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P.M.視點

新質生產力涉及哪些產業?

來源:思瑪特SMART       作者:思瑪特SMART       時間:2024-03-11

2023年9月,“新質生產力”首次被提出。所謂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從產業層面來看,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以此來完善我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都很熟悉了,在當前所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中,數字化和智能化是確定的,它們正在全面改造所有行業。不是每家企業都要轉型,但是每個企業都必須完成升級。本文主要想帶您了解的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體是什么?兩者有何區別?它們目前在國內發展如何?

新興產業

新興產業是什么?

新興產業也即戰略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概念既相近又不同。二者相似之處在于,未來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或技術突破,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具備發展成支柱產業的潛力,對其他產業具有輻射帶動作用,是未來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新引擎,能夠對經濟社會和國家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和戰略性。不同之處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相對成熟,而未來產業相關技術尚未轉化為產品,或已經形成產品設計、產品原型但尚不具備規模化生產或市場化運營條件。

根據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委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我國8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

部分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9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家。其中,生物產業、相關服務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企業占比最多,分別為25%、19%和17%。

2023年,以新能源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增勢迅猛,產品出口超萬億元,增長近30%。

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搶眼。2023年7月3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突破2000萬輛。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雙雙突破百萬輛,產量為107.4萬輛,銷量為102.6萬輛,同比增幅分別為39.2%和30%,市場占有率達34.5%。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業化、市場化的基礎上,邁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高端裝備領域中的機器人產業總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近日發布的《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增長了5%,并在2022年達到290258臺的新高峰,占全球安裝量的52%,運行存量突破150萬臺的歷史紀錄。為了服務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國內外機器人供應商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工廠,并不斷提高產能。

新材料產業規模迅速壯大。2023年前9個月,中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就已超過5萬億元,保持兩位數增長。新材料產業結構逐漸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是什么?

未來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前瞻性和先導性產業。未來產業呈現交叉融合、協同發展趨勢。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科技創新的復雜性不斷提升,并且呈現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趨勢。未來產業在技術迭代和產品創造過程中也呈現多領域交叉融合趨勢。未來產業的技術和市場均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從技術層面來看,未來產業的技術前沿不斷拓展、技術標準尚未統一、技術路線復雜多變,需要進行分散式的科技創新。從市場層面來看,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具體的應用場景,需要聚焦應用場景建設,通過市場的大規模試錯進行場景創新,加快推進未來技術產業化。

根據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委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未來產業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領域。

而2024年1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則進一步提出,未來產業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超過50多個細分領域。

主要省市的產業布局

目前全國各省市已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文件落實未來產業的發展,從各地在布局未來產業的方向來看,也均更加注重根據各自不同的產業基礎和資源,找準立足點和突破口,形成獨特的產業集群優勢。梳理國內各省市的相關規劃意見看到,各地通常遵循一個原則:追求大方向的相對確定性——更多聚焦于落實國家戰略要求,對標國際前沿技術趨勢。在此背景下,未來產業熱點方向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制造、能源環境、空間科技、材料科技等領域。

上海未來產業聚焦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五大產業集群和新型儲能、空天利用、6G技術、非硅基芯材料等16個細分賽道。張江、臨港、大零號灣未來產業先導區率先成立,,并成立先進核能、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專委會。一批涉及未來產業的新技術、新產業已經培育落地。

廣東則將聚焦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這五大方向布局未來產業。

而深圳的未來產業發展已具備較好基礎,產業鏈相對完備,合成生物、區塊鏈、細胞與基因、空天技術等四個未來產業處于擴張期,已初具規模,5至10年內有望實現倍數級增長;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見光通信與光計算、量子信息等四個未來產業處于孕育期,規模較小,10至15年內有望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堅力量。

安徽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壯大新質生產力。前瞻性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遼寧提出,把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重中之重,在開辟新領域新賽道上聚力攻堅。加快壯大新材料、航空航天、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等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低空經濟;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細胞治療、元宇宙、深海深地開發等領域,大力發展未來產業。

武漢則是聚焦未來顯示、元宇宙、生物制造、電磁能等新領域新賽道,強化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加大應用場景供給,努力建設未來產業發展高地。

合肥未來產業將以“量子科技、深空探測、核聚變”作為重點。依托國家實驗室、中科大在量子通信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全力打造“量子科技”“量子產業”雙高地。

成都則將在前沿生物、先進能源、未來交通、數字智能、泛在網絡、新型材料6大重點領域24條細分賽道前瞻培育未來產業。其中,24條細分賽道包括基因及細胞治療、綠色氫能、飛行汽車、類腦智能、量子科技、先進碳材料等。

未來產業的布局,不僅有賽道的劃分,更有分階段梯次培育的精細設置。例如,在未來交通領域,成都近期將重點培育飛行汽車、新一代無人機、空天動力、商業航天等細分領域;中遠期重點培育超級高鐵細分領域,攻關高速磁懸浮核心裝置與系統、輕量化車體材料、減震降噪材料等核心技術。

部分未來產業發展現狀

元宇宙: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光學等技術的集大成者。胡潤研究院發布《2023胡潤中國元宇宙潛力企業榜》上榜的200家企業,粵港澳大灣區入選主榜單企業占全國1/4,共50家企業。深圳、廣州分別排名第三、第四,入選21家和15家。前五名還包括北京(45家)、上海(33家)和杭州(13家)。

目前來看,上榜企業以傳媒和娛樂的公司最多,有33家;其次是軟件與數據服務公司,31家;再次是消費電子和電子元件公司,分別有27家和26家;接下來是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電子通信公司,分別有20家、18家和15家。元宇宙從元年進入第二年,當前的應用主要還是一些虛擬現實體驗、場館/展館、文旅試驗,總體而言離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身份和全息生活比較遙遠。

腦機接口:是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深度交叉的前沿技術。如今,國內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探索腦機融合技術。中國也已經有超過20家企業入局,包括寧矩科技、零唯一思、博睿康等;并在探索實際的商業應用落地。它們集中成立于2011-2022年,融資輪次大多位于天使輪和A輪;多家腦機接口初創公司皆有高校產學研背景,核心團隊主要來自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

量子信息:中國量子信息相關企業共有103家,但科技企業投入推動力度,供應鏈企業支撐保障能力,以及初創企業創新成果等方面與國際水平尤其是美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人形機器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較快,無論是在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替代上,還是在機器人的本體結構、驅動控制上都在不斷創新,涌現出了一批分散于各個產業的相關企業。比如優必選科技,目前擁有的有效專利數已達世界第一,年均研發投入比例超過50%。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積累已經達到世界第一。

在機器人研究領域,中國的視覺算法能力并不弱于國外,而核心零部件因為研發歷史問題,在許多領域暫時不能做到國產化替代。而優必選科技通過自主研發,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完成小扭矩到大扭矩(扭矩從0.2Nm到200Nm)伺服驅動器批量生產的公司之一。憑借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積累的專利優勢,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中,或許將走出一個新的“比亞迪”。

生成式人工智能:2022年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人民幣660億元。硬件方面,國內大模型在算力和中文訓練資源上存在瓶頸,但國產化進程不斷加速。在模型方面,國內通用大模型數量可觀,行業大模型有望成為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制勝賽道。在應用方面,目前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垂直應用領域的布局主要聚焦文本、圖像和音視頻生成,海外同行更偏向于布局代碼生成等領域。

另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在制造業、零售業、電信行業和醫療健康等四大行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采用率均取得較快增長。

當前,我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技術進步快,但不少領域仍與國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我們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指明了方向。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著新機遇,我們要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在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同時,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文章來源:思瑪特SMART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