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剖析對沉浸式鄉村研學進行深度挖掘變現的成功案例,總結歸納沉浸式鄉村研學綜合開發模式挖掘與變現過程中應如何整合已有資源優勢,創新項目形式,用研學教育帶動鄉村集體經濟營收,最終實現鄉村向上向好發展。
一、加強鄉校合作,
依托研學基地打造“五育并舉”的第二課堂
沉浸式鄉村研學基地的打造應找準目標用戶,如可以采取將目標用戶定位到中小學學生群體的方式,在項目設置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入符合該年齡段同學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的實踐項目并聯動學校,依托夏令營、戶外拓展活動等學校宣推項目的模式,爭取到更為主流、權威化的宣傳渠道,完成目標用戶的高效引流。
以菏澤市市級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禾源生態農業示范園的打造為例,該生態農業示范園便是面向當地中小學生建立的農業知識研學試驗基地的成功一例。該生態農業示范園同當地中小學校展開密切合作,采取自然景觀生態園區和傳統手工作坊相結合的實踐項目形式,引導中小學的學生們開展多種勞動實踐與農耕教育科研類目的研學課程。從而成功打造出一個專門面向3—15歲青少年兒童研學教育基地。以糧畫非遺傳習課堂,豆漿手磨工藝體驗、自制課本研學等多宗形式,切實做到讓改年齡階段的莘莘學子回歸自然懷抱,感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萬物節律。
禾源生態農業示范園負責人鄧玉閣認為,禾源生態農業示范園內的研學項目是區別于大眾化、同質化的旅游景區打造模式的,因為它切實做到了“出發時帶著問題、帶著思考,一路上真正有‘研’又有‘學’,沉浸式體驗,力求在親身實踐中探索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在沉浸式項目的打造過程中,該園始終秉持著“研學是核心,營地是基礎,而課程是整個過程的靈魂。”的發展理念,開展成體系的系列課程,圍繞“大綱自然教育”和“農業深度體驗”雙概念,根據中小學生各年齡段的認知發展特點有的放矢地將學科知識高密度搬進實踐基地。此外,負責人鄧玉閣聘請和培養了專業的師資團隊做課程課本研發工作,《麥子的一生》《花生的一生》等課本,為開展研學課堂、體系化規范化的培養學生提供依據。
不止于研學教育工作者身份,鄧玉閣把自己定位為“新農人”。“我理解的新農人,是有情懷,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些人,遠離城市喧囂,沉浸詩意田園,是種莊稼,更是種生活、種夢想。之所以回歸農村,是因為我覺得在實現全面脫貧攻堅后,鄉村需要振興,而我希望通過打造研學能為鄉村振興做一點貢獻。”鄧玉閣解釋說,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美麗的鄉村依舊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農耕文化,依托這些“財富”,用教育為其賦能,通過打造研學,深入挖掘鄉村的教育價值,用研學驅動鄉村發展。
禾源生態農業示范園
綜上,同學校展開密切合作,以學生為研學基地主要受眾的發展模式能夠讓研學基地的項目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聚焦性,同時依托學校為官方宣傳渠道,能更好保證引流效果與人群精準度。
二、聚焦紅色教育,
依托研學基地實現黨史學習的“沉浸敘事”
在主題選擇上,擁有紅色資源的研學基地可依托“劇本殺”項目開發黨史教育有關主題的特色項目。
以浙江師范大學“傳火于薪”團隊開發的沉浸式“劇本殺”紅色研學之旅為例。參與者們在以1935年發生在江山市的紅色故事為原型和主線的《江浦秘事》劇本中,“穿越時空”,沉浸式地體驗了一次特殊的紅色研學之旅。“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推廣紅色故事。”此次紅色“劇本殺”的組織設計者、浙江師范大學“傳火于薪”團隊的王璽說,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真正讓革命精神“傳火于薪”。
參與活動的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穿上紅軍服裝,跟著劇本尋紅色遺址,訪先進黨員,聽江山故事,走紅軍道路……“重返”1935年星火燎原的動蕩時代。“為了尋找歷史人物的身世和故事線索、破解謎題,我第一次在博物館里看得這么認真。”參與研學的張海濤同學說,在參觀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的途中,研學者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通過化名,展開發生在江山小城的革命青年的“愛恨情仇”,在演繹中體悟那段烽火歲月。“我抽的是‘臥底牌’!每一步都充滿危機,像是在拍《碟中諜》。”一位同學感慨道,“臥底”經歷讓他更能看清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和偉大的革命精神,“好像本地的革命故事就發生在我身邊,太神奇了,這段記憶一定會在我腦海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
《江浦秘事》紅色劇本殺
綜上所述,紅色“劇本殺”是串聯鄉村本地紅色資源以及研學教育的理想結合點之一。而在“劇本殺”的劇本打磨過程中,應在充分考察歷史事件本身的基礎上,加入創意元素,使之兼具創意性與趣味性。正因如此,浙江師范大學“傳火于薪”團隊在劇本殺開發過程中,自主設計了一條別出心裁的紅色研學路線。為解決單一故事人物關系簡單且難以串聯紅色資源地的問題,團隊充分整合當地紅色故事資源,以紅軍烈士肖國標同志、曾任中共石門區委書記毛紹信同志、以馬燈作紅軍聯絡信號的鄭天旺同志等紅軍戰士為原型,依照真人真事進行藝術改編,才最終創作出了高質量紅色“劇本殺”劇本《江浦秘事》。
三、發展“文化+研學”,
開啟“身臨其境”的沉浸式農事體驗
研學活動本身同歷史文化等領域具有天然耦合性的,故而在研學活動開發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該項優勢,思考研學同文化本身的契合點,并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相關沉浸式項目的打造升級。
以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綠色經濟協會、樂至縣中和場鎮老君觀、四川上善道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道創中和,世外桃源”沉浸式研學體驗交流活動為例。該活動于2022年5月29日在四川資陽市樂至縣中和場鎮隆重舉行,在實踐中品味農耕文化,感受鄉村之美。該活動設置了“世外桃源”摘桃體驗、端午傳統習俗體驗、生態餐食體驗和共享農莊播種體驗等多項精彩有趣的沉浸式研學交流活動,讓參與者在艾草香囊制作、射五毒投壺比賽、共享農莊播種體驗項目的參與過程中,沉浸于農耕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曾武佳教授介紹說,“我們致力于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和相關的產業產品,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助力鄉村振興。我們的產品堅持‘四不原則’——不耕地、生物除草或不除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在“世外桃源”摘桃體驗中,漫山遍野的桃林,枝頭掛滿了鮮紅透亮的桃子,這里的鮮桃采用傳統農耕方式種植,不僅原生態、無公害,而且個個鮮美誘人、果香濃郁,傳承和展現了原生態農耕文化的勤勞與智慧、健康與和諧,賦予了中和場鎮綠色健康食材獨特的文化內涵。老師和同學們提著果籃興致盎然,沉浸在果香與歡笑聲中,終于在晌午時分滿載而歸。中午時分,“道創中和”五行面、生態大米和各式各樣豐盛可口的生態餐食體驗,讓人愜意滿足。綠色優質的生態餐食讓美味與生態健康統一起來,滿足了人們對綠色優質產品的需求,在體驗中更好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道創中和 世外桃源”沉浸式研學體驗交流活動
綜上,沉浸式鄉村研學活動應充分把握住鄉村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完成整體的布局規劃,實現研學教育科研、解壓娛樂、同輩社交效果的最大化。
結 語
沉浸式鄉村研學綜合開發需要秉承長期可持續發展,注重用戶需求,充分挖掘研學目的、意義并積極探索研學新模式,走“研學+文化+旅游”的綜合開發路徑,不斷推出游客喜聞樂見的體驗課程,打造富有人文內涵的研學品牌IP。濃厚研學旅行氛圍,規范村民自身文明素養,讓游客充分沉浸于鄉村在地文化的溫度、廣度與深度,最終實現鄉村振興的向上向好發展。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