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十年間,驅動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巨變的“中國制造+房地產”雙輪引擎,在歷史的車輪即將邁入后疫情時代之際,雙雙遇到了重重挑戰。東南亞、印度乃至東歐的低成本崛起,疊加逆全球化的暗流涌動,我們引以為傲的制造業不得不直面多維的沖擊,當下時點的突出指征,即是大量的制造企業投資意愿不足。
至于房地產業,雖然央行、住建等主管部門近期頻頻出手、連發三箭,但目前來看,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三大目標,都沒獲得預期效果。尤其關鍵的是,需求側的信心修復,依然任重而道遠。
未來何去何從?無它,唯有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 只有龐大而繁雜的二產部門,實現從中低端環節向中高端的躍遷,才能抵消人力、資源、環境等諸項成本的持續攀升,以更高附加值帶來更多利潤空間,進而帶動科技樹的攀登,爭奪未來產業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也才能夠把暖意傳導到就業人數最多的2.5產、三產,從根本上提振民眾的收入、信心和消費力。 下一個三十年,將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中國創造之時代。與之同步,在貿易戰、疫情中成長起來的Z世代,將迅速接過前代人的接力棒。同時,城市的發展也不再是大拆大建的路子,有機再生的城市更新成為新的活力源泉。產業、人群、空間三個關鍵要素的深刻變革,決定了產業地產既往所依賴的廠房+辦公樓的簡單路徑將日益難以為繼,亟需構建與趨勢相適應的產業載體組織新形態。 產業社區,將是這一全新挑戰的答案。 何為產業社區 產業社區,是聚焦特定產業主題、提供產業配套支持和人居發展環境的活力社區。 ▲ 硅谷暖春創意園,圖片源于網絡 與產業園區、綜合體相比,產業社區具有如下突出的特點。 主題:科技、生產性服務業,小規模輕量化制造 業態:創新型、服務型 組織:運營培育商+龍頭企業+成長型企業+創企+服務機構 生態:核心產業+外圍配套+支撐服務平臺 交流:便于就業人才交流的社交空間 社群:產業主體之間合作共生的社群關系 人居:就業人群需求相適應的住宅和公共服務 綠色:綠色生態環境、綠色智慧建筑 基于此種種更能適配未來趨勢的特性,產業社區將成為產城融合的高階形態,是產業地產商轉型產業運營商、時間合伙人的擇優選擇。 如果說早期工業園里林立的廠房,是產業載體1.0時代,產業園區是2.0,產業新城是3.0,那么更加靈動、更具活力的產業社區,將成為產業載體4.0時代的引領者。 不同于廠房、辦公樓與人居、配套涇渭分明的傳統載體,產業社區的重點在于產業、商業、空間三個方面的有機融合。 產業鏈更聚焦:產業社區的科創屬性,使它更注重產業鏈中最核心部分,即產、學、研一體化的前端,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 商業更多元:量身定制多元的生活服務環境,吸引人群聚集發生碰撞交流,完善的配套,活力迸發。 空間更開放:開放性營造出人人可參與的社區環境,進一步激發產業人群創新力。 產業是產業社區的核心驅動 產業社區不能再走“勾地、去化、高周轉”式地產開發老路,否則只會像在東莞、江浙等地一樣日漸碰壁。必須回歸產業本質,以科技為本構建產業社區,認認真真提升區域高端產業承載力,集聚創新人才資本多要素,構建新經濟發展完整生態,打造區域產業發展新高地,塑造集產業創新、辦公服務、居住配套于一體的新型載體。 ▲ 韓國松島新城,圖片源于網絡 面向中國創造的澎湃浪潮,產業社區具有廣適性的產業主題可供選擇,也因此獲取了豐富的可能與旺盛的活力。 智能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芯片設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智能制造裝備(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材料(石墨烯、形狀記憶材料等)、航空航天…… 數字經濟: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元宇宙、融媒體…… 大健康: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高值耗材、醫療檢測、康養服務…… 金融服務:金融科技、金融租賃、綠色金融、財富管理、金融信息…… 總部經濟:區域性總部、研發總部、營銷總部、財務后臺總部、IT服務總部…… 科技服務:研發、設計、技術轉化轉移、創業孵化、檢驗檢測、知識產權…… 商務服務:新業態商業、人力資源、會展服務、資產評估…… 在打造產業社區的開發策略中,務必要注意以下要點: 要引入提供公共技術服務的平臺型企業 提供便捷靈活的供應鏈體系 中小型創新創業類企業是主體,創業孵化服務要實 避免出現單一企業結構,影響產業活力 強化應用型企業導入,打通商業化瓶頸 在落地方案上,要強調以產業生態引領產業社區,個性化、針對性為不同的參與方提供相適應的產品。 技術解決方案提供者:實驗室、研發樓、多功能辦公樓、小型數據中心 應用服務提供者:獨棟工作室、總部樓宇、寫字樓式智能工廠 平臺企業:高層寫字樓、定制商務樓宇、花園商務區 線下入口:體驗式展廳、開放式商業空間、混合功能公共空間 商業是產業社區的活力源泉 產業社區要以商業為引爆點,快速激發啟動區的活力與價值兌現。 啟動區的使命與難題:無論是大范圍的片區開發、中維度的城市更新、還是小顆粒度的產業綜合體,首先都是從啟動區地塊開始。所以從起始之初,啟動區就承載了產業社區快速樹立形象、塑造對產業和人群吸引力的重任,而這也往往成為啟動區破局的難點。 以最具支持力的商業模塊煥發活力、提升價值:從業態來看,產業社區是一個家族。家族成員背景相關、相互支持,其勢能才能放大。商業模塊是啟動區中的活力與互動的源泉、是價值挖掘的第一推動力。 ▲ 數據來源: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商業層面而言,如何激發產業社區內部人群、及由交通方式到訪的綜合性人流之活力,也需技巧層面的巧思。 要解決心理上的負面形象:產業社區的主體商業項目中,很多模塊位處室內甚至地下,容易給人陰暗壓抑的預期感受,所以“透、亮”很重要,處理上要努力做好這兩方面,比如高層高、入口足夠開闊、照明更接近自然光、室內大尺度綠化空間等。 要建立第一眼吸引力:產業社區的入口建立吸引力很重要,決定了人流向項目內走的意愿,比如把入口在地上的效果做成一個大"精神堡壘",比如把入口擴大做成下沉廣場,設咖啡餐飲外擺區造氛圍吸引人;比如把下沉廣場做成噴泉水、雕塑等景觀廣場拉動人;比如把下沉的臺階做成休閑臺階,讓人可以坐息等。 通過主題體驗提升場所魅力:通過細分放大,強化功能,通過主題體驗提升場所魅力。可以用光、全息技術、綠色生態、歷史敘事等來打造一個主題空間,實現類如澳門威尼斯人、日本表參道丘等商業的效果,又或是通過聚類建立矩陣效應的主題型餐飲空間等。 ▲ 新加坡緯壹科技城交通樞紐的星商業,圖片源于網絡 位于新加坡緯壹科技城交通樞紐的星商業,是一座TOD綜合體,由音樂劇院(5000座)、購物中心(2.8萬平方米),以及寫字樓等業態構成。星商業與周邊的住宅、商務酒店,成為科技城宜居宜業的城市中心。 空間是產業社區的催化媒介 產業社區要創造性地利用空間,促進交流,在互動中激發創新可能。 大眾生活的舞臺:必須具有開放性,不能讓人產生排他、陌生的感覺。除了對現有空間的充分利用,還可以結合周邊特色,舉辦富有區域標志性的活動,吸引更多的人群參與。 產業交流的舞臺:室外空間,是企業舉辦活動的承載空間,可以舉辦新品發布會,也可以舉辦交流活動,只要是「開源」性的企業活動,在這里一切皆有可能。 ▲ 國王十字區改造后的運河沿線,圖片源于網絡 產業社區要提供高端宜居生態+優質創新服務,打造高品質城市生活社區,讓人才足不出社區可以安居樂業。通過生態建設+精細化運營的雙核模式,實現“工作、生活、休閑”職住一體的平衡化、高效化社區模式。 生態建設:產業集群、鄰里中心、建筑設計、內部空間、環境設計、共享空間、戶外藝術等等要素交融,以多元共享、功能齊全的社區理念,激發創新熱情,為創造賦能。在這一維度,產業社區可以重點提供開放辦公區、員工共享區、商務溝通區、服務展示區、運動體驗中心、花園式街區、時尚商業娛樂…… 精細化運營:招商培育、空間整合、創新學院、路演活動、志愿者、城市節慶、業主社群等等多維組合,以立體服務,導入體系促進產業成長。以運營塑造生態魅力,產業社區要聚焦提供孵化、產業配套、創投融資、無憂辦公、采供服務、社區人才、對外交流合作…… 對于城市更新、產業更新中經常遇到的舊廠房等載體,產業社區可以精巧設計,導入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富有吸引力的科教、藝術空間。例如化工區、煤碼頭這樣的以往令人頭疼的區域,華麗變身為化工科普展示和環境教育基地。 摸得著的化學:科普展示館 衣食住行與化學、化學讓生活更美好、探秘化工新技術…… 親近孩子:環境教育活動 兒童互動實驗室、跨企業培訓中心、社區居民開放日…… 防疫政策甫一調整,浙江、廣東、海南、江蘇等地就紛紛組織了經貿代表團趕赴海外招商,背后折射的,是各級政府對于經濟、對產業的渴求。抓好外功在當下刻不容緩,而與之同步,練好內功,打造適應新經濟、新人類、新趨勢的新型產業載體,則是聚合產業動能、激蕩產業創新的關鍵一環。產業社區,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