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在廣東采訪政務數字化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個案例:
每個黨政機關都有辦公用房,過去要管好這些用房,主要通過紙質文件報送和處理,工作量很大,還經常有遺漏。
為此,廣東省開發了一套辦公用房的管理信息系統,對所有黨政機關的辦公用房進行測量,查清家底,建立起對管理對象單位、房產資源、使用人員信息全覆蓋的可視化數據臺賬。
所有臺賬均支持全系統、全數據庫高級檢索,還融合了GIS地理信息系統、BIM虛擬模型、VR全景影像管理技術,讓地圖上的房子立體起來,使辦公用房資源看得見,找得著,用得上,如同身臨其境。
“上了這套系統之后,哪些房源是在辦公的,哪些是出租、出借的,哪些是閑置的,都一目了然。這些數據還和有關部門共享共用,以防范某些機關對辦公用房‘多用、奢用’。”南方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下稱“南方數碼”)楊震澎說。
這一系統的開發建設,南方數碼功不可沒。測量完成,系統上線后,有些空置房就被收回,重新配置。
南方數碼的使命是“挖掘地理信息價值”。2003年成立,最初是南方測繪集團的一個事業群,致力于測繪信息化,后來獨立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領先的地理信息開發與服務商,其所開發的千余個政務管理系統,穩定運行在各級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
最近我在廣州調研大會報告中提到的“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建設問題,專門到了南方數碼,試圖從這個不起眼的小行業中,找到一些“在變局中開新局”的做法。
廣州創業往事
楊震澎是廣東客家人,1987年從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分配到廣東省國土廳搞軟件開發,在這里認識了后來的創業伙伴馬超。
馬超曾在國土廳工作,從事測繪儀器維修、研發,后來調到一家進出口公司做外貿。馬超想創業,辦一家測繪儀器公司,于是,兩個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創辦了南方測繪儀器公司。
剛開始他們做進口測繪儀器的代理經銷,隨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鋪開,對測繪儀器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先進一點的電子測繪儀器全靠進口。盡管兩人靠做代理賺了第一桶金,但他們看到進口產品價格太高,事實上會影響先進測繪設備和技術的普及。這是一個機會,即讓測繪儀器國產化。
創業是一種有希望、沒把握的嘗試。他們在廣州天河賓館租了半間辦公室,因為賓館總機電話線太少,經常要撥半天才能打出去一個電話。那個5515888轉房間號11003的號碼,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
后來辦公室搬到黃埔大道一座臨街的測繪儀器商場的里邊,走進商場,走過敞開式的員工辦公室,是他們的單間,不到10平方米,一個資料柜、兩張辦公桌、幾張凳子,兩臺電話是串聯的。
當時在《南風窗》工作的我,本來和南方測繪沒什么接觸的機會。但楊震澎有一個愛好,就是寫作,我通過他的投稿認識了他。南方測繪最早靠批發起家,在全國各地都有經銷商,平時聯絡主要靠打電話、發電報,楊震澎覺得太簡單,就辦了一份兩頁紙的油印小單張,主要介紹行業的展會信息和產品,以加強和經銷商之間的信息聯絡。
有一次他到珠海開會,看到史玉柱辦的《巨人報》,后來又看到《萬科周刊》,受到啟發就辦了《南方測繪》內刊,后來又辦了報紙。他以“南人”為筆名寫了大量文章,一直寫了幾十年,現在業界知名訂閱號《GIS圈》每周還有他寫的一篇“南人微評”。
我在內心深處對市場經濟和創業精神的信仰,就是在和這樣白手起家的創業者的交往中慢慢建立的。當年,有時飯點趕到南方測繪,就是吃一份燒臘盒飯。偶爾在大排檔點幾個家常菜,叫兩瓶珠江啤酒,就能很享受地聊很久。馬超的打扮像一個隨時準備出發的電器修理工,他不修邊幅,襯衣從來不別到褲子里面,騎的是二手破單車,背一個塞滿衣服和資料的黑色大帆布包。他常常吃到一半就說,“小楊你們繼續聊,我要出差走了。”那時楊震澎辦刊辦報一年要花近百萬元,馬超說:“我們的資金還很緊張,但這筆錢不能省。”
二次創業:以位置服務關聯虛實世界
這一次見到楊震澎,還是很精干的模樣,有時還踢足球。但頭上的白發證明,畢竟上了點年紀了。只是一談到行業,他就興致盎然。
他向我勾勒了現代地理信息產業的大致圖景。
測繪就是測量和繪圖,包括大地測量、地形測量、航空攝影與遙感、地理信息等,“衣食住行”的住和行都跟它密切相關。
以住為例,建房子要先有基本地形圖,這就需要測量。基本地形圖還確定了施工的基準點,照此才能算出施工的填方和土方。
以行為例,導航地圖讓你精確抵達目的地,微信分享位置能讓彼此直觀地看到對方的位置,滴滴打車可以讓司機準確判斷出你所在的地點,外賣點餐可以讓你清楚知道你與美食的距離。所有這些,都基于測繪隊員測量的數據。
“一帶一路”走出去,公路、鐵路等基建,都需要測繪,大量公共服務也離不開測繪。
例如山體滑坡救援,用測繪手段很容易計算出滑坡土方量,用航空攝影與遙感技術能算出滑坡面的體積。
幾十年來,中國測繪裝備經歷了三個階段:
模擬測繪時代(光學儀器);
數字化測繪時代(全站儀、衛星導航定位設備);
智能化測繪時代(無人機、三維激光點云測量、衛星導航定位設備、攝影測量、無人船、室內定位導航)。
今天中國的高鐵測繪,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港珠澳大橋的高精度首級控制網,大多用的都是國產裝備和技術。
南方數碼成立于2003年,從2012年開始,楊震澎與馬超分家,獨立運行南方數碼,成為董事長和實際控制人。目前這是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只是在業務上有些合作。
年過中年的楊震澎之所以要單獨創一次業,是看到了地理信息應用與服務的重大機會。
在全球導航定位、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推動下,測繪行業和信息、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等相結合,不僅讓大量互聯網應用找準了位置,也讓山水林田湖草等一切自然資源、城市建設與管理、公共服務、居民房產等物理空間的要素都能被數字化。這是智慧社會、智慧城市得以實現的前提。
楊震澎舉例說,2020年武漢“封城”,人民做出了巨大犧牲。兩院院士李德仁提出,未來可以通過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公共場所建立高精度定位系統,構建病例時空軌跡與地理環境數據庫,采集用戶個人活動點的時空信息,對病例與用戶活動的時空信息做相關匹配。這樣在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完全可以精準跟蹤確診者或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從而取代“封城”這樣的物理空間隔離。
楊震澎覺得,從軟件和地理信息出發,南方數碼可以走出一條新路。“挖掘地理信息價值,是我們的使命;‘地理信息,無處不在’,是我們的愿景。”
我在南方數碼看到測繪時用的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如吹風機般大小,僅重1.5千克,采用即時定位與地圖重建(SLAM)技術,測量員可以在移動中(如坐著摩托車)對房屋進行掃描,最大測距100米左右,能生成相對精度2-3厘米的三維數字化點云數據。這樣的測繪效率比以前高多了。
隨著測繪硬件設備越來越發達,效率越來越高,也將帶動各種應用服務的大爆發,“以位置服務關聯虛實世界,面向社會,服務大眾”。
“當時創辦南方測繪,因為有馬超掌舵,很多事雖然苦,但不覺得難。現在第二次創業,有苦也有難,好在南方數碼2003年就有了基礎團隊,尤其是有一位很好的總經理——謝剛生教授,他一直在主導具體業務和管理,使我有精力抽身出來思考和務虛。我們是抱團打天下,一起打出一片新天地。”楊震澎說。
作為國家重點軟件企業,在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的業內標兵,南方數碼現在的年銷售收入有幾億元,2020年疫情以來不僅沒減人減薪,還加人加薪,業績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由于疫情在各地長時間蔓延,也面臨著嚴峻考驗,但他們依然在努力前行。
南方數碼之所以逆勢而進,是因為大大跨出了傳統的測繪業務邊界,開拓了很多新市場。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不動產登記
不動產是居民最重要的財產。2016年《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從“完成發證”到“更快、更便民地發證”,關乎群眾的幸福感。迄今為止,南方數碼參與的不動產統一登記的首證頒發系統,累計有200個縣市區在運行。
“給一個房子發證,要先知道房子各方面的信息,好比給一個人建檔,要搞清楚性別、年齡、身高、籍貫等等。”這些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先要協調整合,如廣東某地級市的不動產紙質檔案掃描多達27萬份。還要通過好的工具盤活數據、用好數據。
在廣東東莞,以前辦理不動產相關業務,居民要在各個部門反復跑動,重復遞交相同資料,走完流程要一兩個月。2019年起,在南方數碼幫助下,東莞推行“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全程電子化審核,居民只進一扇門,取一次號,交一份材料即可,部分業務可就近在社區服務中心、銀行辦理,甚至在手機上就能完成,一個工作日就可辦好不動產權證,最快幾十分鐘就能辦結,“像辦結婚證一樣快”。
改革前,二手商品房從申請抵押登記到銀行放款平均耗時1個月,申請人、商業銀行工作人員需要在鎮街不動產登記中心、商業銀行、市不動產登記中心之間來回奔波。改革后,申請人只需跑一趟銀行,最快30分鐘即可完成抵押登記,一些銀行實現了4小時放款。
東莞還在全國率先實現商品房買賣合同備案、預告登記全程電子化辦理,建檔、備案、確權的辦理時限縮減了40多天。由于建檔快,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回籠也加快了,全市房產企業資金回籠時間從開售后平均7個月下降到1個月內,大大節省了融資成本。
如今東莞還運用區塊鏈技術,對數據安全、防篡改起到很好的作用。
2020年疫情期間,南方數碼的這套系統在湖南長沙不動產登記中心完成了一次不見面的跨國二手房交易。
首先,買方袁女士在手機端下載長沙不動產APP,通過實名認證后發起“購房資格核驗”申請,并上傳相關證明,很快收到系統自動審核資格通過的短信提醒。隨即,遠在美國的賣方劉先生在已完成實名認證的APP上發起“移動網簽”,進行人臉核實及電子簽名等高安全性操作。買賣雙方在APP上完成合同確認、事項問詢、資金監管及繳稅繳費等所有需要在外網辦理的事項,當天下午審核登簿工作完成。第二個工作日,系統直接將賬戶內監管的房款打入劉先生指定賬戶,袁女士則來到不動產登記中心拿到嶄新的不動產權證。
全粵村情數據平臺
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從2015年起,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牽頭開展全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對全省13.3萬多個自然村進行集數據統計、史料挖掘、現場登記、口述資料等為一體的地毯式調查。
作為項目技術支撐單位,南方數碼參與了前期調研、需求整理、設計、數據治理、平臺開發等工作,制定了41大類數據治理規范表,如自然村落表、地理位置表、村名由來表、方言表、主要姓氏及源流表、華人華僑表等,對每項應該填什么進行了規范,再把調查數據逐份對應遷移,最終形成200多項數據成果。
通過統計分析,梳理出了不少鄉村發展脈絡,如全省56.06%的自然村戶籍人口不足500人,61.82%的自然村有一半以上戶籍人口常年在城鎮打工和居住,29.46%有外來人口居住,50.3%世居村民為單一姓氏,27%有港澳臺同胞淵源,20%有華人華僑淵源,60%是外出鄉賢。在全粵村情數據平臺上,村情概覽、產業、生態、鄉風文明、治理、生活等多個維度指標均實現了可視化,一目了然。
“以前要想知道廣東最多的姓氏是哪個,可能要逐份表進行統計。現在只需在搜索欄打幾個字就行了。比如陳氏,通過專題一張圖,可以看到有陳氏的村落在哪個市分布最多,再點擊對應地圖,還可以逐一查看縣級、鄉級的。甚至可以根據源流表,看到陳氏以前是從哪里遷來廣東的。”
平臺的應用有很多,如古村活化、古驛道保護與修復利用、旅游開發、地理標志產品申報等。南方數碼項目負責人說:“我的家鄉信宜市有一種藥材叫金線蓮,在平臺上搜索統計之后,發現廣東只有信宜市有野生金線蓮。那就可以把信息傳給家鄉,讓他們論證能不能開展金線蓮的規模種植。”
有這樣的平臺和數據,可以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更加直觀和清晰,如果跟目前開展的“房地一體”調查和之前的農村經營權調查等數據結合,就能呈現出農村的真實“家底”,便于規劃和建設。
“多測合一”
“多測合一”是改善營商環境的具體舉措。根據全國“多測合一”項目招投標數據,南方數碼中標項目數量約占全國的半壁江山。
“一般的工程建設項目有一個周期,以廣州市的規范流程為例,可以分為建設用地預審與選址、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施工階段和竣工驗收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到測量測算,尤其是最后的竣工階段最多,共有7項。以前,同一個階段(開發商)需要請好幾家測量單位過來,對同一棟房子測量幾次。‘多測合一’改革后,就變成同一階段的測量工作由一家測量單位統一完成,一個標的物只需要測量一次。”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涉及到自然資源、住建、人防、消防、綠化等多個部門,且要求提交的材料不同。以前,同一棟建筑交給規劃部門的資料要請測量公司測一次,交給消防部門的資料又要再測一次,開發商不僅要交多次測量費,也影響施工時效。
一次委托、一次收費、一次測繪、分批出具成果,這就是南方數碼的“多測合一”整體解決方案。2020年湖南株洲市推進“多測合一”改革后,建設項目測繪工期至少縮短了50%,一個項目在測繪方面的費用相比之前減少近40%。
2020年12月,雄安新區“多測合一”信息管理系統項目正式啟動,由南方數碼承建,上個月底已經順利驗收投入運行。
“房地一體”確權登記
這些年,國家多次要求做好各地農村“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這是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大問題。
“以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宅基地只頒發了《宅基地使用權證》,部分地區的房屋頒發了《房屋所有權證》,房子和土地是分開的。現在的‘房地一體’確權登記是將兩者合二為一,兩本證書變一本,統一頒發《不動產權證書》。”南方數碼數據事業群副總經理何斌解釋說。
目前,南方數碼承接了廣東、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福建、江蘇、云南、江西、寧夏等地的“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項目近70個。以廣東為例,該調查的技術指南規定,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地表建筑和土地都要進行調查登記,即房屋要查清楚權利人是誰、具體位置、房屋結構、用途、層數、建筑面積、建成年份等,土地要查清楚權利人是誰、權利類型、土地用途、土地面積等。
南方數碼采用具有“星空地一體”的數據采集處理軟硬件設備,如無人機、地面站、車載測量系統、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完成了200多個項目。
在外業調查中,如果使用傳統的測量方式,如全站儀測量、鋼尺和測距儀配合,平均每天完成外業采集制圖約25宗;而現在運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每天可完成900宗,是傳統模式的36倍;采用GeoSLAM手持激光掃描儀,每天可完成250宗,是傳統模式的10倍。
何斌說,比較空曠、房屋不密集的地方適合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房屋比較密集或者無人機禁飛的地區主要采用手持激光掃描儀,只要是手能伸進去的地方,都可以掃描到,精度也比較高。
除了用先進設備解決外業調查量大、村莊分散等難點,諸如資料老舊難識別、資料難收集、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導致簽字難、公示難等“攔路虎”,也要借用信息化的手段。
南方數碼自主研發了“房地一體權籍調查外業核查軟件”,在外業調查中,只要搭載該軟件,平板或手機可以無接觸收集資料。村民通過識別手機中的二維碼,填寫權利人身份證號和姓名后,利用人臉識別系統核驗身份,然后根據系統上的提示,一步步上傳相關權屬資料。軟件基于深度學習的OCR識別技術,智能識別紙質權屬資料中的權利人姓名、證件號、地址、發證面積等信息,并自動回填到執行屬性字段中,無需人工手動錄入。另外,軟件還支持遠程電子簽名確認,村民能夠在手機上看到本人房子和土地的調查結果,還能看到四鄰簽字,確認無誤后在手機上進行電子簽名即可。
農村“房地一體”的確權登記工作是重大的惠民工程。當南方數碼等測繪地理信息企業的測量無人機盤旋在村莊上空,當手持激光掃描儀游走在村屋街巷,當村民可以用手機完成電子簽名,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安身立命的房和地的權利更加完整和清晰,也把信息化的春風吹向了廣大農村。
結語
在廣州我沒有見到馬超,楊震澎說他提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南方測繪的全站儀、RTK(實時動態測量機)等產品的銷量都是世界冠軍,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方數碼則全面面向智慧城市,以數據為基礎,以測繪、房產、自然資源等行業為核心,讓更多人從地理信息價值的創造中感受美好生活。
楊震澎還告訴我,地理信息已經成為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數字底座,在去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和今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中,都明確提到要“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精準化水平”“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這都跟地理信息密切相關。
|南方數碼做的長沙實景三維場景
“盡管今年遇到了短暫的困難,但前景依然可期,南方數碼20年的積累一定能在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對南方數碼的調研讓我看到,地理信息產業正在使我們對自己的國家、城市、鄉村、社區、財產,對每個空間,建立真實的、精細化的新感知。基于這些數據,也將提升社會治理的智慧化,并推動自然資源與各行各業,將時空信息和行業應用相結合,讓時空價值更廣泛地得到實現。
在我的職業生涯的記憶中,有太多來自先行一步的南方的風景,馬超和楊震澎就是其中難忘的片段。
在市場經濟的大地上,總有這樣的踏實前進者,邁過坑坑洼洼,走得很遠,遠遠超出他們出發時的預想。
中國之路,不會平坦,但奮斗和創新者,總能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