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空間,是沉浸式的敘事條件中無法缺少的要素。沉浸式體驗,攜帶著高比例的空間場景屬性。今天,打開任意一個社交平臺,在搜索欄敲下“沉浸式”三個字,可以出現各種各樣不同的答案。以沉浸式為名目形成的組合詞出現的重復頻率之高,橫跨文化、娛樂、科技、游戲等眾多領域,似乎萬物皆可沉浸式。抽絲剝繭,其根源在于消費主體的變化,年輕客群對消費的需求從“購物欲”逐漸轉變為“生活方式體驗型消費”。也因此,沉浸式體驗這一新形態的誕生,既豐富了文化產業形態,升級了觀賞與互動性,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他的文化產業業態,從為傳統文化產業賦能到更新城市空間。伴隨著休閑經濟的迅速發展,休閑消費空間日益重要起來。酒吧和“沉浸式”體驗的結合,與當代年輕人相遇,將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沉浸式體驗
1975年,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首先提出從“心流”理論——全心全意投入某項活動本身,進入全神貫注的、主觀的、暫時性的經驗。這一理論與沉浸式體驗營造的最佳體驗效果相對應。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指出,“快樂的源泉,源自心流。當我們達到心流狀態,獲得最優體驗,我們就找到了幸福”。
此后,“心流理論”被更廣泛的應用,也逐漸推動沉浸式娛樂體驗產業的誕生,成為通過將娛樂消費活動與沉浸體驗緊密結合開發而來的消費產品。
節日氣氛也能夠形成集體儀式感和沉浸式氛圍。比如在參加啤酒節的年輕人群中,因為沉浸帶來的儀式感,使得產品和消費場景正在被重構,通過情感認同、文化內涵和社交標簽,場景得以與消費者建立親密的聯系,影響未來的消費決策。
慕尼黑啤酒節
在拉斯維加斯,一個超大型的沉浸式零售與娛樂綜合體一經開業便令全球游客矚目,顛覆了人們對于商業空間的想象。從外觀看,它像是一個巨大的倉庫式超市,內在卻別有洞天。
AREA15外觀
2006年,在拉斯維加斯15號公路沿線,地產開發商買下100英畝土地。同年,美國經濟轉頹,他們需要重新思考土地的未來規劃。直到一位藝術家淡化了它的商業底色,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他的造夢之旅——一個沉浸式零售與娛樂空間AREA15在此地誕生,吸引了具有好奇心、創造力以及尋求新鮮體驗的消費者,而今成為熱門旅游消費目的地。
AREA15內部
按照慣性而言,將沉浸式體驗設計引入商業和文化空間,其主要意義在于利用沉浸式體驗設計,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具有臨場感的空間。
迪茲精釀酒吧
Deeds Brewing Taproom 迪茲精釀酒吧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郊區GlenIris,一座真正的工業建筑內,將顧客帶入業主自己精釀啤酒生產設施的中心區域,感受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提供以飲品為重點的高檔招待場所。裝修設計融合了釀酒制造流程展示,并重新定義了倉庫建筑中暴露的原始結構元素的節奏。
迪茲精釀酒吧內部
Deeds Brewing是當地精釀啤酒中備受推崇的品牌,吸引了一群對質量和創新有期望的啤酒愛好者。
迪茲精釀酒吧內部
入口樸實無華,磚砌外墻頂部是鋸齒狀屋頂,保留了大部分舊建筑結構,顯示原始狀態。內部令人驚喜,性感而時尚,以更精致的設計施工重新詮釋了工業風。精致的黑鋼、金屬屏風、溫暖的天然木材和柔軟的絨面革等細節對倉庫元素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詮釋。高聳的天花露出原有結構,天花上的橫梁則被回收制作成桌面,獨特的木紋被用作中央長吧臺的關鍵元素。
迪茲精釀酒吧外部
設計師為了與狂熱的啤酒鑒賞家互動,主要空間采用釀造元素定義,例如內置于酒吧的發酵罐,列出每周釀造的酒品菜單和餐廳中大量陳列的舊酒桶。這些元素被重復應用在分隔地面和夾層的圓形金屬過濾網屏風上,并且可以通過透光屏風可以看到酒吧內所有實際工作的區域場景。
迪茲精釀酒吧吧臺設計
時尚的黑色酒吧餐廳創造了精致的用餐背景,突出了開放式廚房和色彩繽紛的品牌店等關鍵元素,吸引了更廣泛的受眾。
迪茲精釀酒吧開放式廚房
隨著戲劇化照明元素的進一步引入,空間體驗變得豐富起來。照明設施繼續采用從釀造過程衍生出的圖案,將圓形燈具融入酒吧,進一步突顯出酒吧的核心位置。先進的LED裝置照亮了整個空間中的金屬屏風,也照亮了由藝術家Alchemy Orange創作的大型花卉裝置。
迪茲精釀酒吧吧臺
新的 Deeds Brewing Taproom 使客人深入了解釀造工序,打造出一種沉浸式體驗,是優質精釀啤酒藝術的代名詞。
北京北平機器納福胡同店
北平機器Peiping Machine是一家致力于純正釀造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精釀品牌。得名于建國前方家胡同46號的“北平機器總廠”。
室內空間概覽
納福新店位于納福胡同13號(地鐵6/8號線南鑼鼓巷站A口南行600米),空間改造前是話劇排演廳,20世紀50年代原為國營銅絲廠,主院內有南北兩棟樓,為典型紅磚墻廠房,位于老北京皇城納福胡同舊清稱內府庫內。
建筑外觀
設計師為場地提供了三種體驗空間的方式,一是以桁架為單位的原廠址構架,二是新增加的鋼結構通路及設備操作間,三是半活動家具系統,分別代表了三種時間感受,經過重新配置、分類和組織,美得以在秩序中獲得重生。
室內空間體現歷史記憶
在構造上面,保留了原有的門窗,通高9米的屋頂天花,大面積日光被引入室內,節能經濟,在白天幾乎不需要開燈;新增加的裸露銀色圓管和場地原有的桁架結構,旨在最大程度恢復工廠原初空間形態,強調功能性和操作性;釀酒塔和冷藏酒庫分別緊靠東西墻壁,中間以一條8米長的架空鋼結構廊橋連通,布置金屬圍欄網,視覺上也延長了整條生產線,建構出雙層空間意象;酒庫正下方的吧臺共有28個酒頭,為300平米空間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飲釀。
保留的桁架和新置入的鋼結構
吧臺
二層緊靠圓形冷藏庫,設計師安排了兩塊較為私密的就餐空間,以黑白格鋪地與中古家具搭配;靠近入口處,是一架方便酒品搬用的同時用于人流上下行的電梯。可移動的座位區與靠墻的固定座椅組,兩種風格,適應不同場景下的空間活動需求。
二層就餐區
4種主要設備構件,為空間塑造了“從生產到傳輸的基本秩序”,實現從餐廳到精釀啤酒工廠的現實性轉化。遵循建筑材料的自然真實,由銀色、橘色、深灰等構成的調和色調,建構起人與工業遺存的空間故事。如果說實用性建立在富于實踐的手工痕跡和機器的技術性隱喻,那么美學意圖則由空間標準、鮮爽度、連接歷史與現世的意識所錨定,是描述一個憂心忡忡、動蕩不安的激進時代,還是以文化的立場,引導融合這股澎湃的充滿變革的力量?
一層就餐區
現代主義的早期開拓者們堅持認為建筑學服務于公眾利益,精釀啤酒展現了更嚴苛的技術標準,設計師的具體任務是給這個空間輸出一個技術參數,使其符合我們定義下的空間想象,既忠誠于品牌,又滿足于顧客。
釀酒塔
城市的白領很少有機會實地去到工廠車間,酒吧是一個公共空間,擁有強烈的社交屬性,作為設計者并不止步于消費主義,經濟發展之外,是文化譜系的建設,是關于我們生存環境中每一次物質體驗和共存記憶的價值評估。通過對“北平時期”和一系列肇始于現代化開端的設計理念的追溯,從空間組織和視覺傳達方面回應品牌精神,并在“生產-消費”、“參與-制造”的經濟雙循環模式中,構建工業遺存與急劇變化的城市發展運動之間的可持續連接,使得現代生活能更有機地融入歷史街區保護和都市更新。
設計者希望新的空間可以強化北平機器品牌的文化內涵,激發不同領域參與者的熱情,在城市化轉型的浪潮中,創造積極而獨特的北京實踐,并為人們建立起更多公共對話的可能。
結 語
為滿足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在西方城市中的發展與演變里,酒吧總是與文化藝術息息相關,很多時候,酒吧扮演了一個文化生產空間的角色。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認為,“藝術商業是商業的下一個階段。”
19世紀末期,酒吧即成為現代先鋒主義的發源地,20世紀中后期則成為激進的后現代主義藝術如先鋒派表演、波普藝術、行為藝術、搖滾音樂等的濫觴,都是營造沉浸式敘事性故事的開端。作為一種舶來品,酒吧是全球化與本土化雜糅特征最為典型的消費地——它不僅有物質載體功能,更是一個具有主體性的消費空間,并具有空間生產和空間消費的功能。空間想象使酒吧消費空間具有生產地方認同、文化雜糅意象、舞臺自我建構等象征和意義的功能。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