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合體拿地的3個誤區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21-07-19
產業綜合體的概念與現在企業、媒體關注的房企產業勾地,關聯度比較高,主要是依托產業綜合體項目引入,搭配住宅商業等可售或持有型物業進行綜合開發,主要操作企業包括星河控股、復地產發、京東產發、華潤置地等。
我先講一個觀點:我們認為良性的產業勾地,或者說我們更愿意稱為產業綜合體項目引入與建設運營不是壞事,問題在于后期產業不實際落地、承諾不兌現,產業項目建設未能幫助產業發展達成增量價值,這個是有問題的。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良性的產業綜合體項目引入與建設運營,例如:京東產發在蘇州項目,確實幫助了企業打造了更好的生產空間,同時用地產收益攤平拉低了企業進駐成本;華潤和小米的合作,幫助小米建設了總部園區。
產業勾地(產業綜合體開發運營)的量還是很大的,我們整理過2015-2019年合肥的土地出讓(非工業用地),具備勾地特征地塊數目為76塊,勾地數目占比4.26%;勾地面積1263.15萬平米,勾地面積占比11.15% 。而從近期的土地集中出讓的數據來看,長沙、武漢等熱門城市勾地亦有勾地特征。
趨勢
(1)從大趨勢來看,整體產業綜合體拿地是受到政策嚴控的,但在政府極強的產業發展需求下空間還是較大的
傳統的PPT勾地、高鐵新城產品勾地等已全面走上末路,取而代之的是從前期拿地土地保牌,到中后期產業落地、分塊給地的政府全流程監管。這嚴重沖擊了以恒大為代表的汽車拿地的基本邏輯,即通過整車制造控制汽車產業供應鏈,再四處勾地的發展模式,在嚴格的落地監管下,空間是愈發狹窄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低能級城市的產業綜合體拿地正在面臨算不過賬的風險,勾到地賣不掉,在政府土地不得低價出讓的背景下,利潤相對較薄,這都是非常直接的問題。故,綜合可行性與收益性兩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產業綜合體比較有價值的開發將集中在新一線、二線城市與新一線周邊城市。
(2)從5年發展周期來看,我們認為產業綜合體的開發將集中在新一線、二線城市與新一線周邊城市
1)直接從新一線城市,產業綜合體拿地非常困難,且基本是沒有直接利潤的,其利潤來源,主要來自于持有物業長期價值提升,其中持有物業帶來的避稅也是企業愿意操作該種模式的重要支點。
比較典型的就是復地產發模式,其產業綜合體的產業載體主要是商辦寫字樓,但向政府承諾落位產業企業總部,雖然有住宅、部分的可售商業、公寓的平衡,但資金沉淀還是很大,最高可達40億元以上,依托復星極強的金融能力與豐富的產業資源,該模式才得以成立,其中GP、LP的金融操作手法可重點關注學習。
2)新一線周邊城市依托產業綜合體拿地相對有空間,亦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都市圈城市可從城市負債率、政府領導人的履歷和城市產業基礎狀況,來判斷其是否具備勾地機會和產業發展潛力。
背后邏輯 – 如今產業勾地比較好勾的地方,往往是都市圈有一定發展規劃與產業基礎,而近兩年也想彎道超車,大拆大建城投負債較高,那就必然一方面通過賣地回籠資金,另一方面引入高能力產業,謀求稅收進而實現城市的全面升級。
產業綜合體拿地有3個誤區需要重點關注
我們在日常咨詢中遇到相當一部分中小房企,主要是以想進入哪些城市,反過來去富集產業資源,這種項目一個兩個是可能的,但中長期一定是明確自身產業IP,在一個產業領域進行持續深耕才有后續的發展機會。
產業綜合體創造價值的根本是產業帶來增量價值,產業綜合體項目的可復制性,不是在于項目的可復制,而是運營思路與產業資源的可遷移性。我們看很多項目,政府考察后認可了就邀請企業再去做一個項目,認可的不是項目內招了多少企業,政府也知道產業資源是很難帶走的,而是對運營商自身一套運營思路在異地開花結果的認可。所以,做出一套產業招商運營邏輯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在產業綜合體建設中要關鍵解決的問題。很多企業現在主要還是把精力集中在后面,可售物業如何覆蓋算賬的問題,這個問題越算越難推進,如何與合作方建立互信,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子版塊是很難協調資源的,平行公司有利于產業板塊發展
星河產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是和星河地產一樣的平行部門,在資源聯系、整合的過程中,給與合適的自由權,在財務上對資源整合業務在合適的度下充分向合作方讓利,對于業務人員給到充分的激勵機制,這都是非常必要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