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未來經濟繁榮發展的關鍵,而產業園區則是制造業集聚發展的核心載體。在高質量發展與安全發展并舉的今天,工業園區安全生產正處于爬坡過坎期,越是推動經濟發展、企業做強、產業創新,越是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把好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園區工作和園區發展環節的各個領域。
安全風險概述
風險,通常是指在既定條件下的一定時間段內,某些隨機因素可能引起的實際情況和預定目標產生的偏離。其中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風險意味著損失;二是損失出現與否是一種隨機現象,無法判斷是否出現,只能用概率表示出現的可能性大小。一般的數學表達式為:
R=P·C
式中:R——該行動中風險的數值度量
P——該行動中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C——該行動中風險事件發生造成的損失(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一起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源風險源是事故發展的能量主體,包括設備、容器等,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狀態風險源是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包括人的行為、物的狀態以及作業環境等,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在風險源識別過程中,首要任務是識別根源風險源,在此基礎上識別狀態風險源。
工業園區安全風險的類別探析
本文聚焦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園區,結合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及企業集聚特點,通過對核心安全風險類別的梳理,進一步明確工業園區安全風險管控方向。通過研究和梳理,禮森智庫認為,隨著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和“互聯網+工業”的深入推進,新時代下工業園區安全風險類別可歸納為以下兩大類:
01
傳統風險
1、自然風險。由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危害或不利因素,一般包括地震、雷擊、大氣溫度、降水、公共衛生等因素,不同危害因素的危害性各異,其發生的可能性、幾率大小不一,危害程度和范圍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均不相同。
2、園區選址風險。重點考慮園區規劃選址對周邊生產、經營單位和居住區的影響,如園區中可能存在的化工新材料、醫藥等產業類型,以及可能存在的倉儲設備等對周邊的影響。若園區選址不當,或與周邊居民區、公共設施的安全防護距離不滿足要求,將給園區內企業的生產帶來巨大安全隱患。同時,還需重點評估周邊生產、經營單位和居住區對園區自身安全的影響。
3、園區總體規劃布局風險。結合園區內控詳規,重點考慮園區內產業規劃、空間規劃、企業布局以及設施布局問題。重點檢查已建、擬建企業周邊防護距離,并對園區整體及企業廠區周邊環境安全進行評估,園區現有入駐企業與周邊居民區、道路、企業的間距需符合防火間距要求。
4、園區內項目風險。一是針對在建項目,重點把控施工建設所易產生的風險,如施工用電、分部分項工藝過程、施工機械運作過程、臨建設施、物料堆放和吊運、地基處理等方面的風險;二是針對在園重點企業,需對企業生產過程進行安全評估,包括設備組安全、工藝、作業環境等;三是針對儲運過程,園區內建設獨立倉儲區的需關注儲運物品安全性,企業自行建設儲存設備的需重點考察易燃、易爆、有毒制品等的存儲和運輸安全。
5、危險化學品風險。主要是根據園區產業定位和產業規劃,結合園區內現有企業、擬建企業及意向入駐企業,對所涉及的危險化學品類別、危險特性、加工存儲、工藝流程等進行評估分析。
6、公共配套設施風險。重點評估園區內給排水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供配電系統、通訊系統、供熱系統、供氣系統、物流交通系統、公共管廊系統、綠地系統、環衛系統、消防系統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02
新型風險
1、網絡系統風險。重點防控園區信息化建設中可能存在的惡意代碼、病毒侵入、漏洞攻擊、路由攻擊等網絡系統性風險,包括園區已建網絡平臺是否安全、信息系統操作是否安全、信息及數據是否安全等,防止園區及企業重要數據的缺失和信息的泄露。
2、智慧化系統風險。新興技術的失誤與不當應用會導致巨災的脆弱性增加。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日益切入園區智慧化建設的同時,重點評估智慧園區建設中網絡通信、數據服務、云計算系統、設備軟硬件等技術方面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工業園區事故產生原因分析
01
直接原因
1、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如防護、保險、信號等裝置缺失或存在缺陷,設備、設施、工具等存在缺陷,個體防護用品用具缺失或有缺陷,生產、施工場地環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為。如操作失誤造成安全裝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設備,手代替工具操作,物體存放不當,冒險進入危險場所,違反操作規定,分散注意力,忽視個體防護用品用具的使用,不安全裝束等。其中,違章作業、維護不周、操作失誤這三個原因,又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02
間接原因
1、技術和設計上缺陷,工業構件、建筑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
2、教育培訓不夠、未經培訓、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知識,勞動組織不合理。
3、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失誤,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操作規程不健全;沒有認真實施事故防范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