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特色小鎮已成為寵兒,很多地方政府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不少企業也趨之若鶩。不過,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鎮野蠻生長、湊合事兒,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要嚴控房地產化傾向,防范“假小鎮、真地產”。要嚴控園區化傾向,防止“新瓶裝舊酒”,把原有的產業集群簡單貼了標簽就是特色小鎮。總之,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一定要突出特色產業、特色風貌、特色功能。
一、小鎮選址,不是什么地兒都能做小鎮。
1、沒有良好的資源不能做小鎮。比如一個項目,所謂有山有水有特色,但山是一般的山,水可能只是一個小池塘,特色不明,資源太過普通,就沒有辦法做小鎮。
2、交通不便不適合做小鎮。交通不方便,人流無法導入,小鎮難以興旺。浙江奉化有個小鎮就是因為交通不便被降格了。
3、做小鎮更需要人氣。浙江的特色小鎮為什么做的風生水起?因為浙江的城市群很發達,人流量大,人氣旺。
二、小鎮定位,要有清晰的依據。
只有定位才能決定小鎮的發展方向,只有定位才能指導小鎮開發所有環節和細節。比如:烏鎮就是一個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安靜小鎮;東部華僑城就是一個以觀光游樂為主的度假小鎮。
定位決策的依據又是什么?
1、首先是依托的文化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分為兩類,一是文化底蘊,二是文化產業。而旅游資源也分為兩類,一是觀光游樂資源,二是適宜度假的資源。資源不同,其定位思路也會有很大不同。
2、其次依托的是市場。無論什么樣的特色小鎮,沒有市場就不可能存活和發展。
3、其三是地塊的價值。地塊價值往往決定項目的價值。地塊所處的自然山水、交通、地形地貌都關系到地塊價值的大小。
4、其四是消費者分析。這是小鎮做定位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參數。
三、小鎮開發,模式決定發展。
1、主題游樂園模式。
這種模式很常見,國外以迪士尼為典型代表,國內以華僑城、萬達主題樂園為范本。它們都是以樂園為賣點,吸引人流前來旅游,然后提升土地價值,最后售賣地產。
這種開發模式對開發商的資金實力要求很高,目前國內的主題樂園模式也面臨著IP缺乏、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些問題,也考驗著開發商的智慧。
2、農業驅動模式。
在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這種農業驅動的模式也很常見。這種小鎮往往有一定的農業基礎,比如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大片大片的葡萄林、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吸引人們到此一游、到此一照。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要讓游客親身體驗和參與場景,體驗農耕時代的禮儀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不該只有農業,還應該補齊居住、教育等其他功能。
3、度假旅游驅動模式。
這一類小鎮一般是依托度假旅游發展起來的,比如觀瀾湖。它的模式是先做環境,再考慮居住。
這種模式最關鍵是摸準度假人的需求,打造真正的度假功能,而不是將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建房子上。
4、產業驅動模式。
產業驅動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小鎮。這種產業有兩類:一是引進來的產業,如云計算、基金等新興產業;二是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挖掘出來的產業。
小鎮離不開產業,沒有產業的小鎮,注定曇花一現。這種模式的要點在于一定要引進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相匹配的產業,比如你在浙江就可以搞互聯網小鎮,但在人跡罕至的西北地區就做不了。另外,產業的培育是長期的、是需要耐心的。
5、養老旅居驅動模式。
這類模式以烏鎮雅園為典型代表。做養老的小鎮,一定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自然環境較好、二是空氣好、三是交通順暢、四是養老配套齊全。
有些開發商以為建幾個養老院,挖幾個湖就是養老小鎮,這是錯誤的觀點。養老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養老配套包括的東西太多,比如老年人專業醫院、養老護理機構、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等等。
6、古鎮改造模式。
很多小鎮都是由古鎮“改造”而來的。對于這類古鎮,我們一要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二要尋找小鎮的歷史滄桑感。現在部分小鎮開發者急功急利,大興土木,改變了古鎮原來的面貌,也使得原來的歷史感蕩然無存,這樣的小鎮,生命力不會長久。
7、文旅組合模式。
因為項目規模大,單一的形態和業態難以支撐。所以,很多人就將更多的類別組合進去,也就是文旅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這樣看似業態豐富、功能更全、風險更小,但這種模式的頂層設計沒做好,風險更大。
當然,這種模式也并非就一定不能成功,關鍵是處理好幾種類型的邏輯關系,將能夠相互依存、相互提升的類別進行組合。如度假和養老的組合,觀光和游樂的組合等都可以大大提升小鎮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特色小鎮開發從一開始就要考慮空間、產業、運營三位一體的模式。
特色小鎮不是只盯著文化旅游,而是聚焦“專、特、新、高”的產業特色。
特色小鎮不是只有產業形態,而是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
特色小鎮不是新一輪的圈地開發,而是城市化進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