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引發對中國經濟運行的擔憂。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有多大?會否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需要采取哪些強有力的措施?對于這些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經濟學們進行了分析和回應。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造成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沖擊現象,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面。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此次疫情對經濟運行和發展會產生較大影響。當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總體上都處于下行期,經濟增長更多需要靠服務業和消費拉動,而消費當中服務業比重又逐步提高,在此次疫情當中,恰恰是交通運輸、旅游、線下零售、文化娛樂等服務消費業遭受到了最大的沖擊。要警惕接下來可能發生的部分債務違約、部分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等情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經濟學家劉世錦則表示,疫情過后,有些領域可能出現恢復性反彈。“比如沒吃的飯要去吃,沒看的演出要去看,沒去成的旅游也要去,但有些需求是補不回來的。”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煦明表示,根據現有信息的模擬測算顯示,總體的影響是可控且可對沖的。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考慮到逆周期調控政策將有所加強,預計2020年實際經濟增速仍可能接近6%。
會否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專家認為,雖然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因突發事件的沖擊而改變。這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并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鞏固。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下行,但與潛在增長能力是相符的,仍處于合理區間。同時,我國就業比較充分,城鎮調查失業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雙雙穩定在較低水平。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設立和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這些舉措推動我國營商環境在世界的排名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日益活躍,新興行業和新型業態迅猛發展,大量新成長市場主體不斷涌現,整個經濟保持強勁的就業吸納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生產要素供給和生產率都不會產生長期影響,甚至不會造成對全年的影響,更不會削弱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同時,疫情在需求方面造成的損失也能較快得到恢復。“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和可能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來判斷,疫情造成的暫時性干擾雖然會小幅降低增長速度和其他發展指標,但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定量要求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馮煦明也談到,對照“十三五”規劃的四大類目標和第一個“百年目標”進行逐一對標對表,發現除了極個別指標不及預期外(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即便考慮進疫情的負面影響,絕大部門指標仍然能夠如期完成。
危中之機非過量放水
專家認為,盡管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基本面,但也不能低估疫情的影響,需要采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推出一批促進釋放增長潛能的改革舉措。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強調,要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建議適當出臺救助式政策或生存性政策,采取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的方式給企業減負,把保障企業生存作為首位任務。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出臺措施,對集團公司的下屬企業,采取清單式管理,直接給予補貼。通過政策性融資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一些行業和企業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也認為,要積極全面應對,降低疫情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風險須積極全面做好應對措施,降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建議采取市場化的辦法引導利率下調,宏觀政策跟得上,保障生產和流通有序恢復。同時,應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就業的支持力度。比如進一步減稅降費,對特別困難的小微企業給予補助等。
政策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劉世錦說,一種需要避免的情況,是宏觀政策上借機過量放水。疫情發生后,各級政府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減壓紓困。這對穩定人心、穩定預期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有一些呼聲,實際上是借機搞大規模刺激政策。這類政策效果已有過很多討論,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實際問題,而且副作用很大。他強調,應當把危中之機重點轉到實質性深化結構性改革。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