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以前跟人家講去商場,目的很直接,就是去shopping。如果是逛商場,那么就真的是像逛街一樣去體驗、去感受,消費僅作為附加來達成。
現如今,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對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愈加追求新、奇、特的沉浸式體驗。傳統的線下購物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期待實體商業提供更豐富有趣的沉浸式體驗感。消費硬需求促使體驗式商業場景成為剛需。
商場開始學會場景打造,對空間認知也發生轉變:從追求空間有效利用率到合理布局場景與業態、將業態融進場景,甚至犧牲業態,留出更多空間做場景與活動規劃。
同時,充足的空間為場景打造提供多種可能性。而不同場景的打造則成為滋養沉浸式商業的土壤。近兩年來,沉浸式商業廣受消費者好評,也為商家帶來巨大的流量和收益,商業得到有效反饋后,愈加精心布局運營。良性循環下,沉浸式商業流行、火爆起來。
心理驅動下的沉浸式商業或將創造更多可能性
積極心理學認為,沉浸體驗(Flow Experience)是指當人們在進行活動,完全投入情境當中時,注意力專注,會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沉浸體驗是人依照心理驅動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種正向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它會給個體參與活動時獲得很大的愉悅感,從而促使個體反復進行同樣的活動而不會厭倦。
沉浸體驗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驅動,沉浸體驗是意識動機的外顯。這恰恰表現了消費者心理的精髓:用心去體驗,用腳做選擇。
以前,百貨商場是人們的主要購物場所。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商務實現了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把東西買回家,讓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樂此不疲開啟買買買剁手模式。網絡購物也逐漸取代了傳統百貨單一購物模式,催生新型綜合性購物中心的出現。而購物中心的興起,讓人們對其在空間上的多樣化與創新化給予更多的期許。脫離虛擬空間外,另一種不同真實的感受與體驗。而這樣的體驗,是在網上不可取代的。
同時,作為比較靈活的商業項目,購物中心需要不斷更新新的內容,來滿足消費者對不同體驗的需求。隨之,商業+文化,商業+藝術等一系列商業與其他結合的形式紛紛出現,沉浸式商業成為這一趨勢下產生的一個新物種。
沉浸式商業利用購物中心靈活的空間創新,通過文化、藝術、科技、潮流等不同元素與手段構建不同場景,營造視聽嗅味觸五感真實體驗,讓消費者充分沉浸其中,獲得滿足愉悅的享受。
沉浸式商業是個巨大的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比如劇場、脫口秀、藝術展、微度假、懷舊風、三坑文化、國潮、元宇宙等,其廣泛的包容性可以與多種形式無縫嫁接。
隨著社會流行趨勢的變化,以及消費者需求的進化,沉浸式商業也會出現新的形式,新的內容。不容置疑的是,消費者體驗和需求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而以心理驅動的沉浸式商業,有其存在價值的根源所在。在當下或者很長的時間,沉浸式都將成為商業的一種趨勢而存在并發展進化,為商業創造更多機會,也為消費者帶來更新潮、絕佳的體驗。
沉浸式體驗讓商業與人“貼”得更近
全球人口結構正在悄然改變,不同世代的人由于成長環境的差異會呈現出不同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如今,以95后、00后為主的年輕Z世代逐步邁入社會,圍繞他們的商業機遇不斷涌現。而作為新消費人群的Z世代們其消費能力毫不遜色,成為商業重點關注與研究的消費群體。
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年輕消費者,受到全方位多元文化的熏陶,有著獨特而又個性的興趣標簽:二次元、電競、國風、鬼畜、萌寵、模玩手辦等。他們愿意通過不同的興趣標簽尋找投契的朋友,建立垂直、個性的圈層,并對各自的圈層有著強歸屬感與高參與度。由圈層文化帶來的相關消費潛力也在不斷釋放。
多元化需求呼喚多樣化的商業形式。以多種形式呈現與存在的沉浸式商業深度挖掘了消費者心理與情感需求,不但能滿足多元個性的需求,也能給他們帶來情感上的共鳴。
有些購物中心會利用不同樓層空間、可以容納不同業態和品牌的特性,精心布局,通過不同場景空間的設置來滿足年輕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比如有的購物中心會在不同的樓層設立不同的主題:三坑文化主題、國潮主題、古風穿越主題等,試圖貼近消費者心理與情感,給他們帶來良好的體驗感。
商業是理性的、科學的,而商業的對象消費者則是感性的。沉浸式商業則是一座橋梁,讓感性的力量與理性的商業交融碰撞,給年輕消費者帶來妙不可言的新奇體驗,也為商業體帶來流量,給予商業市場新的靈感。
吸金又吸睛的沉浸式體驗商業探索
復古懷舊:北外灘來福士
每個世代都有那個世代獨特的記憶。時光一去不復返,往事現在也不只停留在回憶里。復古懷舊風,通過科技賦能與場景的搭建等再現往日時光,能夠勾起舊日回憶,重回那個年代,引發消費者強烈的共鳴。
對于年輕Z世代們,同樣對那些只在電影電視中看到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聽說過的“票證時代”等有著強烈的興趣,他們渴望看到并親身體悟,滿足好奇感受。
2021年7月,上海第三座來福士——北外灘來福士全面開業,打造集“文化、藝術、科技、旅游”于一體的融合平臺,全方位滿足消費者購物消費體驗,為北外灘商圈發展注入新活力。其中最讓人驚喜的是,B2層的“城市市集·里弄”通過1:1逼真還原,再現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弄堂情景,勾起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記憶。
“城市市集·里弄”入駐的餐飲商家則與主題貼合,多為本地特色小吃,包括提籃橋蔥油餅、鄭阿姨餛飩等虹口街邊美食,也有沈大成、鮮得來、七寶老街湯圓、玉佛寺素齋、喬家柵、大壺春、郭大王素齋等本土老字號美食,恰如其分融入其中,成為沉浸式場景中的一部分。
商業啟示:
商業搭乘“復古懷舊”的標簽,再現過去時代場景,引發一波回憶殺。同時將商業與城市記憶相連接,復原中國故事,展示傳統文化,利用城市特色吸引消費者。
科技空間:SKP-S
科技的發展,為生活提供了便利,更為商業體增加助力,讓多種場景打造成為可能,也讓體驗感變得更強。一些購物中心或利用科技手段打造獨特的場景,或直接以科技為主題,引領科技愛好者前來獵奇。
對于SKP-S,我們常常關注其高奢、年輕,往往忽略了科技、藝術、未來元素。SKP-S利用藝術、科技與人互動,圍繞“數字—模擬—未來”主題精心打造了場內每個互動場景,成為讓消費者駐足的沉浸式購物典范。
一層商場展陳主題是未來農場(The Future Farm)。櫥窗的“羊”與環境的造景讓空間充滿未來感。透明裝置內的羊可以清晰看到“羊”由機械與羊毛的組成,呈現科技與真實的結合。
二層以火星元素貫穿始終,從“火星歷史”再到“重新探索火星”,整個空間從裝置主題上完成了一整套的敘事,通過隧道、火星般的紅色穹頂、太空探測器等,讓人們想象未來技術進步后人類移民至火星的生活,通過數字化模擬未來情景與過去時光。
三層的Gentle Monster空間入口處樹立著不同尋常的數字時鐘,顯示著人類可以停留在蟲洞內的剩余時間,并以一種驚人的速度迅速流逝。
商業啟示:
近來,元宇宙是被大家頻頻提到的一個詞。元宇宙不僅是互聯網企業在講,也是商業體關注與運營沉浸式場景的方向。元宇宙概念催生虛擬現實的發展和VR等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隨之,商業空間的塑造借助科技的東風,也會更加多彩多樣。
微度假:瑞虹天地太陽宮
疫情常態化,旅行難成了很大的問題。購物中心通過打造更多休閑及體驗業態,讓旅行變得輕量化,微度假主題由此而生......一些商業體通過打造以主題娛樂、新潮消費、品質度假為主要功能的一站式休閑度假目的地,室內雨林、屋頂環廊空中花園、空中泳池、空中跑道、文化IP+沉浸式演出、各種主題游樂快閃店及展覽等支撐起了微度假的內容框架。
拿去年9月份在上海開業的瑞虹天地太陽宮來說,這座18萬m2的商業航母在建筑空間上加入了各種想象:利用大型鋼結構構建了跨度88米的上海最大的采光天幕穹頂,通過大小、長短、弧度不同的曲線結構,呈現出三片似而不同的“荷葉”,并組合出抽象的形狀,以向外發散的螺旋曲線形成了獨特的韻律。
三層挑高的超級中庭空間凸顯得天幕在視覺上更開闊,兩者的組合更為和諧統一,讓人完全沉浸在建筑空間營造的景觀中,忘卻這是一座商場。瑞虹天地太陽宮業態部分則突破性地將餐飲主題的街區、集市設置在商場5-7層,打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生態創新型的城市綜合體。
商業啟示:
現在的商業體已經弱化了購物消費功能,而以創新內容、打造場景等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體驗,滿足其多層次的需求。微度假模式,通過自然生態與城市功能完美融合,打造“城市自然共同體”,讓購物者“像逛公園一樣逛街”。
總 結
商業發展不是單向固定不變的,而是多樣的。多樣化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現代巨大的市場空間中,獨家壟斷的現象很難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商業并存,呈現百家齊鳴,百花爭艷的局面。
沉浸式商業并不是一種商業類別,確切地說,是一種內容產品。商業需要新內容,更需要優質的運營。對于購物中心來說,不是產品驅動型,而是運營型驅動,再好的產品也需要后續精細化的運營。在經過良好的場景打造,內容升級和運營管理后,同樣的空間將大幅度增加了客流和坪效,真正為商業帶來利好。
文章來源:睿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