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經歷了新一輪的轉型升級:消費需求從最為基礎的物質需求上升為更高一級的精神需求;從對某類目產品的需求上升為對某種項目服務的需求;從對延伸某種感官的有形產品的需求上升為對延伸多維度感官的無形產品的需求。
市場競爭伴隨消費升級愈演愈烈,而消費者對產品體驗的要求同樣隨之高漲。在此背景下,傳統形式的展會已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要,而沉浸式展會在此背景下運營而生。沉浸式展會要求在充分整合商業資源的前提下,構筑一站式藝術化數字交互空間,充分激發展會場館的藝術性、創造性與商業性,實現沉浸式展會的跨越式發展。
本文對國內外沉浸式展會典型案例進行盤點梳理,通過案例盤點深度探究沉浸式展會在進行賣點開發挖掘、在地資源整合、藝術空間營造、科學技術引入等方面的路徑與模式,總結典型展會案例“叫座又叫好”“孕育成熟IP形象”的內在動因,并對沉浸式展會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全球化平臺搭建:鋪設廣闊的全景式地圖
沉浸式展會為藝術交流提供平臺,應具備全球化格局,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及其頂級作品,讓展會參與者能夠直接同作品對話、同作者對話,打通藝術家與參與者之間的、前臺與后臺之間的限隔,使每一位展會參與者都能夠深入藝術作品的幕后故事,觸摸到作品所傳達的意蘊神色,從而在不知不覺間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能力。具體而言,2022年4月于北京CHAO藝術空間舉辦的“數字漫游”藝術展會便是利用有限展會空間面積鋪開全景式展會游覽地圖的成功一例。
(一)國際化平臺搭建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集結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藝術家及其作品,為每一位觀眾搭建起平等的國際化平臺,在數字藝術展廳內實現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融合。此外,“數字漫游”藝術展會還特別展出了來自APENFT基金會的重磅藏品,特別邀請了活躍在威尼斯雙年展等領域的國內外頂尖藝術家、中國新銳藝術家及首屆“CHANEL Next Prize”獲獎團隊親臨現場,請他們親自講述屬于自己的靈感故事。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現場的部分展品
(二)雙線化互動模式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在現場空間的設計方面別具巧思。主辦方結合近幾年大熱的“元宇宙”“數字藏品”“Web3.0”話題,以“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將線上展區和線下展區有機結合。展會現場將數字環境里產生的作品呈現在現實環境中,聚焦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動態氛圍,以體驗式、沉浸式、全知式的空間設置強化展會互動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展會的第一部分特別推出了線上線下虛擬展廳,展出數位國內外藝術家的30余幅NFT作品,讓觀眾漫游在數字藝術的奇幻空間中。其參展作品涵蓋了Beeple、Pak、Fewocious、Mad Dog Jones等多位NFT原生藝術家的作品,以及Urs Fisher、Refik Anadol等當代藝術家對于NFT的大膽解讀。當觀眾走進圍合式投影展示的虛擬展廳時,映入眼簾的便是漂浮在Cryptovoxels Miami東海岸沿海上的APENFT虛擬展館,由此帶來的沉浸式觀展體驗能夠極大擴展觀眾的空間感受力與體驗可能性。而不同于單向化的虛擬建筑,在本次展會中特別推出的元宇宙虛擬建筑是動態變化的,支持同觀眾進行探索互動,能夠為“數字游民”們提供包含且超越時間、空間限制的雙線化交互新場景。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現場的交互設計
(三)懸念化環節設置
在本次“數字漫游”展會的環節設置過程中,為保證觀眾的個性化、差異化、全新化觀展體驗,主辦方秉承“展覽即游戲”的理念,集合了有趣的游戲式交互方式和沉浸式觀展體驗。力求在為公眾營造全新參與感的同時,啟發公眾對“媒介化社會”的思考并重新審視我們和藝術、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如Keiken的最新作品《What Body would you like to occupy today?》,向觀眾呈現了虛擬人與他們互動的開放空間,只需戴上AR眼鏡便可進入虛擬人所處的空間視角,體驗虛擬人眼中的世界。而武子楊在紐約封城期間所創作的三維動畫影像《美西去了哪里?》,則通過含蓄、象征式的表現手法,展現了虛構人物美西的疫情生活。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現場作品《What Body would you like to occupy today?》
“數字漫游”藝術展會現場作品《美西去了哪里?》
沉浸式展會中的科技元素應服務于創意與靈感內容,唯有以別出心裁的場景布局、交互方式、設計立意、作品組合為基礎,搭建內容豐富、輻射范圍寬廣的創意平臺,巧妙串聯融洽線上、線下兩方關系,加強化參與者感官、全知化參與者視角、游戲化參與者游覽,才能讓科技元素最大化發揮其價值,帶領展會空間中的每一個人叩開元宇宙的大門。
科普化建筑立繪:調動感官的電影化敘事
沉浸式展會除去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科普價值。在高精尖的技術手段助力下,展會的觀眾能夠對特定知識內容擁有更為直觀生動的理解,從而在游覽過程中完成知識獲取,最終有所收獲、有所反思,在不知不覺間提升思辨能力。而舉辦于美國紐約的Machine Hallucination(機器幻覺)展會便是在展會中融入科普教育元素,引發觀眾對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以及社交媒體領域反思的成功一例。
(一)可視化圖像庫
“機器幻覺”展會的主辦人是藝術家Refik Anadol,他在展會上大膽實驗了混合實景,即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于300多萬張圖像中,以可視化的龐大圖像庫組成建筑風格,創意化揭示建筑發展過程,引導觀眾發掘建筑史特殊時刻間的隱藏關系。在機器創造的1025個維度的“建筑幻覺”數據世界中,觀眾能夠更為直觀地理解記憶空間的運作方式及機器智能獲取和增強人類感官的能力。最終,在攝影與機器的智能組合下,將一座城市的流動意識成功在眾人眼前鋪開。
沉浸式藝術展會“機器幻覺”現場圖片
(二)有聲化場景組
“機器幻覺”展會是首個應用L-Acoustics的L-ISA沉浸式超真實擴聲技術的展館。展會配備32個獨立通道,支持現場制作與提前創作等多形式音頻作品。通過紐約聲音檔案與機器智能的通力合作,孕育出令人驚嘆的聲音設計,使展會場館不僅擁有由宏大壯觀的像素庫組成的地板、墻面圖案,更有娓娓道來的敘述聲,向觀眾展示紐約城市的繁榮曼妙。
沉浸式展會的創意著眼點可以很大,以全球化的視野體驗元宇宙的奇幻冒險。沉浸式展會的創意著眼點以也可以很小,以像素為單位拼接出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但無論是抬頭仰望星空還是低頭撿起六便士,都需要事先預想清楚展會的主旨目的,唯有如此,才能讓觀眾在感受藝術魅力、科技絢爛的同時,激活思維,碰撞思想火花。
主題化人物故事:邏輯動線的藝術化解讀
沉浸式展會的展區布置需要藝術化表達,但正如風箏飛得再高再遠也始終需依靠細線牽引一樣,展會的展位布置同樣也需明晰核心主線,對內容區塊進行邏輯化提煉,從而讓觀眾在游覽過程中,能夠明確主線內容,更好理解展會作品所傳達的藝術精髓。舉例來說,2022年8月在蘇州開幕的沉浸式藝術展會“塞尚·四季”便在主題化提煉上取得了顯著成功,該展會全程緊緊貫穿“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的“四季人生”這一主題,依托主題內容進行思維延伸,向觀眾再現19世紀南法普羅旺斯風情的浪漫熱烈。
(一)場景邏輯化
沉浸式藝術展會“塞尚·四季”的一號展廳圍繞五十余幅塞尚的藝術作品展開,將這些作品投影至3D顯示屏上并使之隨音樂變化而變化。在這里,觀眾只需戴上耳機,便可在欣賞優雅音樂的同時,感受塞尚作品的無窮魅力。在主展廳內,觀眾被巨幅影像所包圍,仿佛置身于塞尚畫筆中色彩明艷的藝術世界,沉浸于塞尚筆尖上的歷史與文化、靜物與風景、人物與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塞尚·四季”展會特別引入了空間動畫視覺特效,支持紅外感應交互式觀展體驗,在展會的互動設計中,運用裸眼3D與沉浸式投影成像技術保證觀眾體驗良好。
沉浸式藝術展會“塞尚·四季”現場圖片
(二)主題生活化
在展會主題的敲定上,主辦方充分考慮了文化傳播律因素。由于不同于歐美國家舉辦頻率較高的“塞尚”個人主題展會,中國鮮有以塞尚為主題策劃的展會,所以主辦方在敲定主題時,特地選擇以“塞尚的四季人生”為題,從而通過這一生活化的主題設置拉近蘇州市民與藝術大師之間的距離。
在具體作品名目的選擇上,主辦方以塞尚早期作品《四季》系列為索引,用光影技術呈現出共計150余幅精彩名作。展會包括“冬—春—夏—秋”四個板塊,觀眾將見證生命從蟄伏中復蘇、生長,直至豐盛的歷程,由此引出塞尚偉大的藝術人生和傳奇的生命故事,從而借沉浸式展會,向觀眾傳遞藝術大師塞尚熱忱于探索藝術與生命之間連接的積極人生態度。
綜上,在沉浸式展會的設計落地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展會舉辦地對展會主題的接受程度,在充分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在地特點細化主題,貼近生活,從而在更大程度上確保展會引發“共情”與“共鳴”。
結 語
沉浸式展會并不只停留在“展”與“會”二字上,除去藝術作品的“展”演、不同藝術群體間的“會”面外,沉浸式展會還具備更為強大的功能屬性,它能夠為觀眾提供同藝術家跨時空交流的平臺,能夠在無形間以全新的方式向觀眾傳遞科學知識、藝術故事、文化價值,提高觀眾的藝術鑒賞水平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平衡商業性、藝術性與社會性三者的內在聯系。
沉浸式展會是藝術與技術、數字體驗與實體空間的融合創新,科技感、互動性、趣味性、異質性是沉浸式展會的重要特征。沉浸式展會是由科技進步促動,是傳統展會的迭代創新,其核心為“沉浸”,是在特定空間內,調動聲、光、電等元素,為觀眾營造的虛實融合的互動場景與敘事體驗,使觀眾在獲得感官體驗的同時與展示主題產生互動、引發共鳴。但需要注意的是,沉浸式展覽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沉浸”體驗,還應引導深度的文化思考與精神覺知。策展者不能一味追求科技應用或感官刺激,而應在策展理念和展陳創作中樹立問題和導向意識,賡續文化觀念,體現人文情懷,引領觀眾思考展覽背后的內涵認識與精神升華,從而讓沉浸式展會彰顯價值引領與文化浸潤。
文章來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