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特色小鎮如何破解‘運營難’痛點”為主題,從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有效運營方式等方面做分享。
特色小鎮也可以是產業園區的升級版
房地產企業積累了很多人才、資金等資源,但是現在卻面臨限價、限購等多種方式的調控,因此要去主動轉型。
而特色小鎮就是一種很好的模式,各大企業都有投資熱情,吸引眾人關注,政府在政策層面上,至少在理念上也是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的。
簡單理解,特色小鎮就是一個創新的產品模式。就像萬達搞的商業綜合體,原來酒店是酒店,商場是商場,住宅是住宅,彼此是分開的,有了商業綜合體以后,互相之間還可以導流,各種業態之間能夠形成協同效應。后來中糧集團,華潤集團,龍湖集團等也都在搞商業綜合體。
特色小鎮一般是2-3平方公里,比綜合體項目大得多,這樣的占地面積所容納的功能更復合、產業更多元、業態更豐富。當然,特色小鎮的運營難度相對而言也比較大。
特色小鎮主要解決了我們產業和空間兩張皮的問題。能夠重構我們未來的生活,讓人的生活更美好,因為它是職住一體、產業和空間耦合的,小鎮可以重構我們的產業發展。
特色小鎮也可以是產業園區的升級版,因為園區是為大的制造業、大的工業服務的,而這類特色小鎮是以人為本,是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服務的。
例如,華為在總部打造的小鎮、阿里巴巴的云棲小鎮,都是為企業的創新人群服務的,所以這個小鎮也可以說是產業的升級版。特色小鎮可以重構產業的發展,甚至可以重構中國未來的發展格局。
特色小鎮并不都在鎮里
什么地方適合發展特色小鎮?靠近大都市的地方,我們叫大都市區。因為大都市區內既有差異的分工,也有協同合作。特色小鎮在這里面是最好存活的,它可以借勢發展。靠近大都市區,有巨大的人群基礎,可以引過來消費,還可以疏解大都市的產業分布。
我把大都市區的特色小鎮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承接型,承接大都市的產業外溢,產業轉移。
第二類是消費型,吸引大都市區龐大的人口來到小鎮吃喝玩樂。
第三類是功能型,比如說空港、機場、大學城。大學城可以衍生創業小鎮,空港可以衍生空港小鎮,高鐵站也可以衍生出高鐵小鎮。但這些有一定的公共服務功能,不純粹是商業性。我們把它叫功能型的小鎮。
原來很多人都覺得,特色小鎮要落在建制鎮,這是誤解。其實特色小鎮或叫產業園區的升級版,或叫一個大的綜合開發項目,地在哪里項目就落在哪里。
特色小鎮可以是市中鎮,市郊鎮,是可以在市區里面的。 中關村的軟件園也有這樣的特征,我們說這叫園中鎮,當然大量的特色小鎮是在農村地區、縣、鎮等建制里。
文旅不是特色小鎮的全部
大家有一個誤區,認為文旅產業才適合打造特色小鎮,其實還有許多產業也是適合打造特色小鎮的,我們對此做了一個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類是適合發展現代農業的,比如很多勞動人口“空心化”的鄉村。
第二類是傳統產業小鎮,像浙江的襪藝小鎮、五金小鎮,像這樣的小鎮也非常多。
第三類是新興產業小鎮。實際上很多產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軟件、動漫等產業不需要大設備投入,這些新興產業最主要的要素是高素質的人才,小鎮能夠提供一個高品質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實現產城一體,形成聚合,產生商業“裂變”。
所以新興產業都通過小鎮模式來發展,政府的一些政策支持通過高科技的小鎮聚焦,精準施政,特色小鎮也是中國新興產業彎道超車的一個機會。
最后一類,服務業也適合發展小鎮。現在已經有的總部小鎮、金融小鎮、基金小鎮、財富小鎮、文化小鎮、體育小鎮、教育小鎮、健康小鎮等等,還有我們大家最熟悉的文旅小鎮,文旅和地產的關聯性比較強,所以市場進入的比較多。
特色小鎮從浙江省提出來到現在,很快已經三年的時間了,之前是“大干快上”運動式的,現在稍稍有點降溫,這是合理的。
從國家層面來講,出了規范性意見,在實質性的金融、土地等方面進行扶持。從地方層面來講,例如,安徽省只要納入這個特色小鎮的創建名單,省政府就給2000萬,還沒有創建成功,政府就給2000萬,要求所在的地級市再配套1000萬。
有一些地方是給土地指標,像湖北,創建一個省級特色小鎮,可以給500畝地的增減掛鉤指標。在云南,創建成功可以給一個億。
對特色小鎮來講,動輒幾十個億,多則上百億的投資,政府給的這些錢只能說是杯水車薪。特色小鎮不僅要靠政府給予支持,更應該靠市場的力量。
特色小鎮的三個問答
Q:特色小鎮現在是否已經存在泡沫?
A:這個不用諱言,現在很多投資商、開發商都用小鎮的名義去拿地。實際上心里可能不想做小鎮的,也不愿意去做小鎮,也沒有能力去做小鎮,但是需要地,需要項目來周轉,需要項目來發展。這種情況可能占到50%以上。但是行話說小鎮是“三年不開張,開張管十年”,它是長周期的項目,難點在運營。
我相信再過三年五年會有一批優質的小鎮項目,也包括一些產城項目的投資商會走出去,現在拿地成本高,房企的盈利遠遠不如以前,那個暴利時代早已經結束了。有泡沫是不奇怪的。
Q:如何看待特色小鎮房地產化的趨勢,去房地產化的融資問題如何來解決?
A:現在普遍是小鎮+地產,跟政府談說打造小鎮,打造景區,是給地方做貢獻。但是投入很大,回報周期很長,回報率還很低,需要政府通過土地來彌補。
可以尋找政策性銀行的幫助,比如國開、農行等政策性銀行。特色小鎮發展對地方發展是有利的事情,政策性銀行也有支持計劃。原來有披露說,謀劃了近千億的產業基金,報到國務院沒有批下來,不知道什么原因。
解決去房地產化的融資問題主要是靠運營,能不能靠運營來賺到錢是關鍵。第二個需要政府的支持,對特色小鎮產業項目給予支持,當然具體的模式還需要探討。
Q:特色小鎮產業不興,人口不旺,應該如何解決?
A:可以從3個方面來入手。第一,應該有特色。特色小鎮面積普遍2-3平方公里,雖然比一個綜合體要大很多倍,但是相對來講,它的空間資源還是有限的。 在這種情情況下,不要搞大而全,要主打特色,特色越明顯,即使距離遠一點,也有人去。像達沃斯小鎮、亞布力,都是很好例子。
第二,要聚焦“小鎮”,它不是房地產,是要做產業的,要順應政府對產業發展的訴求,把握地區發展的大的趨勢,然后順勢而為也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貴陽發展大數據就是很好的例子。像有企業專門打造職業教育小鎮,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發展職業教育,特色小鎮就是抓手。政府會給牌照,給土地支持,給資金支持,實際上是順勢而為。幫了政府把政府的事辦到了。
政府打造小鎮可以出的錢是有限的,但是扶持產業發展會有很多優惠政策都可以落在小鎮上,我們武漢的一個特色小鎮項目,才建了兩年的時間,從各個口徑落到位的資金已經超過一個多億了。領導動不動就來視察,很重視,但是房地產項目是不可能這樣。
第三點,要有專業的團隊來做運營,包括規劃、產業導入、投資、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設計、開發進度安排等等,不是靠一腔熱血就可以做好的。最好的辦法是找優秀的團隊,找優秀的合作伙伴,與優秀的運營商來合作,一起來打造小鎮。
文章來源:新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