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全國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費季主場活動啟動儀式上,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發布了20個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涵蓋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覽展示、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等領域,用沉浸式的表達,充分發掘文化旅游資源,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
本文將深度分析沉浸式文旅新業態示范案例,從中提煉出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探索沉浸式文旅發展新趨勢。
,時長03:59
沉浸式演藝 沉浸式演藝名單(7個): 又見平遙、重慶·1949、知音號、遇見大庸、尋夢牡丹亭、天釀、不眠之夜。 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政策和舉措推動文化產業向更高質量發展,傳統演藝產業作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一支,在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傳播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以及鞏固和加強文化自信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演藝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 創新觀演模式,注重視聽體驗 由于沉浸式演藝徹底打破了傳統觀演模式中的“第四堵墻”,因此演藝環境往往不再是傳統的劇場和鏡框式舞臺。各種形式的沉浸式演藝,都非常重視空間氣氛的營造。 觀眾從走進演出空間的那一刻,就已經全方位沉浸在劇情當中,成為演出中的一部分。例如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是山西旅游演藝的標桿項目,整部大劇通過“鏢師洗浴”“靈魂回家”“大院選妻”“面舞”等一個個精彩片段,以創新的“行走式”觀演模式、“穿越感”的情境體驗,帶游客沉浸式感受平遙人的仁德、山西人的道義,深刻領悟晉商精神。 以知音文化為靈魂,以大漢口長江文化為背景打造的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沉浸體驗劇《知音號》,在武漢市兩江四岸核心區打造了一艘具有上世紀20-30年代風格的蒸汽輪船及一座大漢口碼頭,演出在長江上以漂移的方式進行。為游客設置了鮮活的老碼頭實景體驗區,隨后游客登上大型輪船,分層移步觀看觸及心靈的武漢故事。6個舞臺、108分鐘的穿越之旅、108個不同的鮮活人物,創造性地使用了倒敘、插敘及人景互動等電影表現手法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劇,活現大武漢當年文化底蘊。 位于湖南的沉浸式演藝項目《遇見大庸》,在劇場采用近3000平方米的LED屏體視覺效果,以及可360度旋轉的移動式沉浸觀演騎乘裝置系統,結合國內領先的聲光科技及全息技術,巧妙地展現了張家界的三千奇峰和八百秀水,講述了大庸男兒大義凜然、共赴國難、英勇抗倭、為國捐軀,大庸女性敬重英雄、為愛堅守的感人故事。同時讓觀眾最大程度實現沉浸式體驗,感受科技賦予的魅力,領略大庸文化的精髓。 科技賦能舞臺,綻放藝術魅力 大型紅色舞臺劇《重慶·1949》將炫酷的舞臺科技與紅色故事進行融合創作,打造紅巖文化傳播演藝新空間。劇場內整個舞臺由五個可360度旋轉的圓環組成,每個圓環都是獨立運轉,運轉過程中可實現多方向運動,每十度變換一個場景,一共可變換出6000多萬個可視場景,是世界少有的機械舞臺。以沉浸式觀演新體驗,鏈接觀眾與革命英雄,實現“跨時空對話”。 在《天釀》劇場的山水空間中,采用先進的AR/MR等先進手段,配合多重機械裝置,利用超尺度環幕、天幕、地屏、紗幕等,以震撼的方式將獨特的釀酒工藝與人們深度品鑒國酒文化內涵的體驗相融合,在表達茅臺醬香酒博大精深的釀造文化同時,弘揚難能可貴的匠人匠心精神。以沉浸式的表達,充分發掘文化旅游資源,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呈現新風貌。 另外,根據湯顯祖的傳世名作《牡丹亭》改編的《尋夢牡丹亭》演藝項目,深入挖掘該劇本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借助多種高科技舞臺技術,如:全息投影技術、數字影像技術、巨型圓環裝置等,將傳統的戲劇與現代色彩深度融合,為觀眾打造出一場神奇且夢幻的游園式實景演出。 創造情緒體驗,打造獨特沉浸感 相比傳統的演藝產品,《不眠之夜》在場景構建上極盡繁瑣,目的在于營造出一個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情境,觀眾置身其中除了需要調動常規演出觀賞中的視覺和聽覺之外,還需要加入嗅覺、觸覺、甚至溫度體感等感官,加速和強化了對觀眾情緒的調動。 在場景設計上,《不眠之夜》兼顧了觀眾共性和個性兩個不同情感層面的需求。演出時,觀眾被邀請戴上面具,可以自由選擇在空間內的任何角落漫步或停留,完成個性化的探索。演員則在建筑物的不同空間穿行,邀請觀眾跟隨其后,并在不同場景與觀眾互動,這樣便形成了表演者和觀眾在空間內短暫共存的景觀,創造出特定場景內的情緒共鳴。 沉浸式夜游 沉浸式夜游名單(5個):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游錦江、北京國際光影藝術季“萬物共生”、奇妙·夜德天、夢境光霧山。 回顧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在第七條“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中指出,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建設一批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旅游作為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新鮮血液,已經逐漸成為夜間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足傳統文化,塑造互動場景 作為文旅行業標桿且頻頻出圈的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為底蘊,結合西安城市文化,引進國際一流團隊創排《再回長安》《大雁塔水舞光影秀》兩大演藝;推出《戲演壁畫》《霓裳羽衣》等沉浸式演出,生動演繹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城市故事。近期爆火的《盛唐密盒》,將傳統演藝模式從“臺下觀看”切換到“沉浸互動體驗”,煥活傳統文化,解鎖互動玩法。沉浸式的盛唐生活體驗街區,帶動并反哺了整個西安市商氣的攀升。 而“夜游錦江”則是通過深挖歷史底蘊,將成都歷史文化中的人物、文物、場景等卡通化、情節化、時代化,在東門碼頭、十二月市、慶齡碼頭、安順廊橋、音樂廣場碼頭等點位設置了一系列更具有互動性的節目形式來增強游客體驗感。以沉浸式劇游體驗為主線,注重科技的場景體驗和多元化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串聯漢服雅聚、國潮市集、古彩戲法、RPG互動體驗、水岸演繹等精彩紛呈的環節,暈染出天府之國獨特魅力,將成都文化、中華文化的詩性與雅興極致彰顯,讓廣大游客了解天府文化、體驗成都故事。 同樣立足傳統文化的“奇妙·夜德天”,將光影秀、IP角色故事、輕演藝、交互體驗、藝術燈光、大型情景演藝結合起來,實現了主題IP、合理動線、沉浸式體驗、互動游戲的主題夜游特色。以壯鄉文化為魂、以八桂山水為骨,充分汲取德天跨國瀑布的山容水態,勾勒出一幅旖旎畫卷。進而將山水、文化與光、影、水、霧氣、聲等試聽效果創意融合,由11幕互動體驗環節構成:螞拐節、尋蛙神、喚蛙神、創神跡、入人間、愛不得、花相助、定終身、花賜福、救蒼生、以及祁雨來。這十一幕劇情、環環相扣、跌宕起伏、移步換景,不斷牽引游客進入到一個“斑駁陸離”的夢中仙境中,帶來沉浸式互動體驗。
戶外光影藝術,科技沉浸空間 位于玉淵潭公園內的北京國際光影藝術季“萬物共生”戶外光影藝術沉浸式體驗展,以技術融合和文化創意為支撐,通過豐富的科技手段外化人文價值,全方位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使之忘我地進入預先設計的情境中。2023年,展區首次應用了曲面激光技術,將單點激光光源顯示變成全角度的激光面顯示;基于多視點裸眼3D立體視頻技術,創作結構最復雜的多層次多視角裸眼3D視覺效果,并聯動特定舞美裝置,打造視覺奇幻盛宴。 “夢境光霧山”依托光霧山的山水旅游資源,深入挖掘并充分融入巴文化、秦漢文化,應用裸眼3D、3D全息成像、水特效、AR互動等大量科技光影技術,講述了巴山背二哥和幺妹子纏綿的愛情故事。演藝通過《序》《巴山魅影》《惜別》《遠行》《叢林秘境》《紅葉牧歌》《巴人圖騰》《歸期》8幕,以沉浸式夜游的方式依次向游客娓娓呈現。 沉浸式展覽展示 沉浸式展覽展示名單(4個):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歷險記探索體驗展、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藝術與科技的不斷融合,沉浸式藝術在展覽中的運用和呈現越來越普遍。在虛擬與現實的交互中,沉浸式技術和藝術將發生不斷的變化,這對于博物館、美術館及展覽來說,既是挑戰,但也賦予了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間。 創新展陳形式,感受文化之旅 千年的運河、活著的遺產、流淌的文化,以新唐風建筑風格設計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融合,再現了飽經滄桑歷史的中國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大運河博物館館內運用NEC投影機打造的沉浸式數字展廳,更是通過亦真亦幻的影像,為游客留下了一段難忘的運河文化之旅。 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借助“沉浸式”這一數字化光影技術手段,不僅給觀眾帶來強烈視覺沖擊,也以其獨特的互動形式,給觀眾營造了無與倫比的臨場感。立體還原竹簧橋會議、軍民魚水情、水西保衛戰、東進北上等重要史實節點,作為可互動的紅色課堂、可打卡的學習陣地,讓紅色文化變得更可感、更生動、更沉浸。 數字光影科技,點亮交互體驗 北京世園公園植物歷險記探索體驗展融入了億萬年前的中國大型化石真品,嚴謹的植物和生態學研究打造的大展,隨處都是知識點。通過一場展覽的時間,在1000平的沉浸式空間,通過互動式、情境化的參與,充分運用智能道具、混合現實、光影技術、互動技術等前沿技術,揭開遠古地球的奧秘,重現植物演化中的歷險故事。整個歷程不僅可游、可觸、可觀、可聽,而且整體的故事場景呈現出中國藝術的獨特美感,通過趣與美的體驗來激發好奇、引導探索、超越現實,釋放無限想象力,讓文物化石和植物科普知識活起來。 “我們不是在寫一本教科書,我們是在創造一段體驗?!北局@一設計理念,上海天文館團隊打造了“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及“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幫助觀眾塑造完整的宇宙觀。全館運用精心設計的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擬手段,構建沉浸式宇宙空間體驗環境;采用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AR、VR、生物識別等先進的展示手段,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和感官,帶領游客獲得全新的宇宙探索體驗。 沉浸式街區/主題娛樂 沉浸式街區/主體娛樂名單(4個): 長安十二時辰、花山世界·花山謎窟主題園區、沈陽中街步行街、teamLab 無界美術館。 隨著體驗式消費的崛起,自帶沉浸式場景的主題街區、主題娛樂頻頻出圈,將商業邏輯從“租金和坪效”變為“體驗和文化”。在社交平臺上頻頻出圈的主題街區和主題娛樂,為文旅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立體化主題IP,打造街區辨識度 IP是主題街區可持續發展的靈魂,和依賴于地產發家的主題街區不同,擁有IP,擁有文化內涵,在商業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為品牌賦予和年輕人同步的價值觀和生命力,才是主題街區未來發展出路所在。 作為全國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文化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通過在商業空間內注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IP與唐文化元素,打造出集全唐空間游玩、唐風市井體驗、主題沉浸互動、唐樂歌舞演藝、文化社交休閑等為一體的新消費場景,重現唐朝都城長安的獨特風情。在一場穿越之旅中,市民游客由旁觀者變為深度體驗的參與者,在可知、可感、可觸摸、可品鑒的多維唐文化體驗中,切實感受商業、科技、文化、旅游有機融合的魅力。 作為有著近四百年歷史的商業街區,沈陽中街是中國最早的商業街。近年來,沈河區立足新定位,突出文化賦能,為沈陽中街步行街引進了體驗式、沉浸式、互聯網+等商旅文新業態,讓沈陽中街IP形象深入人心,讓東北的民族風俗和盛京皇城的文化特色得到廣泛傳播。2023年初,規劃面積約1300平方米的遼寧晟京坊劇本秀沉浸式文化娛樂產業園落戶北中街,包括遼寧省文旅協會劇本娛樂專委會、銘思文化、盒能文化、怪物盒子、喵星人、workers、荷魯斯等以劇本創作、主題輸出為主的行業頭部企業已經進駐,逐漸形成集作品創作、人才培養、內部測試、劇本交易、玩家體驗、衍生品銷售于為一體的“沉浸式劇本娛樂產業基地+文旅”區塊鏈。 創意光影玩法,構建社交空間 不同于尋常美術館的“靜止”,teamLab無界美術館內永恒流動的色彩、交織的燈影充滿了靈動之美,游客將在與光影互動中,感受前所未有的新奇樂趣。在6600多平米的空間里面,觀眾不再是一個靜靜觀賞的靜態過程,也可以是參與者,融入到作品,成為作品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獲得非常不同的體驗。所以在這樣的空間里面,作品和作品、觀眾和作品、空間與空間有很多維度去聯系。 精細化科技植入,深化沉浸體驗感
自2019年起,花山世界·花山謎窟主題園區響應國家倡導發展“夜間經濟”“文旅升級”“科技賦能”有關號召,實現了從“傳統觀光景區”到“沉浸式主題園區”的“變身”?;ㄉ绞澜纭せㄉ街i窟主題園區結合“沉浸式體驗”新需求,以謎窟歷史為文化內核,以主題夜游為特色,緊扣窟、江、林、田、村的資源票賦,充分應用互動投影、5GAR/VR、全息、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巧妙將文化、科技、藝術與自然山水、千年謎窟進行融合,精準構建展、演、水秀、互動、活動、二消、景觀等有機的空間序列,讓“千年謎窟”升級為“不容錯過的光影秘境”,成為全國首個融入真山真水的文化主題娛樂園區。
從這些成功案例中不難看出,在文旅經濟蓬勃興起的背后,關鍵的驅動力是文化品牌IP的賦能。通過深挖文化內涵,講好故事,讓文旅品牌煥發無盡活力。緊抓機遇、順勢而為,將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實現文旅經濟持續繁榮,引領新一波文旅消費火熱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