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政策資訊

中國房地產的危機與希望

來源:智綱智庫       作者:智綱智庫       時間:2022-01-21

今天的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在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折階段,不僅地產行業比較關心,地方政府也比較關心。不僅行業內的老板比較關心,行業外的人也非常關注。同時,房地產還事關萬千家庭,很多消費者都在觀望,今天的房子還值不值得買?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確定性的問題。所以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就叫做“穿越不確定”。


圖片

“恒大事件”的背后:中國社會公平與效率的再平衡


去年房地產界大事很多,最大的當屬恒大暴雷事件。這已經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它的背后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響。對于恒大,中央到地方都是非常謹慎的,所以現在塵埃還沒有完全落定。那么身在行業內的我們,該怎么看待恒大事件呢?


首先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恒大事件只是一個開始,絕不是結束。接下來,全國還會出現很多個“小恒大”。因為站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角度上說,國家發展到今天已經走到了去虛向實的階段,去地產化是必經之路。


過去我們一直聽到業內有人說,整治房地產亂象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實不是這樣。樓梯響不是假的,這是中國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認為下行的經濟周期就能阻礙地產調整的決心,無疑是對大勢的判斷有問題。


要想搞清楚房地產為什么會走到今天,首先需要搞清楚過去二十多年,房地產的本質是什么。它不是一個普通的行業,而是一架被賦予了特殊歷史使命,用來拉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馬車”。


1998年,當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央決定適時推動房地產政策改革。這輪改革以“取消福利分房,實現居民住宅貨幣化、私有化”為核心目標,由此掀起了此后二十年房地產市場的驚濤駭浪。


圖片

1987年12月,深圳舉行了全國首次土地使用權拍賣,由此拉開了中國房地產業發展序幕


在那個“黃金時代”里,地方政府、開發商、炒房團,成了受益最大的群體。地方財政高度依賴土地出讓金收入;主流發展商們通過高周轉的資金運作,大規模的土地獲取,高效復制的產品線和集團化的管控模式,迅速成為巨頭;炒房團則在各地一擲千金,讓當地房價應聲而漲,攫取超額回報 。


除了開發商、地方政府和有房階層的利益捆綁,支撐房地產20年繁榮的根本動力,其實是全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從2000年的36.22%到2019年底的60%,短短20年間,有將近4億人口進城工作、生活,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居住需求。從2000年到2017年,當年竣工房屋面積從1億平方米增長到17億平方米,房地產的繁榮反過來也加速推動了城市化。


除此之外,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國民經濟當中少有的可以打通生產、流通、消費三個領域的產業,上下游關聯產業極多,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拉動就業、帶動稅收。


但也正是因為地位重要、規模龐大、利益紛雜等行業特點,過去數十年房地產領域產生了太多亂象。土地、資金這些房地產行業關鍵要素的配置,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權力色彩。在制度不健全,而利益又太誘惑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有人鋌而走險。于是人性中的貪婪、虛榮和僥幸都在這個行業得到了集中釋放,也讓它承擔了很多污名。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二十年的飛速發展,房地產到今天終于走到了它的轉折點。伴隨高速城市化腳步的放緩,房地產行業的歷史使命其實已經接近完成。在這種背景下,大的政策變動只是早晚的事。當市場環境、政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時,整個行業遭遇寒冬,實在是一種歷史必然。


如今的房地產企業,處在命運的轉折點上。以我們長期服務的時代地產為例:我的團隊2017年給時代中國做了企業發展的戰略咨詢,到2020年,時代中國已經完成了從100億到1000億的跨越。前段時間,他們的董事長和我們交流,目前時代地產已經出現了三個新的特征:


  • 第一,謹慎在市場中舉牌拿地,不參與或者是少參與競爭強的拿地環節。

  • 第二,把戰略重點轉向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成本相對較低,仍然可以保持一定利潤。

  •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降低對于中國房地產市場增長的預期,堅定地跟隨中央“房住不炒”的原則,他們預判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調整估計會在2023年到2025年完成。還有幾年緊日子要過。

時代地產的反應相對敏捷,很快看清了大勢,做出了一定調整,但陣痛還是不可避免,遺憾的是像這樣的房企卻只是少數。更多情況是大家都知道房地產領域的調整是灰犀牛,但都不相信灰犀牛最終會到來。但當灰犀牛真的撲面而來時,恒大不過是第一個倒下的那個罷了。


從企業的角度講,恒大是內部激勵措施出現了問題。恒大拿到的土地價值極低,以大量郊區大盤和三四線城市的土地為主。放眼整個行業,對于三四線城市市場,只有碧桂園憑借著全國性的品牌、良好的營銷能力、較高的產品性價比和快速周轉率才做得好。相比之下恒大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低價值土地變現升值很慢,沉重的負擔逐漸拖垮了恒大。


但理解房地產領域的變化,需要跳出恒大個案,從一個更為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恒大們所面對的,不只是防范風險,還有更深程度的底層邏輯。有幾個現象,值得我們反思:


2013年,新任領導集體確立后,領導人首提“新常態”。什么是“新常態”?這個詞意味著出現了和過去不同的新的社會常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常態”下和過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舊常態”不同——是以“經濟”與“社會”建設為雙中心。“新常態”是過去的傳承,但也是面對社會的新問題,提出的一系列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包含了前幾年的精準扶貧,也包括了現在最新的提法——共同富裕。


我們看到,2014年之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及規劃,都非常強調民生保障的章節。這充分彰顯了中央解決社會問題的決心。在經濟學意義上,這其實是一種效率和公平的再平衡。


這種效率與公平的動態平衡在歷史上并不罕見。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我們國家正是在“一五”“二五”的帶動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重建。但伴隨計劃經濟體制的深入確立,到文革期間,實際上是調整到“公平優先”,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效率公平的再平衡;改革開放前30年,全社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重新強調了效率的重要性。等到四十年過去,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又到了需要進行新一輪再平衡的時候。于是我們看到精準扶貧和共同富裕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是將重心從鄉村擴展到更大的范圍。


下一輪的發展核心,一定會是共同富裕,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主題之一。過去的發展方式,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是卻沒有很好地帶動其他人富裕,這個在今天將行不通了。過去一段時間,行業內的利益相關方都希望房價越高越好,未來這種以損害整體發展利益為代價的畸形發展,將被嚴格控制。這對我們的城投公司和房地產公司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全社會的公平問題,是接下來房地產行業面臨的根本問題,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要圍繞這個主題展開。


可能今天中國的房企對這個問題還沒有概念。不妨看看其他國家的做法。以韓國為例,韓國房地產行業有一個專有概念叫“7030”,即韓國《住宅法》規定,一個項目建設的70%是保障住房,面積以70-80平米為主,由大韓住宅公社(相當于中國的國有開發商)開發。這類住宅在開發完成后,政府相關部門會進行審計,利潤率必須控制在5%內,如果超過就會面臨罰款。雖然是保障性住房,但這些住宅的品質非常好,不亞于商品住房,不會出現國內一些地方插幾根樹苗就是綠化,摳摳墻皮就會掉的情況。在保障性住房之外,剩下的30%是商品住房,按照市場價格進行交易,政府不會限制。所以在韓國,有“70是上帝,30是凱撒”的說法。


圖片

韓國首爾漢江兩岸的居民區


所以對于中國來說,未來房地產企業要多關注政策性住房的發展趨勢,未來“居者有其屋”將成為常態。以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城市為例,它們在2017年就分別開始確定了土地供給的60%是政策性住房的政策,力爭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消化政府存量的土地。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房地產企業,將真正回歸到合理的盈利空間之下。如何實現更多高質量供給,將是房企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第三次分配將會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過去地產行業很少有人去討論房企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當然不只是房地產行業,互聯網等行業也是一樣。過去很多互聯網企業通過補貼方式搶占市場,但一旦形成壟斷后,就會變本加厲,一面掙著乘客錢,一面敲詐司機,這在未來是不可能的。未來大家都需要好好反思,作為靠吸收國家發展紅利成長起來的行業,未來該怎樣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針對高收入人群,對于企業來說,我們未來的經營理念,要更多地考慮“公平與效率”的問題,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圖片

不確定中是否有可把握的規律?——新型國企即將成為主流


既然時代變化充滿不確定性,那么我們可不可以在不確定中,梳理清邏輯,把握到規律?答案當然是可以的。任何事件的產生,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都是量變到質變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看清一個事件,要以這個時間為節點向前推10年或向后推10年,才有可能把握趨勢。


恒大暴雷,總的來說還是在大家的認知范圍內。但是我們為什么不會聽到中海、中交、金茂、保利暴雷?這就談到了國企與民企的問題。


在中國,媒體經常會用“國進民退”、“民進國退”這樣的詞來渲染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的動態關系。事實上,國企和民企絕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互相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共生關系。對于房地產領域的國企來說,最大的優勢體現在融資成本很低、政府可以對品牌進行背書、對土地的規劃影響能力比較高。因此,下一步國企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從過去的鄉鎮企業改制,到后來的民營企業風生水起,再到國有企業上市熱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企和民企的共同歷史貢獻。今天我們看到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電信、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巨頭,已經充分建立了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并且利用全球資金走向全球化。下一個階段,如何讓國有企業成為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企業,會是擺在國家面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國有企業掌握我國國民經濟命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在當前這個復雜的形勢下,我們的國家如果要完成諸多發展戰略,一定要依靠國有企業來獲得資金,同時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需要用國有企業推動國民經濟良性發展。


圖片

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發文強調“增強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一般來說,長遠的戰略在短期內都是不經濟的,將心比心,民企很難在不經濟但是重要的戰略性行業內進行投資。華為或許是個例外,但是華為的戰略決心也獲得了國家的支持。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美國制裁華為的時候,國家為了支持華為,提前推動5G商用,雖然目前5G沒有完善的應用場景,但是國家仍然要搶占5G市場,因為從長遠來看,這關系了更大范圍的民生問題。


今天諸多領域的科技研發,也會出現“新型國有體制”,很多暫時虧錢的領域,都將有國有企業的影子。同樣的,城鎮化過程中為了發展產業,很多土地和建設的經濟性不強,民營企業很難介入,這就需要國有企業承擔使命,利用融資優勢,發揮創新方式,推動城市的繼續發展。


我們國家對國有企業的管理,一直以來都存在巨大的難點。但是做大、做強、做優,是中央對國有企業的期待,那究竟該如何做呢?


第一,宋志平先生在擔任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董事長期間推動的改革實踐,可以視作一個很好的經驗。他通過混改整合了大量建材企業,把一批優質的民營企業納入到中國建材集團(以下簡稱“中建材”)的管理序列下,由中建材進行控股之后,統一品牌面向市場。對于中建材來說,通過行業整合擴大了規模提升了經營效率;對于這一批混合企業來說,融資成本降低、品牌優勢顯著,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還在未來一段時間得到了上市的機會,可以說是一次國企與民企的雙贏。混合所有制是國企改革的有效方式。


第二,在國企改革領域,寧高寧先生被稱為“國企的資本天才”。他開創的寧高寧模式,為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開疆拓土提供了很好的藍本。他在執掌華潤集團期間,充分借鑒了香港資本市場的經驗。華潤1993年開始收購雪花啤酒以及大量藥企,這些被收購企業后來都成為了各自領域中舉重若輕的頭部企業。后來寧高寧到了中糧集團以后,也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將中糧平臺迅速做大,推動了一系列成功的收并購。比如我們曾經服務過的中糧地產,就是通過收購寶恒地產駛上了快車道,包括我們后來為中糧地產策劃的石家莊祥云國際項目等等,都是在中糧集團在寧高寧時期的經典項目。寧高寧先生通過資本運作,成功推動了中糧集團成為全國國企改革的樣板。


第三,一定要推動國有企業的上市。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而上市可以讓國有企業擁有董事會、證監會、券商分析機構、媒體、審計機構等五大力量的監管,多重監管之下,國企將會發展出更有效、更精細、更透明的管理模式。


我們相信,未來將會出現一批主營業務清晰、通過混合所有制調動各方積極性、高透明度、高效率的上市型國有企業。而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企業也仍然大有可為。不管國企還是民企,在這個大背景下,都應該順勢而為,有所作為。


圖片

房產企業向何處?——千億(百億)規模國企的誕生


從2018年開始,國家對于國企改革的方向逐漸清晰,確立了央企萬億規模、省級國企千億規模,市級國企百億規模的總體發展框架。比如廣州市就明確提出要打造23家五千億級別規模的國企。從這個角度來看,打造優質規模國企,將成為未來國企改革的重點發力方向。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有關要求,一家國有企業達到千億目標,有三個維度,分別是市值千億、資產千億和營收千億。企業要真正實現千億目標,必定要在這三個維度中達到兩個。比如我們在服務的華南某物流國企,通過把原有的倉庫資產全部轉型成為產業地產,在原來的地塊進行產業升級,就可以達到資產千億。但是如何實現營收千億和市值千億,這是國企們面對的共同挑戰。


尤其是對于住宅地產國企來說,如何實現千億或者百億的規模目標?


在國家系列手段推動城鄉土地改革、防范系統性風險政策頻出和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我們的城市發展和企業發展都面臨新的變化:


第一,土地出讓金的收繳和分配出現變化。國家重新重視土地出讓金的收繳,將其納入到稅務部門管理序列,進一步削弱地方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依賴基礎。同時還積極探索將土地出讓金應用到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目前也有人建議財政支出設立新的制度,拿土地出讓金的20%用于項目發展。但無論怎么調整,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未來土地出讓帶動的“土地財政”模式將要發生根本性轉向。


第二,下一步政策對房地產資金的投融資管理將會更加嚴格,房企將要徹底告別高周轉模式。對于很多像恒大一樣的高周轉、高杠桿企業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回歸本源。但這個過程中,安全穩健的房企也無須過分恐慌。要知道,“三條紅線”的推出,根本目的是為了降低風險,引導房地產逐步走向良性的經營制度和模式,走向符合金融規律的發展模式,而不是為了掐死房地產。


第三,降低全社會對于房地產的期待,讓房地產行業逐步轉型到上文說到的“公平”角色上來。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就是降低對于利潤的預期判斷,未來要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來賺錢。我們要尊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規律,未來人均產值、人均利潤的指標會越來越重要。現在我們對于房地產企業的判斷指標,還停留在100億、200億、1000億的規模數據階段,但是這個總體規模數據是不可持續的。


圖片

業內有觀點認為,未來中國房地產的轉型方向可能是新加坡模式,即60%保障性住房、30%普通商品房、10%高檔豪宅


例如這一輪房地產行業大變局中,我認為吳亞軍的龍湖集團做的是最好的。龍湖集團未雨綢繆,早在2010年左右就做了一次很重要的調整。在住宅方面,做“山海湖戰略”后回歸剛需,明確60%的產品要服務剛需;在商業服務方面,啟動“天街系列”,計劃在2020年實現龍湖天街的商業租金收入每年不少于100億元,保證每年擁有30-35%的營業收入成為穩定收益。一旦出現危機,這30%的收入可以保證企業順利發展。事實證明,這些戰略調整對于龍湖渡過這輪危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指向就是政策導向,我們一定要關注“十四五”規劃確定的方向。為什么“十四五”規劃和2035中長期遠景目標這么重要?因為這次的規劃,決定了中國未來15年乃至30年的發展方向,這一輪的規劃,是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開始,是決定未來一段時期國家重大方向的“一張藍圖”。房地產企業的轉型一定要和國家對房地產改革的戰略方向保持一致。


總之,希望我們的這些分析和建議,能夠為大家對于未來的判斷提供一些底層邏輯上的認知,因為認知是共識的前提。國家未來的30年,也是我們企業面對的30年,也是我們個人面對的30年。希望我們都可以把握住新的趨勢和機會,順勢而為,穿越不確定的時代,尋找確定的方向。(完)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