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調研發現,由于在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前期數量貪多、規劃求大、進度求快等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為“湊特色”呈現出一系列怪現象。不僅制約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發展,也潛藏生態環保、政府債務、文化傳承等多重風險。
一、產品不夠,“吃喝”來湊。
由于旅游產品缺乏或特色不明顯,一些地方數量眾多、一哄而上的“旅游特色小鎮”最終建成了“小吃一條街”。
在西部某地,我們看到,這一帶爭搭一部熱播影視劇“便車”,先后建起了5家風格類似的小鎮。盡管名稱各不相同,但餐飲美食都成為這幾個小鎮的“主打產品”。其中一個小鎮,主要的建筑風格并非當地風格,反倒“復刻”了香港電影中的部分街頭場景。
特色小鎮的核心特色不是旅游而是基于產業形成的特色產品,且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和口碑影響力。現在的特色小鎮打造過程中,要么是千方百計的造景或增加旅游服務設施,要么就是改造成各種旅游小鎮。其實旅游應該只是對特色小鎮提升的一種表現手法,而不是所有的特色小鎮一點都需要旅游的角度。
那些有產業基礎的小鎮,跟應該做好產業扶持,理順產業供需,增加產業活力,促進產業發展。可以適度的對城鎮風貌,產業布局做政策性引導和扶持,但不能全部用旅游的角度去看特色小鎮的建設。
二、產業不夠,“房地產”來湊。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好的產業支撐,房地產項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絕對主角。南方某地,打造了“歐洲文化風情小鎮”,總用地面積約1.2萬畝。事實卻是,開盤的地產大都售罄,但小鎮上冷冷清清,商鋪大門緊鎖,幾乎看不到車輛和行人。在中部某省,以康養、文化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小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一處被列為重點工程的建設項目現場,規劃占地4600余畝,總投資約100億元。項目工程鳥瞰圖顯示,一棟棟地產大樓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有的特色小鎮以“別墅類”住宅為賣點,大肆宣傳。中國社科院環境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婁偉認為,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滿足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求。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小城鎮最后有可能會演變成“空心鎮”。
特色小鎮要堅持“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最終實現產鎮一體、協調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提供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支撐。但特色小鎮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產業體系,聚焦某個優勢產業。前瞻產業研究院確保某一產業在小鎮中的獨特及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是激活小鎮經濟,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經歷科學選擇、合理規劃、核心培育,再到集群輻射,最終提升到產業品牌的發展路徑。
產業選擇——科學論證進行選擇,重在尊重現實基礎、尊重市場需求;
產業規劃——把握產業發展戰略,重在空間布局規劃、分階段發展目標;
產業培育——發展壯大核心支撐,重在龍頭企業的招商和培育、產業鏈的打造;
產業集群——強化產業輻射帶動,重在圍繞特色產業“補鏈補強”;
產業品牌——增強特色城鎮競爭力,重在產業文化和整體形象。
特色小鎮的“特色”產業發展首要做好產業的選擇工作,目前全國各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亂象普遍,很有可能產生惡性競爭。因此在產業選擇方面,各級政府應以客觀的眼光尊重本地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以敏銳的眼光和科學的思維把握產業發展前景;以超前的眼光突破傳統深化改革,加強創新驅動,促進特色產業領先發展。
三、形象不夠,“穿衣戴帽”來湊。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不知如何入手,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于形象改造,將大量建設資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被群眾稱為“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
“穿衣戴帽”工程僅僅提升了臨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形象,但給不少百姓添了麻煩。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屋外卻被“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筑“服裝”,“戴”上了灰瓦“帽子”。如此一番,一些原本具有紅色基因和歷史文化的小鎮,遭到“開發式”破壞,當地老百姓頗有怨言。
特色小鎮的環境及形象是基于整個產業發展。所有的特色小鎮的旅游形象一定是先是產業形象,再是居住形象,最后才是旅游形象。所有的城鎮都有自己的各自形象定位,這不僅僅是城鎮運營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特色小鎮的形象定位這個事情上,首先我們思考的應該是產業的形象,通俗話說,在傳播中說到這個地方,會聯系到哪一種產業上來,哪一種人會聚集到這里來。
其次特色小鎮的形象是居住形象,那就是城鎮所在地的當地百姓的居住出行的幸福指數,因為用一個詞“安居樂業”來定義特色小鎮的指數是最合適的。
最后,才是特色小鎮的旅游形象,旅游或者休憩方式的打造,可以為特色小鎮助力。
四、項目不夠,“農作物”來湊。
部分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攤派”指標。有的地方在條件并不充分的情況下,為了戴上特色小鎮的“帽子”,把在田農作物或成規模傳統種植、養殖業作為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
有的地方,甚至將水稻種植區列為“特色小鎮”來湊數。調研發現,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葡萄小鎮、蘿卜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不少地方的群眾反映,這樣的小鎮只是為了完成指標任務的“湊數工程”。
特色小鎮的內容可以是多種多樣,但是必須符合產業發展,市場需要,能夠形成自身的存在的意義。
特色小鎮的內容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有西紅柿小鎮,馬鈴薯小鎮,民宿小鎮;也可以有基金小鎮,航空小鎮,白酒小鎮;還可以有發呆小鎮,婚禮小鎮,記憶小鎮……不管什么樣的小鎮,那只是小鎮的一個基礎內容。
從特色小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者的角度看,內容的選擇只是一個開始,只要符合所屬區域的產業發展,那么內容都是正確的。
最核心的關鍵是如何叫內容能夠良性的發展,符合產業化發展思路。
如何叫內容的運營能夠造福當地的居住者,這才是在特色小鎮問題上對建設管理者的考驗。
五、數量不夠,“園區景區”來湊。
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有的地方給予每鎮500萬元至2000萬元扶持資金,500畝至1000畝城鄉增減掛鉤建設用地指標等優惠政策。為了享受到特色小鎮的建設用地指標、配套資金政策,一些不具備特色小鎮建設條件的地區,想方設法擠進小鎮建設項目規劃。西部某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提出在一處濕地公園內打造占地約300畝的特色小鎮。
有的地方,把原有的產業集群,貼上特色小鎮標簽。比如東部某縣規劃打造“智能電網小鎮”“地板小鎮”“電梯小鎮”“燈具小鎮”“織造小鎮”“電機小鎮”“農機小鎮”“交通安全小鎮”等16個特色小鎮,幾乎全部是根據鄉鎮產業集群發展重點來確定的,產業園“搖身一變”成為“特色小鎮”。
六、景色不夠,“挖湖造綠”來湊。
建設特色小鎮,缺少風景怎么辦?一些地方打起了挖湖、造綠、擴建濕地的主意。
在挖湖造綠等“造景觀”的沖動之下,一些原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小鎮,文脈傳承被割斷。南方某鎮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是當地的突出特色。但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被定位為“花卉小鎮”。事實調研中我們未見花卉蹤跡,反倒看到一個地產項目正拔地而起。當地發改委一名工作人員透露,“發現當地的條件不太適合花卉種植,所以規劃調整了。”
七、活動不夠,“節慶會展”來湊。
為了吸引人氣,一些特色小鎮在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的情況下,選擇了“造節會”,試圖通過舉辦節會招徠游客。
有的特色小鎮,節慶活動并沒有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西部某特色小鎮,我們看到“夏日狂歡節”的廣告隨處可見,主題是“打造音樂、美食嘉年華”,與小鎮所冠名的特色文化并沒有太大關系。
調研發現,特色小鎮建設中,節慶活動逐漸成為許多地方的“標配”。《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提出,“未經批準,黨政機關不得以公祭、歷史文化、特色物產、單位成立、行政區劃變更、工程奠基或者竣工等名義舉辦或者委托、指派其他單位舉辦各類節會、慶典活動,不得舉辦論壇、博覽會、展會活動”。基層群眾反映,這樣的節會活動,不僅容易導致浪費問題,也有違規之嫌。
八、資金不夠,“PPP項目”來湊。
一些特色小鎮建設中,政府部門在地方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選擇了通過PPP模式籌措資金,但前期對項目的規劃、收益測算并不明確,很容易帶來債務風險。
西部某省一個“功夫小鎮”核心區面積10.8平方公里,整體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設,預計總投資320億元。
中部某地與相關公司攜手,通過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鎮,多個小鎮規劃總投資超過20億元。一些地方在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下,特色小鎮建設PPP模式發展迅速。東部沿海某省發改部門召開的2017年省級特色小鎮項目融資對接會,推出列入第一批創建名單的省級特色小鎮融資項目76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其中,推出PPP項目8個,總投資86.8億元。
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特色小鎮健康成長關鍵,一些特色小鎮在社會資本以PPP模式介入后,后期能否提供較穩定的收益存在不確定因素,部分建設項目易“虎頭蛇尾”。
那么,如火如荼的康養小鎮如何避免這八大假象?如何才能實打實的持續運營?
康養小鎮當然需要具備養老、養生、養病、養心等功能,為將產業做大、做精、做深,則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將康養產業(生產)與生活、生態結合起來,對于養老功能,要高于養老院;對于養生功能要高于療養院;對于養病功能,要高于醫院。這是一種個性化、品質化、定制化服務產品和品牌。
2、融入文化和旅游,只不過,這種文化呈現出來的是一種休閑、康養、度假氛圍,乃至品味和品質,這種旅游可能以一種旅居的形式來體現;這就需要增加文化修養、體育健養等休閑運動業態。
3、融入生態環境,乃至景區,有時還要融入鄉村、田園、森林、湖泊和海灘。
在“健康中國”正式成為中國發展核心理念的背景下,健康產業將在未來20年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期。同時,伴隨“特色小鎮”國家戰略的落地,中央政府于近一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從多個方面鼓勵地方開展“特色小鎮”建設。
目前,康養小鎮已經形成三大主流模式:
1、天然資源引領——健康養生小鎮
其特點是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如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和文化等,打造以優勢資源為主題引領特色的健康養生小鎮。
此類小鎮的建設發展對業態的區別化定位、特色元素打造及長期運營能力均有特殊要求。
2、產業科技驅動——健康科技小鎮
其特點是當地具有較強的生命科學或大健康產業,以此為基礎和發展引擎,依托現有產業及人才基礎,打造具備科技價值含量特色的健康科技小鎮,而且多具有或毗鄰較為優質的大學和科研資源。
此類小鎮的打造對于吸引、聚集和協同產業及人才落地的能力有特殊要求。其核心業態將以生物科技、醫藥研發、創投孵化、教育科研和醫療服務為主。
3、醫療服務導入——醫療健康小鎮
其特點是依托當地特定的自然環境與交通輻射能力,規劃、導入和構建優質、綜合性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服務當地及所輻射、吸引的特定醫療服務受眾或老齡人群,打造以醫療健康服務為特色的醫療健康小鎮。
此類小鎮對吸引優質合作伙伴、構建較強的醫療品牌及長期高品質運營能力有著特殊的要求。其核心業態體現為醫療服務、康復護理和養老養生為主。康養老小鎮將是亮點。
中國正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達16%,預計2040年時的老齡比例將超30%。2050年,預計中國老齡人口將占全球總數的近1/4。對比其他人群,老年人在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更復雜。
在中國老年醫療健康市場供求嚴重失衡的背景下,綜合醫療、康復、護理、養老各類服務、能為老年群體提供連續性健康服務的健康小鎮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聚焦服務老年群體的“健康養老小鎮”將成為“醫療服務導入型醫療健康小鎮”的主要和基礎模式。
康養小鎮要想成功,必須牢牢抓住五大要點:
1、明確目標服務人群。
全面關注已老、初老和將老人群,兼顧其他年齡人群。
我們發現,無論是現有老齡人群,還是尚未步入老年的較年輕人群,均開始關注未來養老生活規劃,且入住養老社區的意愿逐年升高。
在社會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健康養老小鎮要有能力吸引、承接和全面服務已老人群(70歲以上、受完善醫療服務能力吸引)、初老人群(60-70歲、嘗試及尋找合適養老生活居所)以及將老人群(60歲以下、正為未來養老生活制定計劃)。
2、以全過程醫療健康服務為核心服務。
接續性的醫療健康服務能力(預防性、 診療性和診療后期)。
從身體特質、患病率和疾病特質出發,老年人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不僅限于治療,還需要匹配治療后的康復、護理、日常療養以及臨終關懷服務。
因此,健康養老小鎮需具備提供接續性醫療服務的能力,進行保健、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為一體的機構設置,提供“預防、治療、康復、養生”為一體的服務,涵蓋預防性、診療性和診療后期。
3、整合一體化的配套服務。
依據消費需求熱點,提供圍繞“身體、心理和社交健康”的綜合服務。
在消費以及生活方式逐步升級的背景下,健康養老小鎮應以老人群體及小鎮居民的綜合身心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小鎮居民健康素養、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為目標,建設相應的配套服務業態。
可依據區域特色及需求重點,有目的地構建涵蓋營養、文化、體育和消費的綜合體驗,從而培育有活力、有文化、有生命力和有尊嚴的社區生活氛圍,使小鎮居民實現“身體、心理和社交健康”的綜合性健康狀態。
4、經濟可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以“醫療健康服務產業”為核心產業、以配套設施經營為輔助產業。
以醫療健康服務和養老產業為經營核心,以養老設施銷售作為財務的平衡和補充,嫁接專業的醫療健康(醫療、康復、護理和養老)和配套業態運營方,建立長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及養老運營能力,打造核心的醫療健康服務產業,實現小鎮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創造綜合社會價值。
長期而言,可成為當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及就業、稅收來源。
醫療服務將成為小鎮的產業基礎和支柱,并可提升小鎮所在區域的人群綜合健康水平與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小鎮當地的產業升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在設施建設期為當地貢獻固定資產投資,在服務運營期帶動當地GDP、醫療專業人員就業與稅收發展。
另外,從中長期而言,小鎮還可刺激當地和輻射人群的消費以及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帶來大量輔助性新增就業崗位,并有助于提升地方土地的增值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