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際能源革命的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快速替代傳統能源,以新能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為主要標志,全球能源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轉型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
生態環境保護已成為人類共識,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能源進口國、能源消費國,能源轉型發展與國家大勢密切相關,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在應對氣候問題上中國緊跟世界趨勢,積極作為,先后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等戰略行動方案,并加快落實與推進。
中央領導人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在此后的多個重大國際場合,中央領導人反復重申了中國的“雙碳”目標,并強調要堅決落實。
“雙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是應對國際局勢、實現國際引領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大戰略性突破。
雙碳目標下, 新能源助力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節能降碳的主戰場都在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農業農村的減排問題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農業用地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農業生態系統也可以抵消掉80%因農業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農業兼具“碳源”、“碳匯”兩大屬性,節能降碳潛力巨大,新能源利用空間廣闊,低碳發展大有可為。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面積廣袤,鄉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農業農村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時期:以美麗鄉村為主導的鄉村基礎設施改造與村容村貌提升階段、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代表的產業初步導入與田園地產發展階段、以及現階段以產業為基礎,實現產業、生態、人才、組織、文化的整體振興的鄉村振興發展新階段。
“雙碳”目標是國之重策,積極推進落實雙碳目標,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外交格局、生態環保護等方面的影響力,是彰顯大國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抓手,必須矢志不渝堅決推行。
鄉村振興是國之大計,關系到民生、民富、民強,作為推動農村地區發展的國家級發展戰略,應該長期堅持穩步推進。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雙碳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聯系紐帶,不僅肩負能源利用結構優化的使命,同時也是改善農村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縱觀國際,發達國家的鄉村發展很早就開始了新能源利用的的探索。德國·維爾德波爾茨里德能源小鎮從1997年起開始投資建設可再生能源,到2017年,全鎮能源生產量相當于消費量的7倍,以公眾意識主導產業發展,國家立法保障產業收益,企業創新優化產業模式,能源旅游延展產業機遇,是德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小鎮的領導者。
德國·維爾德波爾茨里德
荷蘭的能源轉型則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地面光伏電站建設兩個方面,出臺了《太陽能土地行為準則》,從生態化、平衡性、可持續、動態性等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要求。
美國在賓州、明州探索“蜜光一體”授粉昆蟲友好型光伏電站,實現了生態效益、農業效益、運維效益的有機統一,并出臺了《授粉昆蟲友好型太陽能法案》,引導規范其發展。
我國鄉村振興中的新能源利用場景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低碳農業模式。
2021年12月,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三部門聯合發布《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千村萬戶電力自發自用、積極培育新能源+產業、推動農村生物質資源利用、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能源站等培育壯大農村綠色能源產業的要求,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在我國,以“新能源+”產業促進農村地區發展,部分地區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或者進行了相應的探索,目前的利用方向主要集中在“光伏+”、生物質能綜合利用、風力發電、小水電扶貧工程等方面。
“光伏+”利用場景
· 銅川宜君光伏發電技術領跑基地項目
銅川宜君光伏發電技術領跑基地項目位于陜西省銅川市宜君縣,該項目除了光伏本體建設外,將“綠色能源”與“鄉村振興”相結合,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生態農業核心示范園區、光伏冬暖溫室設施農業園區、農業規范中藥材種植園區三大高效農業園區,鏈接周邊優質旅游資源,吸納當地農民入園就業,形成了“光伏+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精準扶貧”的創新發展模式,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
· 通威龍袍“漁光一體”基地
通威龍袍“漁光一體”基地是南京省級漁業精品園,位于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的長江之濱,占地2200畝,是集名特優水產養殖、光伏發電及休閑旅游為一體的三產融合示范園區,也是通威新能源“漁光一體”標桿基地之一。
通威“漁光一體”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 光伏發電
園區光伏發電共50MW,分兩期打造,分別于2017年6月建成并網20MW、2018年6月建成并網30MW。每年產出清潔電力6300萬度,全部并入國家電網,為江蘇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
· 大閘蟹養殖
按現代漁業園區的要求、結合通威的漁業技術積累,建設標準化漁業養殖池塘1300畝,全部用于大閘蟹養殖,配套完善的給排水系統、尾水處理系統以及智能養殖系統。
· 鄉村旅游配套
休閑觀光規劃建設總面積約4萬平米,建設配套綠色餐廳、釣魚臺、文化長廊等,休閑亭、售貨亭、觀景臺、停車場、休憩長椅、滿足八方來客休閑、餐飲、垂釣的需求;因地制宜,開發有亮點、有特色的民宿產業,并通過精品垂釣賽、“蟹黃湯包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吸引客源,提升知名度。
“漁光一體”推動了傳統水產養殖向規模化、智能化、環保化發展,由通威進行統一運營,在光伏發電、水產養殖、旅游相關配套租金、園區管理物業等方面取得收入,未來可對接碳交易、綠證作為補充收益。
通過產業園的發展,拓展了產品銷售渠道,帶動了周邊土地增值,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強化了通威的品牌影響力,以產業融合示范引領鄉村振興。
沁縣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生物質能是繼煤、石油、天然氣以外的第四大能源,具有綠色、低碳、清潔等特點,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源供需矛盾、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燃料清潔化工程。
沁縣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位于山西省沁縣松村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2019年9月開工建設。
項目總投資1.81億元,占地面積100.83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原料存儲、原料預處理、厭氧發酵、沼氣提純壓縮、有機肥生產五大單元,以及其它配套工程,技術和工業化水平居國內一流。
沁縣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會寧之恒20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
風力發電產業是我國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可再生能源產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
會寧之恒20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于2020年12月30日取得核準批復,裝機容量20兆瓦,總投資為1.4億元左右,年利用小時數為2318小時,涉及會寧縣草灘鎮、劉家寨子鎮2個鄉鎮。
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為電網提供電量4636萬千瓦每小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約0.39萬噸。此項目的開發,不僅是會寧地區能源供應的有效補充,更有利于緩解環境保護壓力,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湖南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
湖南是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指定的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省,共實施小水電扶貧項目31個,涉及8個市(州)16個國家級貧困縣,總裝機規模16.049萬千瓦,總投資157794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9070萬元。扶貧電站每年產生扶貧收益超過2344.2萬元,直接及間接幫扶貧困戶3.2萬余戶,受益人口近10萬人。
新化縣芭蕉園水電站裝機1萬千瓦,是試點項目中裝機容量最大的電站,總投資1.1億余元,其中中央預算扶貧資金2980萬元。
新化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7年1月起,水電站每年將中央投資收益存入縣政府指定賬戶,專款專用。除中央投資收益分紅外,芭蕉園水電站所在地部分村民以被征用土地自愿入股,按股分紅。在項目修建過程中,當地民工勞務收入總計200余萬元。電站投產后,還解決了7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目前新能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 利用形式單一化
目前對于光伏、生物質能源以及風能、水電能的利用多以單一的某一種能源的發展與利用為主,除光伏項目與農業以及鄉村旅游結合較為緊密以外,其余項目多以電力、有機肥料等產品輸出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直接的收入,帶動農民實現增收,推動當地扶貧工作,但對于新能源的利用未能形成綜合的利用模式,農村產業低碳循環大格局尚未構成。
· 基礎投資體量大
新能源的利用主要以國家以及大型企業的投資為主,投資規模較大,投資金額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某一地區的發展,但由于其基礎投資金額較大,需要依靠國家興建與引進大型企業投資,普適性不強。在舉國落實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可以探尋小規模區域新能源利用模式,在鄉村地區進行推廣與利用,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 監測體系不完善
目前的新能源利用關注焦點在于其產生的效益方面,對于建設與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等沒有形成有效的監測體系。雙碳戰略下,碳匯交易機制正在積極探索中,需要引進有效的監測體系,量化碳排放與碳中和相關指標,實現實時監測與動態優化。
在“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雙重歷史責任下,農村能源轉型迫在眉睫。
以鄉村基礎資源為依托,構建“1+3+N”的新能源綜合利用模式,助力農村能源轉型:“1”,即一個監測管理系統,“3”為三個中心,一個綜合服務中心、一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資源再生中心;“N”指N個新能源利用板塊,包含光伏、循環農業、水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等方面。
“1+3+N”新能源綜合利用模式
· 監測管理系統
由政府牽頭,成立監測管理與評估平臺,引入碳排放監測體系和可度量可核查的管理體系,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技術,實現對產業園區、生產基地能耗、碳排放的在線監測,實時展示各區域的碳減數據、能源數據、污水數據等,根據監測結果給出改善建議與后續調整計劃,達到動態平衡。
充分整合多種數據資源,做到數據可信、集成管理,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落地實施。
· 綜合服務中心
政府可對接項目開發商、科研院所機構、投資商等資源,在鄉村建立綜合服務中心,以低碳環保為建造理念,兼具展示與服務功能,打造雙碳科普研學基地、循環農業展示區、科技成果展示區、低碳生活展示區、碳匯交易指導中心、低碳創意空間等功能區,展現鄉村雙碳戰略的發展歷程與發展成果,引導低碳生產與低碳生活。
· 技術研究中心
引進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以科技力量助力區域能源生成、利用與轉化。
與科研院校和機構合作,提供研究場所與試驗基地,引進種業培育基地、低碳研究與實踐基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示范、推廣與轉化應用,促進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助力鄉村振興低碳發展。
· 資源再生中心
與農業農村相關負責部門對接,建立資源再生中心,作為生物質能資源的中轉站與轉化中心,將農作物秸稈、動物糞便、農業生產廢棄物等資源進行收集與轉化,提高污染物的處理與再利用,生產有機肥料供應農業生產,優化農業循環發展路徑,助力農村現代化發展,通過產生沼氣等清潔能源供應農民日常生活,提升綠色能源利用率,實現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 新能源利用板塊
對接國電投、水利水電等部門,因地制宜,探索光伏、水電能、風能等新能源利用方式。
以科技賦能農業,開發循環農業試驗田,打造高效低碳農業生產基地;聚焦“光伏+”產業,在適宜的區域開發“農光一體”、“漁光一體”、“林光一體”等光伏發展模式,探索小型分布式光伏發展,實現光伏產業與農業產業以及農民生活的有效結合,助力鄉村振興;結合當地地理條件與自然資源,探尋風能、水電能、地熱能的應用可能性。
目前雙碳戰略的落實處于探索期,農業的節能降碳潛力巨大,國家雖然出臺了鼓勵新能源利用助力鄉村振興的指導性文件,但是鄉村振興與雙碳戰略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還未完善。
目前的工作重心仍以降碳為主,光伏與生物質能源的利用在長期一段時間將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與農業與農村,生產與生活緊密結合,隨著后續雙碳戰略相關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與規范,未來可在碳交易等方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