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核心
所有人類活動都存在著故事性,具體到商業或文旅項目,必須要會講故事,而且要講好故事。你們看市場上所謂的那些地段、概念、價值其實都是建立在一個個的故事之上,要么讓你發財、要么讓你恐懼,要么讓你期待。這些打動你的東西,就是故事,如果再進一步凝練的話,就是文化。
所以一旦將文化在原有土地中充分挖掘并進行植入故事性,則可以有效推動商業或文旅地產項目的發展,制造憧憬與好奇,利用了雷人的好奇心來擺脫項目同質化的困擾,并且能夠提升項目的品質,進而創造物質財富。
同時文化作為項目的靈魂和核心價值,所以能夠以低成本的傳播、沉淀、擴列,遠期帶動項目持久保值、增值。
文化與土地的交互
土地應當是以遵循文化脈絡來打造核心價值。無論是迪士尼、環球影城或是K11,承載的是人對文化的向往,是對美和愉悅的追求。而文化這種抽象概念又具有極大外延和包容性。1、主題是一個項目的靈魂。文化與教育、娛樂、體育等業態本就可為融為一體,甚至人類任何類型的產業也內含文化因素。所以文化的平臺幾乎可以呈放任何項目,這不但可以給土地載體帶來無限多的可選項目,也要求在主題定位上一定要做到有強烈的凝聚力和內生力。2、如果說住宅地產是小學生,那么商業地產就是中學生,而文旅地產則是大學生。承載文化項目就需要一支懂文化的商業人才隊伍來進行前期合理的推演。這不在于學歷問題的高低,而是對于能否正確認知文化發展規律又懂經濟發展的規律有著敏銳的感觸和實踐經驗。3、操盤的團隊應當是一群感性的商人與理性的文化人,兼顧商業性和公益性,能夠切實的從文化角度為起點,將商業無形的沉浸在其中,但是利潤最大化才是第一信條。
4、文化與土地項目是多元的,這不光是由于硬環境要求有文化的展示,比如外觀、內飾、雕塑、景觀、燈光等滿足人們除購物之外的文化、休閑、娛樂、體驗等多種需求,可以將藝術、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合而為一,把藝術欣賞、人文體驗、自然綠化與購物消費完美結合。也要求有著軟環境的因素,比如管理服務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休息空間、注重細節營造、便利服務齊全等。或以主題文化活動以文化脈絡為本,結合土地載體所呈現的主題,舉辦文化節、沙龍、講座、展覽等,滿足人群旺盛的文化性消費需求。
5、高科技只是一種工具,它提供的是多元的模式通道。它可以依靠,但并不是最重要,你可以在網上游覽虛擬故宮一番,但不如親自去走一遭感受的更加真切。
文化才是壁壘
目前很多開發商盲目的陷入了對于IP的狂熱之中,試圖以幾個動漫人物圖片就創造出商業價值。殊不知這種IP的競爭有多么慘烈,迪士尼至今還在不停的推出動漫形象來打造壁壘,漫威則依然在各個平行宇宙間創造故事。作為開發商,你確定好你要持續對這個故事進行價值投入么?這種高價低產出的長期投資需要達到引爆點后才會出現價值溢價,你確認能等的起么?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琢磨一下現在已經除了IP衍生品之外,有幾部作品進行了商業化。
所以正確的路徑應當是以低價獲得長期的文化資源,并在其中挖掘價值。我泱泱華夏數千年的歷史,難道比不過建國百十年的美利堅?無數的故事有待挖掘,僅僅一部二十四史,就能開發出多少有趣的故事來。不信你看看故宮IP,近年來的清宮劇大熱,使得故宮游客進一步激增,多富有啟示意義。但是又有多少開發商守著寶藏卻不知怎么利用,真是捧著金飯碗來要飯吃。
文化的商業應用
商業或文旅項目的開發應當以經營效益論成敗,前期再好的招商順利并不代表今后一切都順利,這要在前期就對于中后期運營模式采用合理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演練。什么樣的商戶可以存活下來?什么樣的品牌可以彰顯項目價值?什么樣的商家能夠與自身形成長久的生態價值鏈?都需要通盤來進行考慮。其中涉及到選址、招商、運營、推廣、風控等等方面,需要對客群、交通、城市規劃、消費趨勢的敏銳感覺,畢竟這是一門生意,要做的高端卻又要讓對手無法仿照。
所以,你需要先梳理價值鏈。
文化的延展
文化在土地上不但可以作為商業或文旅產品,還可以以城市更新的模式進行。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資源和特產、紀念品兩個因素。我們去很多城市時往往感受到除了食物之外似乎再沒有什么特產可以帶給親朋家人,其實我多希望在西安時買到精致的秦腔臉譜、在杭州買到西泠印社的小巧刻章、在婺源買到石雕模型,但是很遺憾,在景點周邊并沒有。這些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當地文化產品其實可以實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更可以成為城市名片進行傳播。
文化的核心目的是對于項目人氣的再聚集,即可用更高級的精神內涵來進行包裝。只有讓人們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共識,才會引導客群前來消費。對于任何一個項目而言,文化都能成為發展的好抓手,只要仔細發掘并好好利用,將文化做出人們內心所需求的東西,就一定可以實現項目的高品質發展。
文章來源:商業地產與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