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浙江省無論在實踐上還是頂層設計上,已成為“著眼供給側培育小鎮經濟”的新實踐、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的新載體,成為體制創新、產城融合發展的“浙江樣板”。
特色小鎮也迎來了因城施策。
2017年12月29日,浙江省質監局發布了《特色小鎮評定規范》,這是我國首個“特色小鎮”評定地方標準,該標準將于2018年1月29日正式實施。早在2017年11月27日,浙江省質監局和浙江省發改委共同組織召開了《特色小鎮評定規范》地方標準評審會,該標準由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浙江省標準化研究院聯合起草,這意味著,通過3年時間培育創建特色小鎮的浙江省,對地方標準制定已醞釀許久。
2017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就明確要求特色小鎮立足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打造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新型城鎮化有效載體的要求,同時將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理念方法、精神實質和創新精神經驗納入文件并推廣。
因為,浙江省無論在實踐上還是頂層設計上,已成為“著眼供給側培育小鎮經濟”的新實踐、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的新載體,成為體制創新、產城融合發展的“浙江樣板”。
浙江樣板
自2015年浙江省發布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至今,其共創建了108個省級特色小鎮。根據三年創建要求,第一批特色小鎮已進入驗收命名階段。目前,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余杭夢想小鎮已完成驗收命名,上榜為首批省級特色小鎮。
浙江特色小鎮的樣板意義多次被高層點名提及。習總書記分別在2015年5月視察浙江時和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都充分肯定了浙江省特色小鎮工作,并在中央財辦2016年的《浙江特色小鎮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強總理和張高麗副總理也對特色小鎮高度重視,在相關報告中均有作出重要批示。
浙江特色小鎮的范本作用也反映在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湖南、甘肅等多個省市相關部門專門組織考察組到浙江省調研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情況,僅云棲小鎮2015年就接待500余批次。
另一則數據更加說明了這一范本意義。在浙江省的特色小鎮中,50.39%屬于旅游發展型,而2016年,浙江全省旅游項目總投資達11775.2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當年實際完成旅游投資1442.01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4.9%。2017年1月至5月份全省實際完成旅游投資580.96億元,全年完成旅游實際投資或超1600億元。
《特色小鎮評定規范》的發布實施再添一筆,為浙江省特色小鎮評定提供了科學、規范、可操作的指標要求,為特色小鎮創建和驗收提供了有效指引和主要依據,為形成標準化考核評價長效機制,持續提升特色小鎮建設成效,優化新時代浙江生產力謀篇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了解,《特色小鎮評定規范》圍繞以居民為主體、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的“非鎮非區”、產城融合的特色小鎮建設,突出特色個性,注重分類評價;突出產業核心,注重經濟培育;突出質量示范,注重高端引領;突出改革創新,注重市場主體;突出科學操作,注重標準規范。
《特色小鎮評定規范》提出特色小鎮“1+8”的評定指標體系,由共性指標和特色指標構成:在明確特色小鎮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制“新而活”的共性要求基礎上,針對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時尚、旅游、金融、高端裝備制造和歷史經典8類特色小鎮產業特點分別設置三級特色指標,充分尊重不同特色小鎮的獨特個性,使之形成具有相對普遍指導意義的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模式。
對此,北京田園詩畫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田丹表示:“特色小鎮畢竟首先是在浙江發起的,浙江也最具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浙江所發布的全國首個特色小鎮評定規范,肯定會對全國特色小鎮糾偏和評定具有引領性參考作用,但具體文本還未公開,只好待公開后再對具體內容進行評價。”
差異化評定
由于各區域經濟、人口、自然、人文等發展要素不盡相同,“浙江樣板”不可被直接復制,評定一個特色小鎮的發展水平也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這折射出全國首個地方性特色小鎮評定標準出臺的另一層典范意義。
參與多個特色小鎮融投資項目的中融泰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王秀成表示:“最新的特色小鎮評選標準有八條,第一,生態環境保護是評審成功的基礎條件。第二,產業導入為核心點。第三,歷史積淀是評定的必要條件。第四,文旅IP被視為重要條件。第五,特色風貌在評審中普遍。第六,創新機制體制成為關注亮點。第七,房地產概念的一票否決制。第八,已入選小鎮的動態調整趨勢。”
但是,中國特色小鎮研究院、中厚明德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王輝告訴筆者:“現在全國特色小鎮領域最突出的現象是,東西南北各個區域特色小鎮差異明顯,評定標準不能一刀切。”
因此,針對特色小鎮發展水平建立完善、因地制宜的評價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工作。由于特色小鎮處于發展初期,許多特色小鎮還處于規劃策劃階段,促進小城鎮的差異化、可持續發展變得尤為重要。
田丹指出:“特色小鎮發源于浙江,但畢竟是個新生事物,原來在評定方面偏向于定性,業界也有些誤讀,比如,一開始3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3萬左右人口,就被房地開發業誤讀為大型社區的房地產項目;再比如,住建部要求的3A級景區標準,旅游業也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了起來。我們看到這次審批權限移交給了發改委,估計重中之重是要強調特色產業和吸引就業以及人口。國家發展特色小鎮的本意,是由某一新興特色產業引領,帶動產業升級,解決就業,吸引定居人口,從而促使多點多引擎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動經濟全面復蘇。”
在此基礎上,田丹建議:“在評定方法上,首先是希望具備可操作性,其次是加強定量評價。定量評價是指,可設定諸如產業、吸引就業、風貌、歷史文化傳承等等各類評定指標,可以就此設計打分制等。”
文章來源: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