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街區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文化保護工作至關重要。為了留存文化記憶、延續文化脈絡,需要從多個角度采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在商業化浪潮中守護文化根基。
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首要任務是對古建筑、遺址等進行嚴格的修繕與維護。針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制定詳細的修繕方案,遵循 “修舊如舊” 的原則,采用傳統工藝和材料,最大程度保留建筑的原始風貌。例如平遙古城,將古城內核心區域劃定為文化保護區,對古建筑進行系統性的修復,嚴格管控周邊新建建筑的風格、高度和色彩,確保與古城整體風貌協調統一,防止過度開發對古建筑造成破壞 。同時,建立完善的物質文化遺產監測機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無人機巡檢、傳感器監測等,實時掌握建筑的結構安全和保存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同樣不容忽視。文旅街區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非遺文化搭建傳承平臺。一方面,邀請非遺傳承人入駐街區,設立工作室、展示館或體驗館,現場展示傳統手工藝制作過程,如剪紙、刺繡、陶藝等,讓游客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并有機會親自參與制作,增強互動體驗的同時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播。另一方面,舉辦各類民俗文化活動,像傳統節慶慶典、民間藝術表演等,將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呈現在游客面前。例如麗江古城,通過鼓勵發展具有納西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讓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等非遺項目得以傳承和弘揚,使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深入體驗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
科學的規劃管理是文化保護的重要保障。在文旅街區開發前期,制定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規劃方案,明確劃分文化保護區域和商業開發區域,對文化保護區域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限制商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化環境造成沖擊。同時,建立健全文化保護相關的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加強對街區內商業活動的監管,規范店鋪經營行為,包括限制同質化嚴重的商業業態數量、管控經營時間、監督商品和服務質量等,確保商業活動在文化保護的框架內有序開展。
文化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也是重要的保護措施。在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和創新理念,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和體驗項目。比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將盛唐文化與現代科技、時尚潮流相融合,打造出震撼的實景演出、絢麗的燈光秀以及充滿趣味的互動體驗裝置,讓傳統文化以新穎的形式呈現在游客眼前,既滿足了當代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此外,多方協作參與是文化保護的強大助力。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文化保護的資金投入,制定并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加強文化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企業在商業運營過程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文化保護項目,將文化保護理念融入經營活動中;社區居民作為當地文化的傳承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文化傳承活動,分享文化故事和生活經驗;游客則通過文明旅游,尊重當地文化習俗,不破壞文化遺產,為文化保護營造良好的氛圍。以烏鎮為例,政府、企業和居民緊密合作,共同推動文化保護工作,使得江南水鄉的獨特文化韻味得以長久留存。
文旅街區的文化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理、傳承創新以及多方協作等多方面共同發力,通過這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守護好文旅街區的文化根脈,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