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是全國“敬老月”。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 2021年1月,原弘揚集團總裁蔣達強,出任了平安不動產董事長,打響了平安不動產轉型的第一槍。其中,康養、商辦和租賃住房,成為平安未來商業地產投資的新方向,明確下一階段康養要加大布局。 一直以來,以財務投資住宅地產的平安,似乎感覺到了市場的變化。事實上,房企布局養老地產,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事。 早10年前,筆者所在的大大央企就已開始了各類養老業務的嘗試,包括健康體檢中心、養老院以及高端醫療公寓等各領域的嘗試。近幾年,各大房企都有嘗試性布局,但淺嘗即止,因為真的不賺錢。 有些房企在養老地產的初級階段,將養老地產模式,納入給商業地產公司來操盤運營。這和地產公司用商業租賃的辦法,操盤養老的思路一致:通過拿地、蓋樓、聘請國外高端醫療養老機構(或者干脆自己干)運營,最后通過租賃或者售賣養老院子,或者床位,獲取收入和利潤。 在這種模式下,一不小心就有干起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模式。市場上,大部分的地產養老機構都是如此。 打著高端醫療或者養老的牌子,干著售樓的地產快餐模式,實在賣不動,或者政府要求必須自持,也只好干起慢慢租賃的活,事多還虧錢。老板們普遍不想干了…… 筆者之前為公司算過一筆賬,以一家80個床位的養老醫療院來算,初期投資1.3個億,每年固定成本合計4349萬。 按照床位使用率,以及為了匯報的好看,必須在第三年就要實現80%以上的出租率,才能夠開始盈利,即是如此,收回初始投資也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而且,重點是人均消費收入要達到15870元。 無論從哪點來看,都不可能實現。 這對于近十年習慣賺快錢的地產商而言,的確回報太慢了。 聚焦養老地產無法盈利的核心原因: 1、金融支持力度不夠,退出機制不明 養老產業的收入來源主要聚焦于兩點:租金和服務。通過租賃房間取得租賃收入,通過提供各類服務收取服務收入。而養老機構的固定投入卻是相當大的,也是我們常說的重資產。無論是買地,還是蓋房子,或者聘請專業的服務醫療人才,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這就導致養老產業的回報率遠遠低于住宅項目,平均3-5個點都算是不錯的回報了。 在這種低回報率的情況下,養老項目不太受金融資本市場的認可和歡迎,也是情理之中。 2、土地政策落實難 前十年火爆的土地市場,各級政府對于不賺錢的養老地塊基本是以搭售為主,但土地的熱炒,導致不賺錢的養老地塊也被背負了極高的土地成本。這樣的政策導致真正愿意踏踏實實做養老機構的企業反而無法進駐,一些投機的房地產商趁機吸入,極不負責任的打造一些養老面子工程。 3、各類配套體系和人才嚴重不足 產業的不盈利性質自然讓人才無法往其導流,體系和人才不足一定是必然的。 4、國人養老觀念和認知的不同 中國千年傳統以孝為先,把自己家里的老人送養老院,不管老人是否答應,自己估計都要承受親戚朋友背后巨大的心理壓力。這點的確不符合國情。另外,即使現在國人逐漸接受,高端養老機構每月上萬元的床位租金,和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現狀,都在深深刺痛,我們本就脆弱的經濟結構。 網上有一家保險中介,提出的問題發人深思:如果預算有限,你會先照顧誰? 要解決地產企業養老賽道盈利問題,可能還是要重新從中國國情,從源頭上想辦法! 第一:土地成本。 和絕大多數商業性質土地一樣,養老地塊可以屬于商業地塊的一種。 商業土地的價格應該回歸良性,而不是依附于住宅地塊。眾所周知,由于政府一般將商業地塊和住宅地塊捆綁銷售,這導致商業地塊價格一度虛高。且房地產開發商習慣了賺快錢的地產模式,對長期回報十年的商業地產嗤之以鼻,這種情況下,房地產暴雷,對于商業地產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地產從業人員回歸價值的本質,從長遠角度看待價值投資。 第二:金融環境。 平安不動產背后的金融實體舉動,已經給我們看到了銀行金融企業對于長期價值的追求,養老保險金也非常適合投放給有長期回報價值的商業地產項目。從賺快錢,到長期價值釋放。金融地產屬性將逐漸長期化。 第三:模式轉變。 從重資產轉型輕資產。養老地產和商業地產還有不同。養老的核心是提供養老服務。和購物中心和寫字樓、或酒店還是略有不同的。它核心解決的是老有所養的問題。現在90%的老人更愿意和自己的兒女居住在一起,選擇在其附近,就地享受相應的養老生活。 所以,居家養老,的確是一個較好的模式,一方面不需要城市提供核心的土地建立養老機構,解決了核心地塊核心土地的稀缺問題,另一方面將原本地產屬性的養老產業轉為服務屬性的配套服務業。讓養老擺脫金融土地的束縛,真正靠技術和人才來實現企業服務利潤的升級。 “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健全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照護服務體系。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法:“要大力加強居家和社區的養老服務的供給,我們要建設15分鐘養老服務圈,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每年打造1000個全國示范性的老年友好社區,在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和娛樂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支持,而且要全面落實老年人照顧服務的項目,讓老年人真正得到實惠”。 在這種情況下,布局康養地產大勢所趨。 從養老的產業鏈全貌來講,如果無需土地和建筑成本的投入,那么養老產業將擺脫對地產設施的依賴,讓原來地產中心的養老模式更聚焦于養老軟件和家政、文化生活服務。 這樣的成熟配套企業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58同城提供家政,讓職業院校提供護工,讓教育機構承擔文化生活培訓,讓有資質的醫療機構提供醫護管理。 這樣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可能真正可以解決現如今不賺錢的養老機構虧損現狀,真正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