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是一個非常大的民生問題,所以每一次房價的波動,都牽動著大家的神經。無論什么時候,事物總是有其兩面性,對于房價有人一直看漲,也有人一直喊跌。去年還一片看漲,今年就一片悲觀。從拐點論,歷史大頂,不絕于耳,到真正的打砸售樓部,多么熟悉的節奏。
誰說調控沒有用的?講了多少次了,房地產是尿壺,用的時候拿出來,不用的時候收起來。
房地產是有周期的,而這個周期和政府的調控周期大致吻合。所以總是呈現出某種規律,就像放出來遛狗時先撒歡的跑,該收緊繩的時候,拼命拽住。怕它不跑,又怕它亂跑。
于是,在需要它的時候,輿論是“XX拍出地王”“房價再次上漲”為上漲造勢,當不需要它的時候,輿論就變成了:“重磅,房地產行業巨變”“房產稅上日程”“腰斬、套牢,打砸售樓部”“開發商倒閉,高呼活下去”。
翻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你看,在不同的周期,連輿論都是相似的。而不同階段,讓哪種聲音霸占頭條,也成了政治正確。不然,可是要被關小黑屋的。
這種輿論的敏感性,完全是為了配合調控,或者說是為了配合周期。作為吃瓜群眾,這點本質還是要認清的。
那么,拋開這個層面,中國的房價真的到拐點了么?
這里的拐點,指的是歷史性的。而不是短周期的回調。很多人把跌了幾百塊錢當成重大事件,講真,多虧買的是房子,不能實時看到市值波動,不然,買房的絕大多數人都要很股民一樣天天罵娘了。
所以,拐點,究竟怎么判斷?
人們,尤其是所謂精英階層,似乎非常熱衷于判斷拐點。畢竟重大事件的轉折點,能夠留下自己的聲音,那可是青史留名的事。但是,人們啊,往往都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歷史的拐點如果那么好判斷,人類首富就不可能是巴菲特、比爾蓋茨,而是能預判重大拐點的人。
人們在判斷拐點的方法論上,存在著極大不足。
最明顯的比如,經驗論。每當網上有《深度雄文》《高手在民間》出現,尤其是最近,所謂宏觀趨勢的雄文越來越頻繁,我們懷著積極求知的心情點開,又被高逼格吸引而轉發收藏。
看的多了,也無非幾種老套路,把歷史上的情況總結出來,然后給出一個高大上的結局。這種套路從寫作角度來講,真的非常深入人心,能夠輕易獲得極高閱讀量。但是高閱讀量并不等于它就是對的。
很多人都是歷史的愛好者,那同樣是君主昏庸無能,放在秦朝,就是不過二世,你在這個時候說亡國,那你就對了,你牛X。
可是如果換到明朝,不止一位昏庸無能,還連出好幾個,你要是從開始就喊亡國,不好意思,估計等你去世了,這國還在呢。所以你看,喊拐點這事,真的跟算命拋硬幣差不多,極度不靠譜。
歷史的進城是復雜多維的,而我們,總是太過簡單。
所以,我們看到按經驗來判斷,唱空房價的依然在唱空房價,尤其是調控期,他們是明顯占上風的,配合著政治正確外加民意,今年剛巧,又趕上貿易戰,輿論上自然更勝一籌。
而此時的多軍,依靠著歷史經驗,就只能躲在狹小的“部落”,繼續著相互取暖,相互安慰的游戲。
那既然經驗論不靠譜,擺數據講邏輯總靠譜吧?
尤其是我們看很多文章,總是會拿很多數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個非常好理解,每一個有科學精神的人都應該這么做。因此經常會有人質問我“你丫寫個文章連數據都沒有,瞎扯淡忽悠人”。我也只能笑一笑。
記住,在中國,你可以邏輯正確,永遠不可能數據正確。因為中國是宏觀數據嚴重缺失的國家。我們已有的數據都有可能是失真的,更別說無法統計的東西了。
在宏觀經濟領域,拿宏觀數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不是不可以。只是,數據的不嚴謹,還不如不用、少用。更何況,某些心懷鬼胎的人,總愛編數據、個例來證明自己。畢竟,總是要搞個大新聞的嘛。你從人口、收入、政策都能給出看空的邏輯,我同樣能給出看多的邏輯。
明白了這些,所謂經驗、理論、邏輯,都有可能是錯的,甚至錯的非常離譜。歷史進程總是相似,但絕不簡單重復。回看歷史,上漲也并沒有按多軍說的那樣上漲,回調,也并沒按空軍說的那樣悲慘。
那么,房價的多空之爭,不過是口水之爭。未來,終究不可預測。
普通人一定要少看宏觀分析。可能絕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就是不懂宏觀,所以才錯過很多機會的。相信我,要是你開始研究宏觀了,可能失去的會更多。
這是一種現實的無奈,我們人類,終究太過于渺小。
宏觀并不能指導微觀操作。而且,所謂的宏觀,是有時間差的,并不等于你的生活。可能宏觀稍微有苗頭,出臺一個政策,下個月就給它扭轉了,你的所有擔心,根本都沒傳導到你的生活里。
所以,每一個投資人都要想明白,是過好當下,還是用自己短暫的一生,來等那個所謂的拐點,可能會等到,也可能永遠等不到。這個決定,牽扯到個人價值觀,和宏觀趨勢反而極度不相關。
在過去,有人選擇不等,因為要結婚,孩子要上學,于是嘗到了甜頭。有人選擇等,于是錯過了大時代。那么未來,等還是不等,其實和宏觀趨勢沒有關系,仍然取決于你如何選擇。
說到底,都是一種無奈。每個人最終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對了,萬事大吉,錯了,嗚呼哀哉。
或許,這也是拐點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