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大型購物中心和步行街的發展不過才經歷了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但其對人們購物的形態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恐怕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一種建筑都難望項背的。
我已經記不起是第幾次帶著書和筆記本來到這間咖啡館。它位于市中心的一家開業多年的購物中心內,咖啡館巨大的玻璃落地窗讓我可以在寫作時也能抬頭看到,顧客們在旁邊的專賣店涌進涌出的熱烈場面。
窗外的嘈雜被玻璃隔離開,咖啡館內是靜謐的,這讓我能夠安下心來,閱讀一本關于維克特·格倫(Victor Gruen)的傳記,他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最早為人類設計出購物中心的建筑師。
格倫自己恐怕也沒料到,作為一名為了逃避納粹黨而移民美國的奧地利人,他居然憑借一己之力就顛覆了二次世界大戰后整個人類的購物形態。上世紀50年代,格倫開設的建筑公司為零售商哈德孫公司(Hudson’s)在美國底特律附近的郊區設計了諾斯蘭購物中心(North land Mall)。1954年,諾斯蘭購物中心正式開業。這是關于跨國大型購物中心的故事起點。
▲資料圖:諾斯蘭購物中心
這時,諾斯蘭購物中心還只是一種“開放式”的購物中心,其后,更為巨大、獨立的“封閉式購物中心”在美國各個州的大城市興建起來。傳記作者寫道:故土情結濃厚的格倫,其實是在用建筑設計來“懷舊”,懷念他心目中那個完美的維也納。20世紀初葉的維也納,商品消費和文娛活動之繁榮,可謂冠絕歐洲大陸。“看見就是銷售”(Seeingisselling),成為了那時商家們奉行的商業準則。于是,格倫把年輕時關于維也納的商業記憶移植到了戰后的美國。
格倫曾如此形容舊時代奧地利人的經商手段:“你得讓那些只逛不買的人推開你的店門,走進來。只需要跨過這關鍵的一步,他就從一名櫥窗消費者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顧客。好的商店門面會讓顧客更容易地跨出這一步,甚至讓他察覺不到自己跨出了這一步。”
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當代購物中心的商業個性呢?來到購物中心的顧客們輕易地“跨出這一步”,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他們需要購買什么,而在于購物中心實現了購物之外的社會功能,它更像是一種公共社區。格倫把關于維也納的美好記憶統統都裝進了購物中心的設計理念當中。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人們聚集來此并非僅僅為了購物,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生活本身卻又最大限度地促進了購物。到了70、80年代,不斷進化、整合能力越來越強的購物中心很大程度上已相當于商業化的“人民公社”,社員(或者叫消費者)可以在這里買到任何商品,做任何想做的文娛活動。
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辯證法。事實上,早年的維克特·格倫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把專賣店、百貨、超市、電影院、餐廳、酒吧、停車場等等元素糅合于一體的設計理念,除了帶有對舊時代維也納故鄉的懷念,更帶有濃烈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風格。商業意義上的“集中制”,消費意義上的“公社化”,被商品經濟“包裹”進了一座座矗立于資本主義世界的購物中心。這讓我們了解,有時候,兩種對立意識形態的距離似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遠。
購物中心在美國的繁榮與美國獨特的歷史有關。美國相對較寒冷的氣候,平坦寬闊的地形,高度發達的城市化共同造就了美式購物中心文化。這也足以解釋為什么美國的購物中心大多修建在郊區而不是城市中心。當美國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實際上已經密布建筑、無多余空間可用之時,郊區廣闊的土地就成了最佳選擇。
二戰后美國汽車文化發展迅速,美國總統胡佛早年提出的理想“每餐吃雞,每家車庫兩輛汽車”(A chicken in every pot,two cars in every garage)在數十年后已經普遍實現。托汽車普及的福,許多美國工薪家庭在70、80年代離開了擁擠的城市,舉家搬到了郊區居住,每日駕車上下班,節假日駕車出游。郊區的大型購物中心,正好為這些從城市移居郊區的有車家庭提供了購物方便。
當維克特·格倫和他的購物中心理念被從美國移植到遙遠的亞洲和中國的時候,所要面對的情況也與美國大為不同。上世紀90年代,購物中心剛剛進入中國時,中國家庭的汽車尚不普及,公共交通資源也遠不如今天發達,因此,在郊區修建大型購物中心絕對是一個最壞的選擇。在城市中心修建購物中心,才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商業方案。
就像美式大型購物中心當初進入日本、韓國和許多亞洲國家時發生的那樣,中國城市中心商業購物中心的建設開始了。于是,我們最早看到了在王府井步行街旁的東方新天地購物中心,以及更早期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國貿商城、上海港匯廣場、上海恒隆廣場、廣州天河城廣場、上海友誼南方商城等等體積龐大的購物中心。一個又一個的“Mall”,不斷改寫、刷新著中國城市中心的地標。
我回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自己所在的咖啡館的景象。彼時,這里并沒有什么咖啡館和購物中心。此處是一個散發著濃烈市井氣息的自由貿易市場,有上百個商鋪群雜亂地堆在大街兩旁,門面陳舊不堪,顧客穿梭于此購物時還不得不忍受并不寬敞的街道上的混亂交通。除了商鋪,在街道的角落旁邊還布滿了狹窄混亂的小胡同,那里是小商品的零售集散地。
但很快,一紙文件下來,小巷被迅速拆除鏟平,小商鋪也被趕走。一大片吵嚷的工地取而代之,XX購物廣場即將開業的牌子豎了起來……從整個90年代延續至21世紀,中國內地的許多城市都興起了大規模建設步行街和商業中心的浪潮。但凡去到一座中國的城市,不論大小,必然能找到至少不止一個由地方政府牽頭修建,以代表當地“商業文化”的步行街和購物中心。
里澤在《麥當勞夢魘:社會的麥當勞化》一書中曾說:購物中心的崛起已是一個全球皆然的奇異景觀,它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商品消費的場所,同時也配套了人們的衣食住行(購物中心通常優配套樓盤)。其強大的社會功能屬性讓其實至名歸地成為了城市生活的焦點地帶?;仡欉@些年,我們今天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觀被以野草般速度瘋漲的購物中心和步行街改變了多少。
從無到有,現代化的大型購物中心和步行街的發展不過才經歷了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但其對人們購物的形態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恐怕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一種建筑都難望項背的。而維克特·格倫自己是怎么評價購物中心的呢?很“意外”地,他認為,購物中心的真正含義是落后和荒涼,只有像美國這樣地廣人稀的地區才需要購物中心,用大型建筑刻意營造出一種“人造的繁榮”。不過,當他在二戰后回到奧地利,回到維也納,卻非常失望地發現,維也納此時也在忙于興建庸俗不堪的美式購物中心。
格倫黯然神傷,他認為這褻瀆了他心中堪稱“完美”的維也納,破壞了他對故土的美好記憶。后來,格倫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激烈批評者。
我們似乎違背了格倫的初衷,購物中心的出現理所當然意味著“先進”和“現代化”嗎?當一個概念過于泛濫,甚至把人們牢牢困在其中,也就意味著它已悄然走向反面。購物中心,成為了我們時代的隱喻,也是20世紀眾多災難性隱喻中的一種。這個籠罩在我們周圍的隱喻已讓人無處可避,于是,我們只好選擇了接受,并漸漸體會到一種安然自得。這也是我的內心寫照。一會兒離開咖啡館,我會到購物中心底層吃上一頓午餐,然后,就到了下午充裕的購物時間。傍晚時分我將回到公寓,它就在購物中心旁邊,二者擁有相同的名字。
?。▉碓矗何⑿殴娞?大家 作者:孫驍驥)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