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地產9月12日晚間公告,為體現公司多元化發展方向,公司擬將名稱由“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名稱變更事宜尚需獲得股東大會的批準。此外,公司全資子公司恒利置業通過其境外全資子公司在境外發行5億美元的五年期固息債券,債券票面利率4.75%,債券收益率為5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T加上220個基點,每100美元債券發行價格98.823美元。
保利發展戰略發布會現場
十年前,四大天王“招保萬金”曾是地產界的發展主流。然而在以“高周轉”為主的打法下,這些曾經璀璨的金字招牌漸漸失去往日風光。如今談起龍頭企業,理所當然指的是“碧萬恒”。
在以規模論英雄的大環境中,保利地產也保持著緊追不舍的姿態。
2017年保利地產累計簽約金額3092.27億元,位列第五。到了2018年9月份,其宣布前八月已實現簽約金額2667.69億元,同比增長43.30%,這樣的數字,足以使它穩穩地占據房企銷售榜上的第四位。
但這家央企的雄心并不止如此,“重回行業前三”是其在2017年便已提出的口號。在9月13日晚的發布會上,保利地產再次重提這一目標。
但隨著土地供應受限、調控政策不斷升級,包括“碧萬恒”在內的房企均已走上多元化發展道路。第四名保利也許已經發現,關于“前三”的定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規模。
宋廣菊的“前三”口號
年初的時候,就有業內人士預測,2018年是房地產的“小年”,意思大概是房子成交量和成交金額會有所下滑,房企銷售增速迎來放緩。
從保利地產自身來看,提出“重回行業前三”之后,這家央企的步伐卻變得更快了,按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此前的說法,是“歷史上較快的”。
2017年全年,保利地產累計簽約面積2242.3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27%;同期簽約金額3092.27億元,同比增長47.19%,成為行業第五名。
2018年前八月,其已實現簽約面積1787.4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2.84%;實現簽約金額2667.69億元,同比增長43.30%,順利擠下融創,躋身前四。
但在這一年內,市場的情況變得更加不一樣了,土地供應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調控政策不斷升級,房地產開發投資、銷售增速都在放緩,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尋求住宅銷售以外的盈利增長點。
年初,郁亮在萬科業績會上表示,量價都是舊時代的產物,萬科已經不在乎第一第二了,他繼而大談特談多元化業務發展;恒大許家印將大健康、科技玩得風生水起,最近又入股賈躍亭造起了汽車;而“不會做老大”的楊國強在這一年里當起了“農夫”做起了農業,還搞起了機器人產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少房企開始從品牌宣傳上淡化地產的印記,選擇了更名。據觀點地產新媒體統計,2018年以來,已經有11家房企選擇將“地產”或“置業”二字去掉,其中包括龍湖、中駿、合景泰富、保利等房企。
9月13日的發布會上,宋廣菊在開場發言將保利地產更名解釋為:“社會矛盾發生轉變,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她甚至稱,“保利發展”代表著未來的發展邏輯和方向。
這樣的說法看起來詩意而又美好,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企業每一次戰略轉變的背后幾乎都有著利益上考量。房企多元化的背后,無外乎是住宅開發業務漸漸觸及瓶頸之際,在其他業務板塊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多元化追逐
按照保利地產的說法,其首次明確提出布局相關多元產業發展是在2002年。當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這家房企提出“三個為主,兩個結合”的發展戰略,其中包含“以房地產業為主,適度拓展相關行業”這一發展方向。
在這個時期內,保利地產卻依然以做大做強地產業務為主。2006年上市時,其全年銷售銷售金額為83.65億元,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為66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7%。期間,保利也開出了第一個商業項目——保利水城。
2010年,在行業平均利潤率普遍下降的時候,保利地產增加了“擴大經營規模與提高開發效益相結合”的發展戰略,將“三個為主、兩個結合”升級為“三個為主、三個結合”;2016年,保利提出“一主兩翼”的戰略構想,以房地產開發經營為主,以房地產金融和社區消費服務為翼。
從歷年的年報來看,盡管保利在十年前便已提出布局多元化產業,其他業務收入也在慢慢增加,但房地產銷售收入依然是這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到,2014年,保利房地產銷售收入1055.87億元,占總營收96.8%,到了2017年,房地產銷售收入變為1374.63億元,占比微降至94.05%;最新的中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保利地產營收539.37億元,但占比依然達90.86%。
然而在行業多元化大勢下,力爭重返前三的保利地產,所面臨的競爭已經不再局限于住宅開發。就像郁亮曾經所說的:“中國的房價單邊快速上漲時代已經結束,依靠不動產的價格上漲賺錢已經不再可行。”
因此在9月13日當天的發布會上,在董事長宋廣菊、總經理劉平、副總經理胡在新發言之后,作為保利地產多元化業務代表的建筑、物業、商業、公寓、金控的五大板塊負責人輪番上臺,闡述各自業務板塊的未來發展目標。
其中,保利物業提出“百億版圖”計劃,聲稱其物業規模在未來將會實現100萬平方米的管理面積,管理資產從2萬億元變成5萬億元,影響人口從300萬到3000萬,進駐城市從100個到300個。
保利商業總經理方長斌則表示,現時保利旗下擁有158個商業體、覆蓋城市32個,未來三年內布局50個以上的購物中心,1000個以上的若比鄰超市,而公寓方面將實現30萬個安居之所。
除了加快業務板塊的發展,從管理框架來看,各大業務平臺的地位也有所提升,按照劉平的介紹,在保利地產升級為保利發展后,保利建筑、保利物業、保利經紀、保利商業等十一個板塊,也將同時升級為與地產開發平臺平行的業務單元。
地產公司去地產化已成趨勢!齊齊往城市經營方向轉型
當房地產告別黃金時代,步入新常態,過去粗放型增長模式已觸及“天花板”,房企紛紛謀求轉型,找尋新的發展途徑,試水醫療、農業、教育、養老、特色小鎮、長租公寓等多個領域,原來的公司名稱也就無法概括所有業務,改名也就成為了必然。僅2018年,已經有11家地產公司提出更名,去地產化。
2018年1月,力高地產改名為力高集團。
2018年2月,朗詩綠色地產采用“朗詩綠色集團有限公司”為中文第二名稱;時代地產改名時代中國;大連萬達商業地產改名萬達商業管理集團。
2018年3月,海南珠江控股全名變更為“海南京糧控股”。
2018年5月,“美的地產”變為“美的置業集團”;中航地產改名中航善達。
2018年6月,龍湖地產全名由“龍湖地產有限公司”更改為“龍湖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中駿置業改名中駿集團;“合景泰富地產”改名為“合景泰富集團”;
這是繼2016年開發商更名潮之后第二波。2016年,恒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恒大集團,遠洋地產更名為遠洋集團,雅居樂地產更名為雅居樂集團,K2地產更名為石榴集團。
而經過兩輪更名潮,前20強房企中,僅有世茂房地產、華潤置地的公司名稱中還明顯帶有房地產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