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正在中國如火如荼地展開,隨著各種“小鎮”概念風行,人們的擔憂逐漸多了起來。如果這一輪小城鎮建設脫離實際,大干快上難免會催生一些所謂的“形象工程”,最終恐難名副其實。避免浮躁,不落俗套應當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提起特色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性舉辦地——浙江省嘉興市烏鎮的崛起可以說是典型的代表,就在最近,浙江省對余杭夢想小鎮、烏鎮互聯網小鎮等20個浙江首批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進行了授牌。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這一最新舉措再次進入人們視線。
“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的綜合體,它的靈魂不是高樓大廈,不是優勢產業,恰恰就是文化。”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認為,文化建設不僅能為特色小鎮塑魂,打造精神紐帶,也能利用文化資源帶動產業發展。
為了使各地在特色小鎮建設中重視文化建設,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首批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示范點的名單。這種示范點并非終身制,每年都會進行動態評價,就是要把好的經驗進行推廣,在特色小鎮的文化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從全國來看,特色小鎮建設形成了一股熱潮,各地紛紛推出了獨具特色的小鎮,有金融小鎮、精工小鎮、科創小鎮、文化產業小鎮、醫養小鎮、戶外小鎮、休閑小鎮、旅游小鎮等等。
今年7月,國家住建部、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
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展美麗特色小(城)鎮被定義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
培育特色小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有條件的鎮更好地發展。由于一些體制機制的限制,不利于一些小鎮參與到市場化競爭中,因此挖掘一些有潛力、有特色的小鎮,通過一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吸納小鎮周邊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
住建部村鎮司司長張學勤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鎮,主要是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建設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國家層面的政策引導,令“特色小鎮”迅速成為社會資本的投資熱點。總部位于上海的某集團日前宣布,將在全國打造100個集旅游、生態農業、養老親子、品尚休閑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在圍繞特色小鎮建設,主流觀點認為我們的特色小鎮不要走“歐式小鎮”之路,“特色”應成關鍵詞,要有持久生命力,特色小鎮應該是留得住鄉愁的宜居家園。而現實則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情況。
據媒體披露,某地也在打造“互聯網小鎮”,不過從當地情況來看,并沒有什么傳統的互聯網產業基礎,只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些互聯網相關企業,顯然屬于“圈地養羊”意在稅收,離特色小鎮內涵很遠。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東部某省會城市,一家大型企業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鄉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鎮”,計劃建設的商業和住宅項目需要進行大面積拆遷,而作為“準拆遷戶”的當地居民卻覺得,無論是“足球”還是“小鎮”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然而,這些從內涵到現實都在發生偏離甚至變味的“特色小鎮”卻日益多見起來。比如,借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的現象在泛濫:在珠三角,某房地產企業借助“科技小鎮”概念推動產業地產,獲得地方政府大量土地資源支持;在長三角,另一家房地產企業打算在大城市周邊打造標準化的“農業小鎮”,2平方公里農業區配套1平方公里建筑區,計劃承載3萬人。有些特色小鎮建設,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觀察人士指出,有的特色小鎮建設行為,只有“招商引資”“把空間變成房子”這兩個特色十分清晰,而特色小鎮應有的特色產業、文化傳統、人居環境等內涵很少涉及。不少地方甚至存在“圈地為鎮”、無中生有,不顧當地傳統產業特色和人文地理環境,盲目上項目、造特色的行為,可能讓特色小鎮建設淪為又一輪人為“造城運動”。
無論是何種特色小鎮建設,都應該充分調查研究,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文化基因與獨特魅力,要擺脫“圈地造城”“穿新鞋走老路”的浮躁,切忌盲目跟風,大干快上,過于追求GDP和稅收,要防止走樣變成“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或“腐敗工程”。
最后還需要指出的是,美麗、宜居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內涵,沒有宜居環境的特色小鎮建設注定終將失色,希望我們的特色小鎮建設最終都能實至名歸。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