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天,深藍明凈
下面是草場,一碧萬頃
森林在右邊浩蕩,群山在左邊起伏
身邊河流淙淙,奔淌不息
前面是山谷的盡頭
后面是山谷的另一個盡頭......
——《我的阿勒泰》
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的爆火,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區一夜走紅。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網友們正在躍躍欲試的計劃去阿勒泰旅游——“求一份阿勒泰旅游攻略!”“哪里可以打卡到電視劇同款景?”也有不少網友已經開啟了“說走就走的旅程”。
據央視新聞報道統計,劇中取景地布爾津縣自5月7日以來,累計接待游客達44.55萬人次,同比增長68.04%,旅游綜合收入4.02億元,同比增長64.15%。據美團平臺數據顯示,5月7日以來,阿勒泰7月的文旅預訂單量(包括門票、住宿、交通等)同比增長超210%。
一部爆款影視劇往往會給相關地區帶來一個全新的文旅發展機遇,阿勒泰面對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相關的城市規劃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一二。
阿勒泰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阿勒泰并不是第一個借助影視劇迎來文旅消費增長點的的城市,前有電視劇《狂飆》帶火的廣東江門,后有電視劇《繁花》帶火的上海黃河路。對于非傳統旅游城市來說,這會是發展文旅的一個突破口,這也意味著有大量的城市規劃工作要做,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幸運的是,阿勒泰市早就開始了發展旅游城市的探索。阿勒泰市作為國家住建部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持續推進打造“中國雪都”、公園城市及度假勝地。
阿勒泰總體城市設計
及重點地區風貌設計
1、項目背景。
阿勒泰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轄地區,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地處新疆北部,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三國接壤。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高山森林、河谷風光、湖泊溫泉、巖畫石刻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阿爾泰山是新疆草原歷史文化匯聚之地,有“千里巖畫長廊”、“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之稱,因此阿勒泰也被譽為“中國雪都”。作為中國西北唯一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阿勒泰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北通道和新疆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2017年7月,阿勒泰市列入國家住建部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唯一的試點城市。
項目設計的范圍與《阿勒泰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中心城區的范圍一致,北至拉斯特鄉西域滑雪場北側,東至將軍山東側山脊線,南至機場北側聯絡線,西至蒙庫西側山脊線,總面積約為110平方千米。
城市景觀資源分布現狀圖
2、總體規劃。
結合阿勒泰的本土資源優勢,從城市品質、城市特色、城市文脈等多方面入手,走出一條體現時代特征、彰顯地域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總體定位為中國雪都、體育運動度假目的地,度假勝地、健康養生休閑首善地,及環阿爾泰山國際旅游服務中心地,塑造山城相望、陸水相融、文化交織、充滿活力的整體城市格局。
3、空間規劃。
在有機更新、分區治理的策略基礎上,規劃以山水、景觀、道路以及功能節點聯動片區發展,形成“一條銀河潤三城,一帶三核三片多節點”的總體空間結構。
城市總體空間結構
沿著克蘭河生態發展帶,片區與節點依次展開。三核為北部旅游服務核心、中部形象展示核心、南部公共服務核心;三片分別為北部老成片區、中部門戶片區、南部新城片區;多點則包括標志點和門戶節點。
將“北綠、中空、南活”作為城市未來空間組織的主要思想,針對城市、鄉鎮、鄉村、郊野不同空間特征,運用城市精明增長、城郊有機生長、鄉村特色發展等策略。強化“城·鎮·村·野”的城市風貌梯度,表達城市向自然過渡的空間意向,明晰阿勒泰的城市風貌特征。
城市高度分區規劃圖
對“依山不融山、擁水不近水、建路不見巷、有貌不入畫、筑城不旺城、載史不留史”六大阿勒泰城市發展實際問題,通過合理塑造山體風貌體系、營造快慢相宜的城市水景、恢復城市歷史風貌、凸顯十道巷子的空間特色、引入旅游服務產業等手段,針對性地解決。
拉斯特小鎮田園民宿效果圖
首先,通過保護山水骨架、控制虛實層次、加強空間滲透,構建城市生態景觀空間格局。遵循山城融合的理念,創新性地運用山體風貌體系這一分類。控制城市景觀廊道,加強城市與兩側山體的聯系;引導城市眺望系統,凸顯迎山接山的地區特色。
城市眺望系統設計圖
同時,利用克蘭河與各渠快慢相宜的水系特征,形成休閑活動無縫銜接的城市風景帶。快水剛毅,能展示個性鮮明的城市形象,慢水柔情,體現減速的城市慢生活。“快水· 慢水”協調發展,分段重點打造,城市水景將更具活力。
濱水駁岸空間系統
其次,對阿勒泰單一的城市風貌、缺失的街區場所感以及不足的公共活力空間,運用合理的建設開發強度和空間密度,積極拓展公共空間。增加城市廣場、公園綠地、街道空間等微型開敞空間。開展公共微空間城市設計,打造人性化場所。
景觀軸線結構
溯源歷史,梳理“先寺后城”的城市起源,結合史實資料,復建承化寺,營造歷史風格文化街區;整治十道巷子,再現蘇聯援建時期建筑風貌,復原阿勒泰輝煌時期的城市歷史風貌。
老城風貌區鳥瞰圖
4、生態環境設計。
以建設阿勒泰國家公園城市為目標,依據阿勒泰市總規生態框架及城市空間結構,將阿勒泰市劃分城市生態綠地、濕地保育區、農田復育區、灌木林修復及生物多樣性加強區、灌木林修復及生物多樣性加強區、疏林灌木撫育及修復區和水源涵養林保育區七大生態功能區。規劃形成“1+6”三級城市生態廊道,即1條南北向生態通廊與6條東西向生態廊道的疊加,使生態廊道網絡具有整體性、連通性。
總體生態框架
5、重點片區設計。
勾勒出整體風貌的輪廓后,項目對重點片區進行了更為精細的雕鏤。
城市重點地區規劃圖
十道巷子作為阿勒泰蘇援式街區,是阿勒泰幾代人集體記憶的綜合載體,它是設計師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的杰作,既能解決城市居住需求,又巧妙地化解了河谷地形的不利條件。在此基礎上,設計團隊保留了十道巷子現有街區的肌理與街巷空間尺度,采用針灸式的改造方式,打造具有濃厚歷史意蘊的風貌街區。
位于老城區北部的成巖古鎮,正是百年前承化寺所在地,是阿勒泰最早的城市起源地,在時間侵蝕下,曾經的成巖古鎮早已面目全非,遺址現狀破敗凋敝。設計團隊依據現有的承化寺以及成巖古鎮與八大會館的原址,劃定其為阿勒泰承化寺歷史文化街區;承化寺的街區空間格局和建筑原有的立面、色彩,采用藏漢相融風格;承化寺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高度不高于18米;整體格局與整個城市的風貌肌理統一;對街區原有工業企業,有計劃地進行搬遷。
承化寺遺址公園效果圖
成巖古鎮歷史風貌街區效果圖
6、項目成果。
2023年,阿勒泰地區旅游人次達到3150.51萬,同比增長74.84%;旅游收入達到274.53億元,同比增長80.67%。隨著影視劇《我的阿勒泰》的播出,阿勒泰的旅游熱度不斷攀升。
阿勒泰總體城市設計及重點地區風貌設計獲中國城市規劃協會2019年度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三等獎。
小結
為迎接全新的文旅發展機遇,相關城市應重新梳理當地及周邊旅游景點,從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交通等統一規劃,先解決部分基礎設施緊缺的問題,加強本地商業接待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服務的素質和品質,讓游客從打卡式旅游向本地深度游轉化,將流量轉化為客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形成長久的口碑效應。
文章來源:上海空間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