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布局、支付、管理三大板塊 打造縣域醫療共同體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21-07-19
在醫療衛生領域,特別是在基層,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一直是業內的熱點話題。縣域醫療共同體是指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讓縣域內居民不出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推動構建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和有序就醫新秩序。
國家衛健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在567個縣推進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目前已建成縣域醫療共同體4028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4%,“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基本實現。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多地“十四五” 規劃中提出要縣域醫療共同體。就縣域而言,建設醫療共同體必然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對區域醫療進行系統整合,其的核心和實質是資源配置,是完善服務體系、創新縣域衛生行業管理的基礎。和君康養事業部認為,建設縣域醫療共同體,在頂層設計上,也要圍繞布局、支付、管理三大關鍵點,進行系統性思考。
在縣域醫療體系中,有縣級醫院,也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以及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疾控機構等,各類機構職能不同,供給的服務種類不一。“國家有高峰、區域有高原,地市有高地,縣域有中心”就是對三級分級診療最形象的定位。醫療共同體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條基層醫防融合的發展新路徑,將服務人群從重點已發病人群,轉變為亞健康人群、臨近高危人群。因此推進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能不能有效整合資源,并讓各方有動力共同提高服務能力尤為關鍵,對于縣級醫院要打造“龍頭”,實現“縣強”,對于鄉鎮、村兩級醫療,要力爭實現“鄉活”和“村穩”,即探索建立“公益一類保障與公益二類激勵相結合”的運行新機制,在保證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前提下,充分調動醫護人員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目前居民就診費用更多依賴的是醫保,發展縣域醫療共同體必須發揮醫保杠桿的調節作用。近年來,醫保支付方式在不斷變革,由重數量到重質量再到重價值,探索實行醫保按人頭總額預算管理,建立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機制。在實際操作中,一是要掌握居民健康管理的預期目標,如人均期望壽命、慢病患者發病率等;二是要對縣域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對縣域醫療機構所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如科室分布、就診人次、平均住院日、次均費用等進行普查,根據縣域醫保基金的總量,實現有的放矢;三是運用數據監測判定未來醫療費用走向,進而確定醫保基金預算總額,在總額預算控制基礎上,建立療效評估和獎懲制度,做到“省錢就是效益”。
推進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需要內外部深度協同。從外部管理的角度看,縣域醫療共同體建設需要有關部門應該充分的授權和放權。把過去以單個醫療機構為單元的管理模式轉變為現在共同體的管理模式,進行系統性內部管理變革,建立新的醫療機構治理體系。從內部管理的角度看,縣域醫療共同體的管理不是單純的層級疊加,形成“衛生行政部門-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管理序列,而是要在優質資源下沉、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績效考評、人事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手術”,就是將責任、利益、職能等進行整合,重構內部管理,實現醫共體成員單位之間的深度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