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認為,國內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靠投資,而靠投資帶動的增長在中國金融體系下表現為債務,因此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各方面負債水平直線上升。在負債水平如此高的背景下,仍一味去追求高增長,為中國經濟帶來太多風險。
高負債帶來太多風險
記者:三季度GDP增速“破7”,在您看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應如何把握?
陳志武:三季度如果沒有那么多投資刺激保障的話,增長速度可能會更低。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經濟挑戰非常大,而2016年、2017年將會更大。首先,經濟高速增長30余年,維持如此高速的增長,國內的資源消耗太多,太快,環境污染也太嚴重。國內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時候要降下來。
第二,這么多年國內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靠投資,而靠投資帶動的增長在中國金融體系下表現為債務,因此過去這些年中國經濟各方面負債水平直線上升。在負債水平如此高的背景下,仍一味去追求高增長,為中國經濟帶來太多風險。
第三,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多挑戰,也會影響中國出口貿易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從2007年到去年的各個國家負債水平變化看來,只有美英真正做到了去杠桿,大概去掉百分之二十幾。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像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等負債水平都大幅上升。未來三年的出口增長會面臨挑戰。投資和出口的下降,對中國經濟帶來很大壓力。
記者:那么您認為下一階段經濟的基調將如何走向?
陳志武:應該是穩就業而非穩增長,保障社會中低收入階層有工作有收入。
僅靠投資拉動的增長短期內可能有一些就業,比如鋼鐵等相關產業帶來的就業。但是這些投資都是曇花一現,不像服務業的投資,帶有持續效應。靠服務業帶動的話,哪怕GDP數據僅4%、5%,所能夠產生的就業機會也夠用。
央行降準空間還很大
記者:10月24日央行再次實現降準降息,但有企業反映拿到的利率并未下降,你怎么看?
陳志武:今年6月之前的一年多時間里,由于股市泡沫虛高,導致無人愿意把資金投放到任何實體經濟中,都去投資股票市場,造成了更多流動性往股市等金融市場擁擠。因此實體經濟能得到的資金支持減少,而且更重要的是融資成本也被推得很高。信用都流向了國企央企,真正需要支持的小微企業反而很難拿到融資。所以大家都在談論融資難融資貴,中小企業更是面對雙重挑戰。
記者:現在市場存在要求QE的呼聲,您認為中國是否會走向量化寬松呢?
陳志武:這方面央行一直做得比較到位,如果說(要進行QE)是因為外匯占款下降,資金的流出,會帶來經濟流動性方面不必要的壓力。央行過去不僅降息還有降準,降準空間還很大,(維持經濟流動性)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人民幣貶值可去資產泡沫
記者:8月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您認為人民幣未來走勢如何?
陳志武:未來人民幣貶值很難避免。像澳元、日元、歐元相對于美元都是貶值狀態。巴西更離譜,從年初到最近雷亞爾貶值了50%。之前人民幣兌美元,沒有貶值反而還有一點點升值。這對中國經濟非常不利,同時也為房地產泡沫還有其他資產泡沫提供了不必要支持。
現在是時候讓人民幣進一步貶值,貶值不僅僅有利于出口行業的維穩,而且對去資產泡沫,扭轉整個經濟資源錯配,都可以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記者:如果放任人民幣貶值,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嗎?
陳志武:這個時候面對的選擇都是進退兩難,如果人民幣不貶值,這些結構性扭曲、資產泡沫,甚至于貨幣流動性(貨幣在市場上的投放量)的結構供給量,都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人民幣貶值太多太快,也會對經濟結構構成一些挑戰,比如資本外流,原來的熱錢走出去,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體里的資金供應構成沖擊。
但是到最后決策層也要做出選擇,因為不動也意味著風險,如果繼續讓人民幣不作為,外管局必然要耗費更多成本來守住人民幣匯率,這樣一來也會產生很多結構性問題。
發達金融市場對普通人幫助更大
記者:在《金融的邏輯》一書中,您強調,對金融的過多政策干預會扭曲資源配置,造成更多的機會不平等和結果差距。為什么會這樣?
陳志武:初級金融市場,對富人更友好。金融市場越不發達,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抵押物要求就更多。那些普通家庭就沒辦法享受到金融的支持。相反,在發達的金融市場,只要能證明未來會有收入,或者創業理念非常不錯,就可以得到資金支持。
記者:發達的金融市場怎么幫助普通民眾?
陳志武:跟大多數人想法相反,一般人總以為金融市場的發達與否,都是跟富人有關系,跟自己無關。
實際上越是低收入群體,金融市場可提供的支持服務就越大。比如住房按揭貸款,普通家庭出身的小伙子也有機會買房,不至于在婚姻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為什么金融市場越發達,對普通家庭幫助越大。
■ 同題問答
希望結構調整更真實
Q:你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什么?2016是否會延續?
A:服務業和民間消費相對投資、工業,比重明顯上升。2016年結構性調整可能會持續下去,靠服務業和民間消費帶動的增長占比越來越高。我希望2016年結構性調整能更真更實。
Q:2016年的風險將是什么?未來的風口會在哪里?
A:2016年的風險主要來源繼續是投資領域,房地產領域,產能過剩的各行各業。機遇最大的是醫療健康,還有互聯網有關的行業。
僅靠投資拉動的增長,短期內可能有一些就業,比如鋼鐵等相關產業帶來的就業。但是這些投資都是曇花一現,不像服務業的投資,帶有持續效應。靠服務業帶動的話,哪怕GDP數據僅4%、5%,所能夠產生的就業機會也夠用。
本文來源于中國經濟網,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