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當藝術穿著破舊衣衫時,最容易讓人認出它是藝術。
或許,這句話也可以被解讀為:藝術是一種大眾消費,它呈現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應該是真實的、接地氣的,并且貼近生活的。只有這樣,藝術才能更好地與大眾消費美好共融在一起。
在近期由素樸三思主辦的“素樸三思首屆視覺藝術博覽會”上,這種共生共融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出于對中國文化創意生態的觀察,素樸三思用獨特、創新的思維重新詮釋了視覺藝術與商業、大眾消費之間的關系。
這場全新的沉浸式視覺藝術博覽會匯聚了30+知名藝術機構,協同新銳藝術家,在3000平方米的場館探索無盡可能。
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孫愛思說,藝術是包羅萬象的,他跟商業地產、旅游地產等各行各業都能有很好地嫁接。她希望做好一個溝通者、傳播者和推動者的角色,關注這個時代最前沿的東西,并迅速作出判斷、作出反應,創造出服務大眾的好內容,助力藝術和大眾之間的鏈接和黏合。
Q1:您給首屆視覺藝術博覽會打多少分?
60分吧。首先是整個場地還不夠大,很多人反饋都沒看夠;其次,展會的很多跟大眾之間互動的細節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布展時間更長一點,可能細節會做得更到位。
但是,我們的參展商以及邀請來的B端商戶,對這個展會能打到90分的高分,他們還是非常滿意的。
今年我們主要就是總結經驗,第一年做,還是希望把這個概念落地,把品牌樹立起來,做出影響力。之后,會將這些寶貴的經驗運用到下一次的展會中。這個展會集合國內三十余家潮流藝術展覽主辦方,勢必將成為藝術與商業、大眾之間交流創新的新范例。未來展會還將繼續落地上海、深圳等城市。
Q2:為何會想到做這樣的一個模式上的創新?
我自己有一個藝術空間,雖然在業內口碑很好,但由于位置偏遠,導致來到展覽現場的人比較少。這就相當于,我有高品質的內容,但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卻不能觸達更多的人,這是比較遺憾的事情。當然,也是因為當代藝術還偏向于小眾,所以關注者也有限。但是我比較關注大流量的事件,就是所謂的“網紅效應”,或是一些商業跨界展,這種現象很有意思,跟觀眾的互動性也很強。
所以,我就在思考:在這樣一個流量時代,如何攪拌藝術、策劃、體驗與人互動之間的經驗?基于此,我就嘗試做了這種平臺效應的模式。這個想法醞釀了半年時間后,就開始籌建團隊,從團隊建成到做完展覽歷時三個月。這期間的策劃也一直在修改。
然后我就發現,效果非常好,因為這種形式會在一個集中的時間段內,將優秀的內容給到需求方,不論這個需求方是賣家還是消費者。
Q3:如何做好B端和C端之間的溝通?
to B端目的跟to C端不一樣,但他們可以在同一平臺上發聲。這個集合平臺可以展示一些高流量的內容,而這個高流量IP集合恰恰就是我們的特色。
Q4:藝術本身以及藝術和大眾之間還存在什么問題?
大眾對視覺藝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感。大眾對于審美、對于視覺的需求,還處在萌芽期。讓他們理解藝術需要一個過程。
中國現在其實不缺生產、不缺消費者、不缺資本,什么都不缺,最缺的就是原創力,缺乏好的內容。甚至,現在都有了“國際IP的搬運者”這樣的說法。與其這樣的話,為什么不扶持我們自己的原創?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同大麥網討論成立視覺產業聯盟的事情,就是希望帶有某種公益性質的聯盟,把中國原創IP推出來,促進行業發展。
Q5:現在行業跟行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你們也會跨界商業地產、文旅地產嗎?如何看待跨界這種現象?
其實每個人、每個行業都不能固步自封,都需要向不同行業的人去學習。不同行業之間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這是一種必然。
比如,文旅地產,我本人為文旅項目或者是商業項目做過好多服務類的工作,曾參與策劃、組織商業地產項目、旅游地產項目中的視覺文化部分。所以比較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清楚地知道商業如何需要藝術,它需要的方式是什么。可能有的傳統設計公司、廣告公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那種思維模型或需求。
Q6:如何看待資本這個角色?
拉資本進來的時候,就可能會失去一些話語權和原創性,這個是我比較擔心的。因為我的初心還是希望把內容做好。當然我也希望有資本進來,這樣可以在宣傳上做更好、規模做得更大,也可以在不同城市去復制我的內容。兩者之間需要做好平衡的工作。
Q7:當代藝術最需要的是什么?
當代藝術有與時代對話的必要性,它涉及到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這是當代藝術最最核心的生命力。
當代藝術的內核本來就是先鋒性和批判性,但今天的現狀卻是令人失望的,表達的東西模棱兩可,甚至是顧左右而言他。這也是我建構素樸三思的原因之一,素樸三思可以理解為一個綜合生命體,個體差異揉入有著自我進化意識的母體里面,就像是生物和機器聯姻,無機物和有機物相互的嵌套,在某種意義上說其本質相同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