀光等多功能相結合,整個業態組合考慮顧客的多種需求。
【設計亮點】
在規劃時就考慮到將地鐵交通系統與都市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并將人的流動放在第一位來考慮,以垂直流動線來思考建筑的構成,使整體空間充滿了層次變化感。
六本木共劃分為四個街區,各街區建筑都和商業設施相連,隨處可見綠地和廣場,增加了街道的趣味,形成熱鬧的步行空間。
將都市的生活流動線由橫向改為豎向,建設一個“垂直”的都市,以改變人們的居住與生活行為模式。
通過增加大樓的高度來增加更多的綠地和公共空間,并縮短辦公室與居住區之間的距離,減少人們的交通時間。
6、曼哈頓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式廣場連通地下空間
【規劃方案】
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布局緊湊、密集有序,包括建筑群的分布與高低的配置;
中心的各個建筑物之間都有地下通道連接,利用大樓間的廣場、空地與樓梯間制造人行流動的方向,交錯橫貫之間的是供市民使用的廣場(海峽花園、下沉廣場等);
地下商場和餐館,將各個大樓聯為同一整體。此處每天可容納25萬人次上班、觀光、消費。
【設計亮點】
市民空間:巧妙地利用大樓的大廳、廣場、樓梯間、路沖設計成行人的休息區、消費區。
廣場下沉式處理:可以躲避城市道路的噪聲與視覺干擾,在城市中心區為人們創造出比較安靜的環境氣氛。
廣場雖然規模較小,但使用效率很高。每逢夏季就支起涼棚,涼棚下支起咖啡座,棚頂布滿鮮花,冬季則有變成為溜冰場。環繞廣場的地下層里均設高級餐館,就餐的游人可透過落地大玻璃窗看到廣場上進行的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