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行業,是一個資金和人力密集型行業。無論是前期建筑規劃、招商與定價,還是后期的運營管理、資產管理,都離不開對投資、融資、成本、租金、收入、利潤等的嚴密計算。
甚至包括對招商及運營團隊的考核,也離不開眾多涉及到招商、開業、客流等的具體量化指標。因此,對數據指標的定義、計算方法及其所表達的專業內涵的準確把握與分析,可以說是從事商業地產行業的一項基本功。
不過,由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有“重定性,輕定量”毛病,所以我們也發現,不少商業地產行業專業人員,即使工作很多年,對一些關鍵數據指標,都還不太清楚,甚至鬧笑話。本文將集中列舉和講解一些重要的數據指標,以供參考。
01
在商業規劃階段的重要的數據指標
計租面積
通常情況下,商鋪的面積有三種,一種叫建筑面積,建筑面積包含有公共的分攤面積,一般就是我們房地產產權登記面積;第二種叫套內建筑面積(實用面積),是商鋪間隔墻到墻的中線圍合成的面積,也就是俗稱的使用面積再加上一半隔墻的面積;第三種叫套內面積,實際就是套內建筑面積扣除1/2墻的面積之后的凈面積,也就是老百姓經常說的地磚面積,這個是可以自己測量的。那所謂的計租面積,到底是什么面積呢?
計租面積,是指租賃合同中約定的計算店鋪租金、管理費等時所用的面積,也叫租賃面積。這個面積可以是建筑面積(包含公攤的),也可以是實用面積(即套內建筑面積),或者是雙方在圖紙上劃定的某個界限范圍內的總面積(既不是建筑面積,也不是實用面積)。
所以計租面積,不是一個建筑規范概念,而是一個雙方在租賃合同約定的東西,是一個合同術語概念。正常情況下,一個商場或者店鋪計租面積一般都應該小于其建筑面積,大于實用面積。
在購物中心招商實踐當中,一般采取建筑面積或者套內建筑面積簽約,從租戶的角度,優先考慮套內建筑面積,因為這個比較實在,可以丈量。當進場收鋪時,發現簽約面積與實際面積存在誤差的,以3%作為標準。在3%以內,屬于正常誤差范圍,超出3%租戶可選擇退鋪。
營業面積
營業面積,也是在商業地產當中經常用的一個數據指標,主要用來描述一個商場實際用于商業經營活動的空間規模。通常是等于商場的建筑面積減去電梯井道、消防樓梯、衛生間、設備用房、倉儲用房等之后的面積。但是又包含了商場通道、自動扶梯、中庭等面積在內。所以營業面積一般是小于建筑面積,但是又大于實用面積。
當我們比較兩個商業項目的經營規模時,用營業面積會更加準確,更有意義。因為有些項目建筑面積雖大,但是扣除一些非營業面積后,其實際營業規模并不大。
購物中心(商場)的得房率
購物中心(商場)的得房率,也叫使用率,是指商場實用面積占建筑面積的比例,這個是購物中心平面規劃中,非常重要的指標,在做鋪位及動線規劃時,既要保證鋪位大小好用,以及店鋪可視性、可達性,還要注意中庭、通道的數量及寬度,否則就可能造成得房率過低。
一般購物中心的得房率在45~55%之間。如果低于45%,則說明購物中心規劃的公攤面積過大,可能是通道過多、過寬,也可能是建筑平面布局問題,導致了很多非營業面積,商家如果按照建筑面積來租賃,會覺得吃虧。
有些不良的開發企業,甚至可能通過將計租面積規定為建筑面積,然后通過人為降低得房率,來偷面積。而得房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超出60%以上,則可能商場空間會比較擁擠,通道比較狹窄,消費者覺得不舒服,影響營業業績,當然超過不多的情況下,也可能是平面布局非常合理,非營業面積浪費少。
人均商業面積
人均商業面積,是我們用來判斷一個區域內商業是否飽和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以項目所在區域3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商業總面積與常住人口總數的比值來計算。若人均商業面積大于2㎡,則一般認為商業趨于飽和。
這個指標,在很多商業報告中出現,但其實這個指標的爭議非常大。一是區域內的商業總面積如何測量估算,爭議大。前面我們說過商業營業面積并不等于建筑面積,在沒有內部數據的情況下,如何準確的估算單個商業的營業面積?
另外,區域內商業的營業面積的統計口徑,除了規模化的商場、購物中心,是否應包括所有的臨街店鋪,也非常模糊。二是常住人口總數,因這個數據經常是滯后的,而且并不精確。三是,人均商業面積飽和的標準,是2平方米,還是1平方米,這個也是一個與當地消費習慣、消費水平高度相關聯的東西,而不應該是全國整齊劃一的。
當然,雖然有很多爭議,但是在實踐當中,依然還是會采用這個數據來作為商業飽和度的參考。
02
在招商階段的重要數據指標
租 金
目前購物中心一般采取兩種租金方式,一種是固定租金,也就是按照一個固定的租金單價來收取租金,固定租金的標準,一般是通過與周邊項目的橫向比較或者通過設定的租金回報率(6%或者8%等)來進行反推;另一種是提成租金,也叫營業額扣點,是根據商戶的營業收入,提取一個比例,作為租金,百貨商場的扣點率比較高,一般在20~30%,而購物中心則比較低,扣點率一般在10%以內,7~8%的居多。
具體采取什么租金方式,主要根據商場地段位置、定位及談判雙方的強勢情況。有的是收取固定租金,有的是收取提成租金,還有的是采取兩者取其高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各有利弊。固定租金,商場收入基本有保障,但缺乏靈活性,商場無法分享到商戶業績增長的附加價值,對持續改善商場運營,缺乏動力;提成租金,商場與商戶共生共榮,利益高度相關,但是在開業初期或經營狀況不佳時,商場的收益非常低,日子難過。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采取的是保底租金+扣點兩種取高的模式,既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租金利益,又可以分享營業額增長的好處。但是也有很多強勢品牌,不與商場談固定租金,而是只談純扣點方式,這時就需要商場決策者自己決策把握了。
不過,一般奧特萊斯是以純提成扣點方式來計租的,所以其一般位于城郊,保持低成本才能生存。
租金坪效
租金坪效,是指一個商場或者店鋪其單位面積貢獻的租金額,一般以日、月或者年度為周期,可以用相應日期內的租金總額除以其總營業面積來計算。國內典型購物中心的日租金坪效一般在1.0~3.0元/平方米,比如萬達的日租金坪效為1.38元,萬科廣場的日租金坪效1.37元,中糧大悅城2.48元,華潤可以達到4.4元。
租約周期
租約周期,也叫租賃合同期,是指一個租賃合同中雙方談判確定的租賃期限。在過去,新建商場一般以3年為周期(主力店除外,大型的超市、百貨等主力店,可能租約長達10年、15年,甚至20年)。
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場,在設定租約周期時,會采取大小年的方式,將商家的租期錯開,比如簽一批2年的,一批3年的,避免出現商家同時到期的情況,以免面對大面積商家要談判續簽或撤場問題,工作壓力和風險都很大。
租約周期,還與業態有關系,比如零售店一般1~3年都可以談,而餐飲業態,則可能需要3~5年。
03
在開業運營階段的重要數據指標
開業率
開業率是指商場里面,開業的店鋪面積(或數量)占總計租面積(或計租店鋪數量)的比例。一般情況,通常指以面積計算的開業率,但部分項目,也會用數量計算的開業率。對于一個新開的購物中心或商場,在目前招商環境下,究竟什么時候可以開業,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通常我們認為一個項目至少也要達到70%的開業率,才能開,但是現在也有部分項目,只有50%開業率,然后后面再慢慢提升。
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商場需要計算一個最小開業率,也就是按照這個開業率開業,商場的租金收益與運營成本正好持平,這個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銷售坪效
銷售坪效,是指一個商場或者店鋪其單位面積下實現的營業額,一般計算周、月或年度為周期,可以用相應日期內的營業總收入除以其總營業面積來計算。在我們衡量一個商業自身經營狀況的變化,或者對比兩個不同商業項目經營狀況時,銷售坪效及其增長率是最重要的指標。它最能反應出一段時間內,商家或者購物中心某項運營活動的實際效果,所以也是商業營銷活動事后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銷售坪效,其實也是我們做商場業態布局背后的根本價值規律所在。為什么把這個品牌或業態放在一樓,另外一個業態或品牌放在二樓、甚至三樓,其背后的本質邏輯不是歷史經驗或者說別人家就是這么布局的,而是因為這兩個品牌或業態其銷售貢獻力不一樣,也就是銷售坪效不一樣。
如果你將一個月銷售坪效只有300、500元的品牌放到了一樓最好的位置,那就是對商業價值規律的違背。所以做商業地產,尤其是百貨、購物中心項目的專業人員,必須對各類品牌、業態的銷售坪效,心里有譜,否則根本沒辦法做好商業的業態和品牌落位。
根據2017年的有關統計數據,我國一些典型的商業坪效數據如下:
購物中心平均坪效:1500~2500元/月/平方米
電影院坪效:300~500元/月/平方米
餐飲坪效:1000~2000元/月/平方米
快時尚ZARA、Uniqlo、H&M等:1000~5000元/月/平方米
奢侈品品牌LV、Gucci等:20000~30000元/月/平方米
蘋果專賣店:一般可以到30000元/月/平方米以上
租售比
租售比,是指某個商場或者店鋪,其租金與物業管理費占其銷售額的比例。即租售比=(租金+物業費)/營業額。當租售比位于20%以下時,表明該商家的經營基本正常,而當租售比上升到50%甚至更高的時候,這說明商場或租戶的經營出現了問題,需要高度重視,立即開始采取行動,否則馬上就會出現退租掉鋪的情況。
租售比,是作為購物中心管理者,必須每月、每季度都要關注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分析某個商家或者購物中心整體租售比的數值及其變化,才能真正了解項目是否在良性的軌道上運行。如果只關注了租金收益,但是對租售比越來越高的事實,視而不見,那就可能非常危險。
提袋率
提袋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實際購買商品的客戶數量占進店顧客數量的比例。提袋率是零售行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可以清楚的反映出該商家自身的商品和服務實現銷售的能力。從而能了解這個品牌其經營狀況以及未來調整業態和租戶品牌時,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30%~40%的提袋率是比較正常區間,低于這個水平,則說明商品或服務需要進行調整,高于這個水平,說明品牌運營能力不錯。據說有些快時尚品牌的提袋率可以做到50~60%以上。
掉鋪率
是指某個時間段內,商戶退出經營的面積占總出租面積的的比例。一般人們把20%作為一個警戒線,當商場的掉鋪率超過20%時,說明這個商業的經營出現了較嚴重問題,需要進行整改,否則將加速掉鋪。購物中心最危險的時期就是開業后6~9個月的時間內,這個時候就會開始出現掉鋪。
04
在資產管理階段重要的數據指標
月度累積現金流MTD
是指某個月份從當月第一天到計算日,累積的現金流量。正常情況下,新開業的商場,其MTD應該在6~8個月的時候,開始回正。MTD回正,就說明商場的收入開始可以彌補支出了,商場進入的一個投資回收的過程中。MTD回正的周期越短,說明商場在前期定位、開業籌備、開業后運營管理上,做得越好。
年度累積現金流YTD
是指某個年度從第一個月到計算月,累積的現金流量。正常情況下,新開業的商場,其YTD應該在12~15個月的時候,開始回正。其效果與MTD回正類似。
資產公允值
購物中心或商場的資產公允值是指包含了該商業資產的品牌溢價、地段溢價的評估價值。在一個公司對自身商業項目進行財務分析時,一般都是按照其原始投資成本來計算其價值,但是當涉及到資產轉讓、抵押、融資、證券化等事項的時候,比如基金公司、大型房企要收購某個購物中心或綜合體項目,就需要對該項目資產進行資產公允值計算,也就是其市場評估價,這個時候就必須包含這個購物中心或綜合體的品牌價值、這個購物中心資產所在區域地段的同類資產當前市場價格。這個資產公允值,將遠超過當初投資建設的成本價格。
運營凈收入NOI(Net Operating Income)
運營凈收入,是當前商業地產估值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人們經常用NOI/資本化率來進行項目估值計算。運營凈收入是指與運營相關的收入與成本之差。與運營相關的收入包括租金、物業管理費、推廣費、停車費等收入,運營相關成本包括人工、維護保養、水電費、運營活動等支出。營業外收入,不計入運營收入,非運營成本,如財務費用、折舊攤銷、招商傭金(委托管理費支出)等,不計算在成本支出范圍。運營凈收入最真實的反映了該商業地產項目的經營業績。
物業凈收NPI(Net Property Income)
物業凈收入,就是運營凈收入再扣除非運營相關的成本后的收入,即:物業凈收入=運營凈收入—財務費用—折舊攤銷—資產增值或減值—招商傭金(委托管理費支出),因為排除了很多財務及物業客觀導致的成本差異,物業凈收入作為衡量不同商業地產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
內部收益率IRR
內部收益率,也叫內部報酬率,是指在一個固定期限內(項目壽命期),資金流入現值總額與資金流出現值總額相等,也即財務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它是開發商在投資建設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項目時,渴望達到的報酬率,該指標越大越好。一般情況下,在前期做項目可行性分析時,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做財務可行性分析,財務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指標就是內部收益率,只有當這個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準收益率時,該項目才是可行的。
在商業地產項目中,基準收益率其實是一個變化的概念,并沒有一個固定標準,但是一般來說,基準收益率必須要大于借貸利息率以及管理報酬率之和,另外就是風險越大,要求的基準收益率也越高。在投資測算實務中,很多會參考2006年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發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和參數》第三版中的有關對內部收益率的建議指標。通常來說,商業地產行業基準收益率在8%~10%。
投資回報率ROI
商業地產的投資回報率,是指商業地產的租金、管理費等收入扣減運營成本、財務成本等支出后的凈利潤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這個是一個簡化分析項目投資是否可行的參考指標。尤其是在商鋪投資領域,很多購買商鋪的投資者會將投資回報率簡單計算為租金回報率,即用一年12個月租金總額÷商鋪投資總額來簡略計算其投資回報率。其實是不準確,其沒有考慮財務成本、租賃成本、空置成本等支出項目。
在過去人們一般認為投資回報率應該大于8%以上,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商業地產項目投資。但是目前很多項目實際投資回報率在5%左右,也被基金和保險公司認為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