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高層逛不起,而是B1、B2更有性價比。”最近,年輕人集體“向下遷徙”的現象引發熱議。當商場B2層的超市撤場,外部被成熟美食街區包圍時,這塊“燙手山芋”反而成了流量爭奪的焦點。
年輕人為什么偏愛扎堆B1、B2層?商場又該如何將他們引流到樓上?我們用數據和案例,揭開這場“地下商業革命”的真相。
現象觀察:B1、B2層為何成為年輕人“精神烏托邦”?
1\ 價格親民,消費無負擔
年輕人錢包承壓,B1、B2層以“百元內搞定”的高性價比精準拿捏需求。這里聚集了名創優品、瑞幸咖啡、麥當勞等平價品牌,餐飲人均40元以內,零食、美妝、潮玩等“小錢消費”占比超60%。正如網友調侃:“花小錢買快樂,不香嗎?”
2\ 業態豐富,一站式滿足“逛吃玩”
B1、B2層早已打破傳統零售的單一模式,轉型為“餐飲+潮玩+社交”的多元空間。例如,北京合生匯21區BLOCK打造“深夜食堂”主題街區,上海凱德虹口Star Gourmet復刻南洋美食區,甚至引入脫口秀演出、創意市集等。年輕人既能滿足口腹之欲,又能打卡拍照、社交互動,堪稱“城市減壓閥”。
3\ 地鐵直達,通勤流量紅利
很多商業的B1、B2層與地鐵無縫銜接,成為年輕人通勤路的“順路消費點”。數據顯示,近3年B1、B2層餐飲開關店比達1.56,新商場餐飲占比近50%,遠超其他樓層。便捷性+高流量,讓這里成為“必逛之地”。
深層邏輯:年輕人“向下遷徙”的消費心理
1\反精致化:拒絕“為品牌溢價買單”
年輕人消費觀轉向理性,更看重“情緒價值”。B1、B2層的平價品牌和新興品牌(如泡泡瑪特、阿迪達斯折扣店)降低了試錯成本,滿足“為興趣付費”的需求。
2\ 空間治愈感:逃離壓力,尋找松弛感
地下商業通過綠植、暖光、復古場景設計(如曼谷Megabangna半開放空間),弱化封閉壓抑感,成為年輕人“短暫逃離現實”的避風港。
3\ 社交貨幣:打卡傳播的天然土壤
B1、B2層的網紅餐飲、限定快閃店自帶傳播屬性。例如,武漢武商夢時代B1層楚風漢味美食街,憑借非遺小吃和復古場景成為游客打卡地。
商場破局:如何用B1、B2層“引流”樓上?
策略1:打造“主題場景+沉浸體驗”,延長停留時間
案例參考:上海前灘太古里B1層通過動態導視屏和藝術裝置,將導航與文化體驗結合;長沙薈聚B1層設置太空實驗室、脫口秀劇場,吸引年輕人“邊逛邊玩”。實操建議:推出“地下藝術季”“美食盲盒”等主題活動,結合AR互動、快閃展覽,制造話題熱度。
策略2:用“低價爆品”引流,反向激活樓上消費
案例參考:盒馬鮮生通過“線下比線上更優惠”策略,將消費者從線上拉回線下;北京王府中環B1層引入Grid Coffee Pro等網紅品牌,形成“打卡-消費-上樓”的動線。實操建議:在B1、B2層設置“爆款專區”(如9.9元咖啡、1元秒殺),同時推出“樓上滿減券”,引導消費者向上探索。
策略3:重構空間動線,打通“地下-地上”消費閉環
案例參考:深圳某商場將B1層與地鐵站直連,并在出口處設置“向上電梯+樓層導覽屏”,提示樓上品牌折扣信息,提升動線轉化率。實操建議:優化電梯位置,在B1、B2層高頻播放樓上活動信息(如“樓上服裝買一送一”),或推出“地下積分換樓上禮品”機制。
未來趨勢:B1B2層能否成為商場的“第二增長曲線”?
隨著消費習慣變遷,B1、B2層已從“補充空間”升級為“流量引擎”。但商場需警惕“低端化陷阱”——既要保持性價比優勢,又要通過差異化業態(如小眾買手店、元宇宙體驗館)提升調性。
未來,B1、B2層或許會進化成“微縮城市綜合體”,而如何讓年輕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將是商場轉型的關鍵命題。
結 語
當Z世代開始用"餐飲坪效比""情緒ROI"丈量商業空間,空置的超市遺址或許正孕育著下一代消費場景——這里不再有整齊劃一的貨架,而是生長著菜市場里的脫口秀劇場、可以涮火鍋的共享廚房、能拍漢服寫真的國潮茶寮...
年輕人“向下遷徙”的本質,是對消費價值的重新定義。商場若能以B1、B2層為入口,用“低價+體驗+便捷”留住用戶,并巧妙設計動線與活動,就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實現真正的商業破局。
文章來源:暢碩商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