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2017年一號文件的出臺,以“田園綜合體”為路徑的“特色村鎮”建設的勢必會在全國掀起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如何讓小鎮像鎮,而不是鄉村或者城市,是新一輪中國式特色小鎮中應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小鎮是鄉村的放大,不是城市的縮影
鎮作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在中國古代最早指的是軍事要塞,在宋代以后則是指的有集市的地方。無論是軍事要塞,還是集市所在地都表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它的區域和人口的規模是有限制的。同時,鎮和村在歷史上的中國是相互一體的,城市這個名稱在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區劃名稱也不過二三百年的歷史。所以,在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中,第一個忌諱是小鎮不能成為城市的縮影,而是鄉村的放大。
所謂小鎮是鄉村的放大,一方面,是指它的區域面積,不要像中國現在的城市發展一樣,把擴展面積作為城市規模的方向,更不像中國的大學一樣,以為動不動幾百上千畝的面積就是“真正”的大學,認為面積大就是大城市、大學,這是幼稚的膚淺和極大的誤區。另一方面,是指的它的人口基數也不能太大,因為在未來的特色小鎮的人口,不僅只是原居民,更多的是旅行者,不能把特色小鎮建設當成農村人口轉移的主戰場。
中外的歷史經驗也證明,小鎮是放大的鄉村,而不是城市縮影的道理。在西歐發達國家的小鎮,如德國、英國和法國大多在幾平方公里之內,人口也只有1-2萬人。同樣,在過去的中國,一個村莊面積也就是2-5平方公里,人口也就1000-2000人,這是一個被中國數千年農耕文明歷史證明的一種人居均衡的鄉村生態系統。因此,在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中,一定要避免區域面積和人口基數上的無限擴展,面積不超過10平方公里、人口不超過5萬為宜。
同時,小鎮是鄉村的放大,而不是城市的縮影還有一層意思是說,小鎮不僅是工商業的集市,而是一個有著鄉村味道的生活空間。鄉村味道是特色小鎮的重要元素。這一點德國人做的非常好。德國的小鎮建設致力于一種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融合。形成了“村莊城鎮化,城鎮村莊化”風格。在中國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中也因如此。在小鎮看到的不僅只是建筑和工商集市,還要有村莊的鏡像:小河的流水、林蔭的小道、天空的飛鳥和四季的花香。正如一個旅行德國小鎮的游人所寫的,天空澄藍,大地碧綠;森林環抱,芳草如茵;風清氣爽,道路如網;方便靜謐,適宜人居。這應該就是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方向之一。
小鎮是傳統手工藝的復興,不是城市化工裝備企業的下鄉
產業功能的定位。是鎮與鄉村、鎮與城市區分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一方面,鎮與鄉村相比較,鎮的產業主要是包括手工業在內的工商業。雖然鄉村也有手工業,但嚴格來說鄉村只是有手工藝人或者工匠,沒有手工業。因為,“業”是指按照某種約定俗稱的規矩組織在一起,從事相同性質的工作的一個群體組織的形態(人們習慣說的“業態”),鄉村無法形成這樣的群體。另一方面,城市的工商業無論是規模、技術水平和分工,都是小鎮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的。它們的出身,就注定了它們的差別。
事實也證明,城市的無論是城市的化工、裝備企業的下鄉,還是大型商超、餐飲娛樂業的進鎮最終都是鎩羽而歸。因為,作為一個小鎮無論是其規模、資源,還是消費水平,都決定了城市的業態無法在小鎮生存。同樣,對小鎮環境的破壞是巨大的。因此,在新一輪的小鎮建設中第二個忌諱,就是防止新一輪的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城市的化工、裝備企業轉移過剩產能、技術落后產業、甚至是轉移工業污染和文化污染(城市庸俗的娛樂業)的集散地。
未來的特色小鎮,一方面,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尊重中國農耕文明中的工匠精神的基礎上,以復興中國傳統手工業為小鎮產業的發展方向,重現中國傳統手工業的精粹與品質。另一方面,小鎮應該是商貿交易的集市,而不是城市的超市,是一個小商品的集散地,因此,多樣性、環保性、便利性和專業化品質,應為小鎮商貿集市的特點。同時,小鎮作為城市和鄉村的連接點,它既有鄉村的味道,又有城市的生活質量,因此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休閑、養生、游學、交友、商務和田園觀光等“農旅”、“商旅”和“文旅”這三種旅游方式相結合的服務業,應是小鎮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小鎮是原態的活化與修復,不是房地產商的盛宴
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離不開小鎮的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方向決定未來”,小鎮的規劃和設計朝什么方向走很重要。在中國,只要方向對了速度不是問題。
小鎮建筑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所有的建筑體都是一個遵循歷史軌跡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是不同的歷史年代留下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是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社會文明程度,一代人的審美價值觀。例如一座百年老宅,或許有著它傳奇的歷史故事,但一座五、六十年歷史的房子,也有它的社會價值,體現的是這個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一個時代的工匠水準。這一點德國人同樣做的很好。在德國很多的小鎮,古城堡、古建筑,以及濃蔭密布的傳統園林四處可見,如詩如畫,美不勝收。德國人小鎮的建設,把保持小鎮原有的風格和特色作為建設中嚴格遵循的原則,是在這一原則下的開展房屋修補、改造古舊建筑,更新基礎設施,而不是推倒重來,或者以大吞小,從而小鎮歷史遺產能完整的保留,小鎮文化韻味可以實質性的傳承。
所以,新一輪特色小鎮,對小鎮的建筑的規劃、設計與改造,應該遵循原態的活化修復與重建,而不是大拆大建,推倒后重新來過,更不是房地產商下鄉逐利的房地產項目。因此,新一輪特色小鎮建設的第三忌諱,就是避免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城市房地產商蜂擁爭食的盛宴。
小鎮是現代的社區,不是閉塞的鄉野
正如前面所提特色小鎮建設是原態的活化修復與重建,但原態活化并不是要規避現代文明生活,更不是回到老死不相往來的閉塞鄉野,特色小鎮應該是一個既具有中國鄉村傳統文化精神又融入現代城市文明的“田園綜合體”。
在這里,人們既能享受到鄉村韻味的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和鶯歌燕舞等等這些源自于大自然的恩賜,又能看到城市中常見的道路、銀行、商超、郵局、現代交通工具和互聯網絡以及消防隊和醫療診所,還能看到休閑椅、停車場和公共廁所,甚至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等。讓小鎮成為城市和鄉村人眼中的奢侈品。
因此,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去規劃設計和改造小鎮,是新一輪特色小鎮建筑中,避免讓特色小鎮陷于城市不像城市、鄉村不是鄉村的尷尬境地的關鍵。不讓小鎮成為鄉村的復制品,是特色小鎮中第四個忌諱的地方。
文章來源:半湯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