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月10日開始,中央數次提到的“供給側改革”一躍成為中國宏觀調控的最新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11月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而中國主張的“供給側改革”擁有更多的新意,一方面沒有排斥總需求管理,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就是在著眼于結構而不是總體的方面,再就是主張創造新供給(不是單單刺激供給側)。
12月1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供給側改革及零售業發展小型座談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飛,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鄭萬河同,物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蒙進暹,京東集團副總裁鄧天卓,樂友(中國)有限公司創始人龔定宇等參加了研討。
與會專家、企業家認為,對消費者來講,零售業就是供給側;而對生產者來講,零售業又代表需求側,這種特殊的地位讓流通行業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重任,不管對實體店還是電商來說都是發展的新機遇,也是新挑戰。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是需求側管理失效或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從根本上講,供給側改革是解決有效需求,是更明晰的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是滿足需求,創造新需求,核心是推出更能滿足需求的好產品,解決的是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問題。而簡政放權、打破區域格局,建立全國大市場,繼續給企業松綁,是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方向。
零售行業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契機,同時在政策層面也應鼓勵流通行業的發展,解決流通成本過高,稅負負擔過重等問題。
供給側改革必將促進零售商繼續向商業本質轉型,加強商品創新,業態創新,供應鏈優化,大數據應用。同時促進零供關系創新升級,倒逼零供數據共享,深度合作。
與會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互聯網給供給側改革中解決過剩產能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是要淘汰低端產能就要加強對電子商務的監管,確保商品質量。與會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供給側改革應該大力鼓勵自營電商和實體連鎖經營的發展,鼓勵沿海的過剩產能與實體零售的需求對接,從而將出口導入內需。
專家還指出,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日前連發《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兩大重磅文件也都是部署消費升級,培育新供給、新動力。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在支出端主要是要推進消費在GDP中的比重,而在供給端則是要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隨著轉型的深入,中國必然要淘汰低端制造業而轉向服務業的供給側改革。
上海商學院教授顧國建則認為,供給側改革還包括流通領域各供應鏈環節上的制造商、代理商、經銷商、批發商和零售商之間的交易行為、交易制度與交易方式的改革。供應側端流通領域的多環節和低效率現狀造成的價格高企和流通產業職能履行不到位這兩個主要問題必須要進行大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