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上市
海底撈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度公司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其中餐廳營業收入103.88億元,外賣業務營收2.19億元,銷售調料及食材營收3031萬元,凈利潤11.94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36.2%。
在門店方面,海底撈全球門店數量也在迅速增加。2015年112家,2017年273家,預計上市時這個數字將升至320家,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296家餐廳和來自臺灣、香港以及海外的24家門店。
從門店區域來看,2017年海底撈一線城市門店數量為65家,營業收入為29.59億元;二線城市門店數量為120家,營收收入為52.3億元;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量為69家,營收收入為15.18億元。海底撈海外門店營收為7億元。
同時,招股書還披露了海底撈旗下獨立公司的營收數據。其中,2017年度提供倉庫倉儲服務及物流、食材供應的蜀海集團營收為26.04億元;提供裝修材料、裝修項目管理業務的蜀韻東方營收為12.9億元;主要供應海底撈火鍋底料和定制產品的頤海國際營收達9億元;以人力資源管理及咨詢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微海咨詢營收為3600萬元。
在長達30頁的風險因素羅列中,海底撈認為風險主要存在于食品安全、餐廳店長人才庫和供應鏈管理三方面。同時,公司也可能面臨無法順利開業新餐廳以及盈利的風險。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海底撈分別開設了36家、32家和98家新餐廳,2018年開店計劃提升到180-220家,并且計劃在海外和中國三線城市開辟新市場。不過,海底撈表示,除了成本和風險外,不能保證這些市場對餐廳有充足需求,因此新餐廳業績未必理想。
但是,海底撈明白,市場份額的增加及公司持續增長仍要靠開設新店。年初至今,海底撈今年180-220家的開設新店計劃已完成四成左右,有84家簽署了租約。海底撈方面還認為,已布局的一二線城市仍有巨大潛力。同時,公司還計劃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翻臺率高、等位時間長的餐廳旁增設新店,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
一波三折
海底撈的上市“傳聞”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海底撈發源地四川省簡陽市政府就曾對外發布消息稱,海底撈已成為當地政府全力支持上市的重點企業,也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進入上市輔導期。海底撈創始人暨董事長張勇當時也公開表示,并不排斥上市,上市可以讓海底撈有一層保護。但是,此后就再無下文。2015年,海底撈再傳上市消息,稱考慮首次公開發行,擬募資最多不超過3億美元,上市地點或選擇香港。甚至有消息稱,海底撈已經與投資銀行舉行了會談,最快2016年就會啟動IPO。但彼時,海底撈公關部門否認了這一消息,稱暫時沒有上市計劃。
雖然主業并未上市,但是海底撈登陸資本市場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2016年7月,海底撈火鍋底料的獨家供應商頤海國際在港交所獨立上市。頤海國際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底撈,業內認為海底撈2013年拆分出頤海,實際上就是在為其上市做鋪墊。
2017年4月,U鼎冒菜掛牌新三板。根據U鼎冒菜運營主體優鼎優《轉讓說明書》顯示,公司在2016年前8個月營收超6000萬元,凈利潤31.86萬元,上市前融資時估值達到2.18億元。U鼎冒菜實際控制人張碩軼為海底撈上海片區經理,海底撈亦通過旗下平臺投資了這家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頤海國際主營的火鍋底料是生態鏈上游,不易接觸到終端客戶,曝光率低不易受到危機事件影響。而U鼎冒菜的上市與頤海國際的上市本質上并無太大區別,對于海底撈來說誰上市只是策略問題,融到的資金都是自家的,就是一個放在“左邊口袋”還是“右邊口袋”用的問題,這種做法對餐企來說較為明智,并且拆分上市比海底撈整體上市更能滿足資本市場對于公司業績增長的要求。
不過,也有行業專家坦言,中國餐飲市場是大行業、小企業,普遍體量小使得餐飲企業上市往往不受重視。再加上很多餐飲企業在稅收、員工待遇等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又面臨食品安全風險,導致餐企上市難長期存在。企業通過拆分、借殼的方式上市不失為好方式,例如和合谷就通過百福控股借殼登陸資本市場。
利弊雙存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餐飲門店有578萬個,其中火鍋餐飲網點合計29.7萬家。近兩年,火鍋餐飲一直保持著兩位數增長,數據公司沙利文預計,到2020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可達5774億元。此前,已有呷哺呷哺先聲奪人,2014年底完成上市。上市后的呷哺呷哺營業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達到36.64億元,同比2016年的27.58億元增長32.8%。
中國食品產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從頤海國際的試水到U鼎冒菜登陸新三板,海底撈的上市計劃籌備已久。依托餐飲市場的爆發以及國內外市場的布局,上市將會對海底撈的資金鏈、品牌、產業鏈等各方面產生強有力的支撐。但作為餐飲企業,食品安全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海底撈未來仍需要持續完善和保證質量內控體系。“大的企業市場的格局和布局不一樣,可以說越大的企業反而越缺錢。”朱丹蓬說。
此外,當前火鍋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已達白熱化程度。不同類火鍋相繼興起,爭相分食市場份額。海底撈作為傳統川鍋品牌,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亟須在服務之外發展更多被消費者認可的新競爭力。
本文出自北京商報 記者 肖瑋 趙超越 本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