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商業地產市場,越來越多的新開商業項目及存量調改項目,開始注重將商業空間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締造具有生態性、社交性、開放性等多樣特征的“公園式商業”,以適應消費新需求、構建消費新生態體系、活躍消費市場。公園式商業日漸成為商業市場中的一種主流模式,其通過打造優美的景觀及多元開放的消費體驗空間,賦予“逛街”更多豐富立體的內容,讓購物中心成為吸納多元圈層客群的“引力場”。
公園+商業的新風向
公園式商業在近幾年的火爆風靡,是可以說明人們對于戶外空間、開放式空間的需求提升。作為升級的商業發展模式,公園式商業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僅是新穎多樣的購物休閑方式,更融合綠色、生態、自然、運動的多元空間刺激著當代消費者的感官和體驗。
當“綠色生態”成為購物中心空間場景的新主題后,將森林、大海、瀑布等大自然景觀搬進購物中心,打造空中花園、綠色屋頂、大型綠植裝置等等。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鏈接與互補,也將社交、潮流、煙火氣、藝術性等客流虹吸元素集中在一起,為商業空間場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所以,公園式兼具購物與休閑的雙重功能,在體驗感、互動感上更強,消費者“漫步”在休閑自然的商業空間中,游逛起來心情會更加舒暢。
在同質化當道的商業地產市場中,構建了大面積綠化和開放性空間場景的公園式商業,能夠創造更多消費新場景、提升消費新供給、培育消費新熱點,推動商業項目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廣泛地吸引客流,讓流量變“留量”。
全新的社會消費趨勢下,公眾的消費方式、消費心理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實體商業需要持續創新,通過打造觸點更密集、場景更多元、內容更豐富的個性化空間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以實現客流量及銷售額的持續增長。縱觀當下大部分的商業綜合體,在組合“公園+”形式時,如只是簡單將自然概念與零售進行疊加,已很難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了。逐漸擴展到商業場景、業態的公園+商業,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青睞與歡迎。
隨著近些年生活趨勢逐漸向戶外發展也開始加速,公園作為生活延伸,未來公園+的公共設施、商業設施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公園商業案例分析
1、田園商業綜合體:日本南町田GRANDBERRY PARK
南町田Grandberry Park是結合舊車站改造,通過用商業和公園圍合車站的方式,首創性地打造了“站前田園商業綜合體”替代”傳統的站前廣場”的新模式。
這里以20-40歲為主的家庭客群為目標客群,在業態組合上,大幅度增加餐飲店鋪的比例,讓這里成為一個以“食”和“游”為主的公園式商業休閑空間。一些獨木舟劃艇、攀巖等運動體驗項目,豐富了家庭周末的休閑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前來體驗。同時,將活動廣場與公園生態無縫銜接,設置露天噴泉水景,座椅等休憩設施,定期策劃舉辦各類商業活動,增加人氣。
階梯狀綠地以及公園區域的休閑草坪、體育廣場都成為人們休閑聚會聚集人氣的場所。還進駐了史努比博物館,同時增設史努比特色餐廳,史努比也作為一個IP形象出現在項目的各處角落。
“寵物友好型”的設施,也讓有寵家庭得到了更好的、方便的體驗,這里有三處寵物專用洗手間,并設置有寵物專用噴淋設施。
2、地下公園商業:成都Regular源野
作為國內城市公園標志性的地下空間開發項目,成都Regular源野被稱為“藏在公園地下”的商業,雖然只有20家店鋪,卻成為成都年輕人最愛鉆的地方。北、西、東3個下沉花園,每個區域單獨定制的頂配店鋪,并以一個公共空間gregarious進行連接,每一個商戶都有能夠與各個花園直接銜接的空間過渡。
這里的下沉式入口被打造成一個有趣味性和互動景觀裝置的開放空間,外墻上的涂鴉、地下花園,與周邊店鋪形成了一個“半戶外”的藝術展示空間。除了3座花園,內部空間還有20個店鋪、以及5個單獨預留的快閃房間,正中央的藝術空間,以美術館作為設計模板,將整個空間規劃和動線串聯起。
品牌業態上,引入了貼近生活又體現文化格調的本土品牌和首店,包括如自然標本藝術品商店、明星面包店、藝術概念餐廳以及超人氣買手集合店等等。其中,自然標本藝術品商店是量身定制、并隨時更新的自然博物館,是開啟了一種前所未見的新業態,人們可以通過盲盒一樣的形式,拉開抽屜,可以看到不同的標本內容和驚喜。內部的長方形空間,兼具了活動場地和展陳空間的功能,形成了一個私域社群線下社交的絕佳場域。
3、商場內嵌公園:新加坡DESIGN ORCHARD
新加坡DESIGN ORCHARD坐落在新加坡,是亞洲最具標志性的購物大道。
整個空間包括零售展示和人才孵化空間,外觀上三層樓高的階梯式建筑向下傾斜,其傾斜的角度則保證每一層空間的開闊視野。花園式的屋頂圓形劇場,則是作為一個公共開放空間供人們使用。作為活動提供舞臺空間,常常會舉辦戶外時裝秀、表演、音樂會,也會季節性地放置一些輕餐飲業態。整個采用混凝土、玻璃、木材,與周邊綠色景觀形成強烈對比,共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設計的城市活動場所。
4、室內公園商業綜合體:重慶光環購物公園
近幾年,國內也出現了許多把綠色生態、公園形式搬進到商場的優秀代表,如香港置地打造的重慶光環購物公園。
在空間規劃上,通過一個S形便將集中商業的一側面向了城市道路,并通過景觀退臺的設計在視覺上形成了“梯田式”造型,并加以垂直綠化。而室內植物園,以及室外商業街的“Focus Point”,則成為生態空間的聚焦點。商場頂部還設有7棵“懸浮樹”和20米高的瀑布,走進植物園里,仿佛一腳踏進了亞馬遜森林,能深刻感受到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共存。
5、步入式景觀化商業:長沙步步高星城天地
DPH設計的步步高長沙星城天地,將其室內空間打造成一個步入式公園的景觀化場景,沉浸式體驗及社交分享的商業空間。
還有部分為未完工區域,同樣“步入式公園”作為場景設計,結合自然天光條件,打造了一個多功能生活空間OPEN HOUSE,人們從這里步入屋頂花園,看書或者聊天,可以享受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的午后時光。與其他空間共同呈現一個相接室外景觀、擁有綠植,水景,餐飲,舞臺的一個多元化生態空間。
6、半開放公園商業空間:臺中PARK2草悟廣場
臺灣臺中PARK2草悟廣場,定義為“象征著公園2.0進化后的更多可能”,短短一個多月就成為了臺中新文化聚落。
開放空間對植物景觀又有很高需求,于是PARK2草悟廣場采用了一系列代表性的低緯度旱生植物。從入口開始就步入了一個植物園空間,兩側的植物搭配大小不同的巖塊,為人們營造了一個輕松隨意就坐的場所。同時以“城市綠洲的獨立沙漠島”為概念,開設了一間結合餐點與植物販售的店鋪。搭配主題借由一系列一系列代表性旱生植物,向內與弧形廊道連接起來,向外延伸至市民廣場。
B1戶外廣場的中央區域則是設計為一個運動空間,同時以“單元構件可以隨時打包帶走”的創新概念,也將運動項目模塊化。周圍選擇餐廳、酒吧、咖啡等餐飲業態,隨處可見卡路里消耗提示的設施,用以提升民眾參與度。搭配策劃一系列活動,例如PARK2自然系聽覺X視覺音樂展演計劃等等,使場所變成復合功能空間,從而也形成了一個運營閉環。
7、屋頂公園+購物中心:日本澀谷宮下公園
宮下公園位于日本東京澀谷區,是該商業區為數不多的綠地,經過整改的公園成為“購物中心+屋頂公園”的新型多功能綜合體,重獲新生。
四樓屋頂的“宮下公園”保留原有的戶外公園功能,擁有一處長約一公里的綠化步道,人們可以在那里盡情伸展和放松。其中一大特色就是步道上方的拱狀管道,下方種滿了蔓藤植物,等過幾個月就應該會慢慢覆蓋管道,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綠色乘涼的空間。除了設置非常多的座椅之外,還有一間獨特的星巴克咖啡館。
另外,建造了一座多功能沙灘排球場、滑板場、攀巖區等運動設施,成為都內鬧區一道鮮見的風景。下面三層則是商業空間,一共有90間店家進駐,其中32個品牌為首店,9個品牌是首登日本。分為“北街區”和“南街區”,北街區是開放式區域,以時尚品牌為主;南街區則是室內時尚區域,進駐商店包括咖啡廳,餐廳及食品販售店。二,三樓則有運動品牌及文化品牌等店家與“公園”概念做鏈接。一樓是一條室內美食小巷澀谷橫丁,為顧客提供各式各樣的日本當地美食。宮下公園商業區位于城市熱鬧繁華,有世界知名的標志性十字路口,傳達潮流青年文化的同時也積極展示著城市最精彩的夜生活。
8、自然綠植商業社區:日本代代木YOYOGI VILLAGE
日本代代木Yoyogi Village力圖打造東京城中“自然派社區”,提倡有機消費的商業綜合體理念。
這里種著從世界各地搜羅來120多種奇珍異卉和巨型樹木,以“和平共存”的設計理念塑造成保育世界植物多樣性的“植物園”。
Yoyogi Village分為兩個區:集裝箱區和村莊區。村莊區是以“沒有房間的飯店”為概念,由不同種類的餐廳、面包店、藝廊、咖啡館、旅行社與SPA等空間組成的空間。集裝箱區,則是結合商品、園藝、美食、音樂、設計等多方面,以生活方式和飲食為主的商店聚落。為了配合綠色主題,有機餐廳、音樂酒吧、手工酵母面包店等店鋪,都支持環保生活及有機農場發展,在風格上強調簡約和自然的觀念。
趨勢探究:
商業打造受歡迎“公園+”空間的新玩法
對于購物中心來說,“公園”文化爆發的這一趨勢下,既有政策的利好加持,場景創新的緊迫性,也有“善變”消費者的需求存在。那么,承載著“生活社交空間”的使命,購物中心要如何與公園碰撞出新火花呢?
公園式商業在本質上就是要重構人與自然、商業三者的關系體系,并把握好平衡。通過弱化商業氛圍,融入更多的生活氣息,讓消費者在空間內感覺到舒適、放松,讓商業真正成為人們的一個“生活空間”,也為未來城市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發展和可能性。
“公園+”背后,我們看到是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看到的是不同風格、不同產業于商業中的跨界融合發展。尤其是在購物中心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的現在,“場景塑造”與“沉浸體驗”似乎已成為商業獨特魅力下的不二選擇,而“商業+公園”以創意性、創新性搶占了消費者的眼球。 通過多種形式、多元場景設計將公園及生態元素進行嫁接到環境中,來滿足顧客精神消費需要,同時也讓商業空間得以升華,更有價值。
結 語
隨著“公園+商業綜合體”模式的日漸興起,一種全新的商業趨勢正在形成,它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自然、綠色生態的追求,而且通過創新的商業體驗,為城市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這種模式的特征在于其對傳統商業空間的重新定義,通過將自然景觀與商業活動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多功能的社交場所。它不僅提供了購物和休閑的場所,更是一個文化、藝術、社交和生態的交匯點,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享受寧靜的“第三空間”。
如何在保持商業活力的同時,維護自然景觀的原始性和生態平衡,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同時,如何確保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避免過度商業化導致的環境壓力,也是業界需要關注的問題。為此,建議商業綜合體在設計和運營過程中,應注重生態保護和環境友好,采用綠色建筑技術,推廣節能減排措施,并在業態規劃上,鼓勵和引入更多與自然、健康生活相關的商業形態,以實現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同時,通過增強顧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打造獨特的品牌文化,提升顧客忠誠度,為“公園+商業綜合體”的長遠進路與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由商業地產智囊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