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重要的是看不見的東西
來源:谷川聯行 作者:谷川聯行 時間:2022-10-08
對于招商來說,像對外宣傳園區的地理位置、主導產業和功能配套、優惠政策等等,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東西。但是,招商的目的不止在把企業招進來,最終還要看怎么和企業打好配合、提升產值效益。因此,這不光依賴看得見的東西,還得靠看不見的東西。
一是懂企業,二是守約定。
目前,有些園區還是擺脫不了開發商的身份,只停留在招商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層面,對于產業不夠了解。就好比請客吃飯,得先弄清楚請多少人、請哪些人,才能按人數配餐、按口味上菜。你給潮汕人點了一鍋水煮牛肉,給四川人點了一盤清蒸鱸魚,就算找頂級名廚來做菜,再貴再用心,終究也是沒對上喜好。在談項目的時候,你只有足夠懂客商才能把握住他的投資意向。有的客商重視產業生態,你就把自家產業發展情況和上下游介紹清楚。有的客商重視政策扶持,你就得知道企業需要蒸汽還是電、是否需要無塵車間等等,針對性地給予優惠政策,為他考慮運營成本。企業在選址的時候,幾個園區看起來差不多,選來選去也沒有頭緒。要想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打動企業投資的“芳心”,園區還得在研究企業的工作上下足功夫。
不過這個“懂”的功夫,不能只下在招引階段。
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對待創新研發類企業更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一位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總裁指出,對于新藥研發需要的基礎研究和資金投入,很多人還不理解,更不理解新藥開發的難度,理解不了活性分子和藥物之間的巨大差距。園區不考慮具體情況,只規定短時間內必須產出結果,這種舉措并不能把小苗培育成參天大樹。換而言之,如果園區不懂企業,也就無法理解企業的難處。疫情之下,大部分政府園區即便自己“勒著褲腰帶”過日子,也要為企業減免租金;打開綠色物流通道,幫著企業搶回訂單,最大化減小負面影響。反之,有的地方卻竭澤而漁,以“應對疫情影響加強協稅護稅”名義干擾稅收征管秩序,嚴重增加企業負擔。作為市場的引導者,園區必須既要算好自己的經濟賬、長遠賬,更要幫企業算好利益賬、發展賬。先懂企業,再進階為“先人一步”,想客商之所想,更要想客商之未想。
才能真正實現政企同甘共苦、合作共贏。
為了成功引進項目,說著放寬限制、給各種好處,等企業拎包入駐,卻發現項目審批難不說,之前的好處一概不算數。內容是:每個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個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服務好一個客商,就創造了吸引250個客商前來投資的機會。有時遇到不得不和企業有分歧的情況,也要爭取做到盡善盡美、有始有終。比如園區內的企業產能較低,不符合發展要求,經多方協調也不能解決現狀。在充分給予搬遷安置等補償的同時,園區可以依靠手里的資源,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地區,保障其順利搬遷。正是感受到這些看不見的東西,企業才逐漸認可園區,把園區介紹給更多企業。
興許這里就有你心儀很久但是始終沒機會見面的企業。
如果機械地把優化營商環境理解成“試卷答題”,就很可能會掉入“應試教育”的陷阱。過于強調應試技巧,會忽略實際效果;過于追求熱鬧,卻缺乏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