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商業地產運營者來說,如何讓購物中心的每一處空間都正常發揮應有的商業價值,提高商業的空間效率,是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
動輒幾萬小體量MALL或者十幾萬體量的“巨無霸”,目前還沒有完美的黃金切割法則,可以讓購物中心完全避免“死角”,總會有一些區域對人流的吸引力不盡人意。
而深究商業空間的死角區,不難發現這些表面上的設計bug,其中也蘊藏了商業運營的諸多細節。
本期,就和派小沃一起看看那些聰明的購物中心,是如何通過設計和運營盡可能“規避”和“復活”商業“死角”。
01
購物中心那些容易
被打入“冷宮”的空間死角!
購物中心從“0”到“1”,要經過無數次推倒、重來的精細繁復的過程。
一方面要考慮地形結構、運營模式、空間設計等諸多因素,因這些客觀因素考慮不足,會導致空間出現一些“原生”死角。
例如動線規劃不盡完善,導致品牌業態偏離水平主動線,人流難以到達;挑高的樓層導致商場高區成為死角區;承重柱極容易造成視線阻隔出現死角等等,都屬于商場常見的死角空間。
另一方面,商業空間舒適度差,會陷入消費者不愿意去、空間人氣差、租金收益低、業主運營動力低、空間體驗更差的“惡性循環”中,進而影響商場其他的運營良好空間,產生整體“死角”的刻板印象。
由于商業運營運作和空間概念的不明確而出現“同質空間”,也容易成為無法持續積攢人氣的“死角”空間。
從“增量時代”飛速猛進到“存量時代”的今天,在諸多選擇中,對于這些死角空間,消費者直接用腳“投票”進行取舍,體驗感不好、不容易到達的死角也就成為“死局”,從而影響銷售,降低整體坪效。
如何高效規避和重生這些“死角”區域呢?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一些優秀的購物中心案例,是如何盤活“死角”,從而做到吸引客流的。
02
優秀案例是如何盤活死角,
做到客流“爆表”?
優秀的購物中心,是通過死角“盤活術”提升商場整體空間效益和強化品牌價值,而不限于死角本身。
長沙IFS
成都IFS成功案例在先,讓長沙IFS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業界的關注。而長沙IFS也并沒有讓人們失望,購物中心曾在7個月內就實現了22億的銷售額,表現比同期成都IFS還要出色。
從一開始,IFS聚焦時尚潮流的年輕客群,無論是規劃初期還是品牌招商運營上,做到了“精準”,一步到位,每一層都考慮周到,盡可能避免出現死角空間。
對于一個25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來說,長沙IFS的平面動線設計的很簡潔,整體呈“8”字型,沒有明顯的死角,切分的店鋪面積也比較適中。
商場一層平面圖
IFS在業態配置上擁有零售為王,坪效優先的特點。整體零售占比輕松超過80%,餐飲約15%,配套娛樂約5%。
縱向業態布局:東西區域定位各不相同,西側區域中高端定位,LG2-7F連續打通,冰場、美食廣場、快時尚、潮牌、運動、家居、兒童、影院、餐飲,各種業態一應俱全。
東側區域業態布局上主打高端,1-2層大部分為奢侈品的雙層旗艦店,3層為大淑女裝,LG1是精超、禮品和精致餐飲。整個區域與西側時尚休閑氛圍相連接,又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和私密性。
橫向業態布局:7層的零售店鋪布局具有特點,每一層都有亮點和驚喜,刺激消費者自覺地延長移動動線。
LG1-4F的黃金樓層,基本是服裝、皮具,最好的位置=最有錢的品類。
餐飲則占據了5-7F的天空高位。
飾品和奢侈品在1-2F。
運動集中在了3-4F,數碼和家居在3F最多,個護主要在5F。眼鏡根據價格定位按樓層分布。
娛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冰位于場LG1。
在近幾年商業地產的輿論風潮里,“網紅餐飲”和“沉浸體驗”是繞不過去的風口。但長沙IFS始終“做自己”,這樣已經不多見的業態配置,令人佩服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優秀的范本案例。
作為一個高達7F的商業項目,為了最大程度把客流快速引導至高樓層,提升高樓層的商業價值,長沙 IFS 的三個主入口都設置了首層至三層的跨層扶梯。
商場一層擁有多個主入口,同時,作為人流量最大的西南廣場,設置了三部室外直達三層的跨層自動扶梯。東北主入口的客流量相對來說沒那么大,設置了兩部自動扶梯。
在南北兩側設置了觀光電梯,消費者可直上7層屋頂花園,極其方便。
四層是酒店的大堂,項目設計了一條直達四層的半環形車道,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四層平臺通往酒店、寫字樓和商場。
北面3層到5層的室外旋轉樓梯,結合餐飲外擺,營造一個室外休閑場所。
挑空設計,能讓增加空間的通透感和高級感,西側豎跨 LG2-2F,4個樓層的主中庭,是每次活動最重要的布展節點。扶梯設計在兩側,為整個中庭創造了開闊的空間。
L3 層的小中庭,同樣4層挑空,兩側跨層扶梯上來之后到達的第一個人流節點,其重要程度絲毫不亞于樓下的主中庭。
KAWS大中華區首個銅制永久雕塑藝術品——SEEING / WATCHING 就位于7層的屋頂花園。同時,整個屋頂花園也被打造成為一個藝術品花園。
IFS沒有盲目跟風,而是深植于自身定位特點,以垂直移動、多層次多元化的業態組合、豐富的空間設計為顧客制造記憶點,打造出自身的特色,引爆客流。
天津大悅城
天津大悅城的5號車庫在行內聞名遐邇,它的前身原是商場3F停車樓。
5500平米的雙層空間,整個車庫內部為“H”型挑空布局,車庫分為上下兩層,兩層之間并沒有被阻隔,有通透的整體感。
經過改造后,原本“死氣沉沉”的大面積空間“死角”,集合了散落在全國各地經營著“小生意”的設計師和手作匠人,涵蓋27家體驗感十足的店鋪,打造成人氣“爆表”的風潮文創街區。
03
“死角”利用還要注意哪些?
高層“死角”區域的利用,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具體分析,這里不做重復。
接下來,我們分兩個方面,來補充一下大面積“死角”利用的注意事項。
一般情況下,購物中心會將死角區域安排給一些聚客能力強的餐飲品牌,但不能養成一出現死角就靠餐飲填充的慣有思維,高人氣的餐飲品牌應該用在更凸顯的位置,不應該草率地替動線問題來救場。
與其這樣,步入多注重內涵式發展,在品牌的精細化組合上多下功夫,做好產品和服務。
在一些大面積死角位置規劃“主題街區”,以及設置主題展覽、布置文化街區等,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參觀,成為當今商場處理死角區域的熱潮。
主題街區應該是加分項,絕不是擺放幾個藝術小品就能吸引人流,要結合品牌業態等打造歸屬感的“場景故事”,不是讓主題和死角相互對抗,將“死角”做成“主題死角”,反而本末倒置。
但切忌裝飾的過于低齡化、陰暗化、抽象化或二次元化,符合購物中心基本的氣質格調才是最合適的。
另外,小面積死角可以打造成休息區、導視、形象專柜,吸引關注的美陳和燈光都是不錯的選擇。
04
寫在最后
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商業地產中,“死角”的存在可謂是商業運營中的“硬傷”。
商場死角背后,折射的是行業畸形開發邏輯的不合理性:國內開發經營體系的不成熟和專業人才的缺乏、商場設計與招商運營脫節、招商思維的不成熟,都會導致死角的產生。
商場的招商策劃和空間設計要起頭并進,不要等到設計做得差不多了,運營才介入,這個時候招商就會很被動。招商思維也要隨“場”應變,切莫有地主思維。
讓每一個區域都能效益最大化,讓顧客真正感覺去商場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買到喜歡的商品和收獲良好的體驗,從而留住客戶,把客流轉化成銷售,這也是商業地產一直思索的重要課題。
文章來源: 派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