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開篇的2018年,如果要為彌勒市經濟轉型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尋找關鍵詞,那“特色小鎮”無疑是頗具分量和熱度的詞匯之一。
經過一年多的規劃和摸索,紅河水鄉、紅河“東風韻”小鎮、太平湖森林小鎮、可邑小鎮相繼落地。隨著這樣一批特色鮮明、形態各異的特色小鎮在城鄉間崛起,彌勒市又多了一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載體、推進項目建設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和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服務能力的新抓手。
前景廣 引領發展“進行時”
跨入“高鐵時代”,通用機場破土動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第三產業爆發式增長……過去的幾年,彌勒的發展豐富多彩,效率驚人。
發展無止境,不斷需要新動能來刺激。
產業發展支撐動力不足,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城鄉二元結構較為突出,協調發展任務繁重……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面對新的發展要求,彌勒需要一個新載體實施創新驅動,打造發展升級版。
去年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中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分中指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去年,根據省、州統一安排部署,彌勒市抓緊抓實特色小鎮項目的策劃、儲備、包裝、篩選、申報等工作,紅河水鄉、紅河“東風韻”小鎮、太平湖森林小鎮、可邑小鎮等4個小鎮成功入選云南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何為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內涵是什么?如何推動特色小鎮建設?
彌勒市從一開始就明確,特色小鎮應擁有“獨特氣質”,它不是行政區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或風景區的“區”,更不是搞房地產,而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挖掘產業特色、生態稟賦和人文底蘊,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
彌勒市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要求,走市場化建設道路。在推進過程中,政府起到通過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創新制度供給等來發揮引導和服務功能的作用。
圍繞人的城鎮化,彌勒市以產業為支撐,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小鎮“多規合一”。統籌安排小鎮在道路、供水、供電、通信、“兩污”、智能智慧、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加強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生態保護等紅線管控的銜接,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有序進行。
特色多 市場為主導
1月初,氣溫驟降,蒙蒙冬雨讓位于西三鎮的可邑小鎮增添了不少寒意。但即便天氣寒冷,仍有人流、車流向這里聚集。
“每天都有游客,到周末或者節假日,游客更是多得不得了。大家之所以來,一是我們這里生態環境好,更重要的有濃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小鎮導游組工作人員趙建梅說。
多年來,可邑小鎮所在的村寨深藏山中,如今之所以引來人氣、財氣,正是因為趙建梅所說的“特色”二字。
打造特色小鎮的成敗,關鍵是特色,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只有打造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增強產業運營能力,特色小鎮的發展才有支撐。
建設特色小鎮,彌勒市不玩概念,而是以市場為主導,緊跟消費升級動態確立產業布局。注重整合提升傳統產業、挖掘培訓新興產業,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在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美、小而精上下工夫,整合地方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旅游特色等,突出小鎮的唯一性、獨特性和差異性。
在“東風韻”小鎮,景區管理部辦公室主任吳應敏介紹,“東風韻”以“原創藝術文化”為主線,建筑、藝術、產業3個核心要素相交融,來凸顯獨一無二的原創建筑、稀缺的藝術資源、名家名企云集、藝術聯動的多產融合發展特色,全力打造國家級原創文化、藝術特色小鎮。“東風韻小鎮不是筐,什么都往里面裝。我們走的是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的發展之路。”吳應敏的話很直白。
紅河水鄉則以國際級賽事突出運動之“特”、國際五星級標準度假酒店群突出度假之“特”、中國古典建筑風貌傳承突出建筑之“特”。以運動休閑產業為驅動引擎,通過F3國際賽車比賽、超級摩托車錦標賽賽事和休閑娛樂引導客流,促進小鎮酒店業、餐飲業、運動健康、娛樂業、文化創意、農業莊園等產業融合發展。
在太平湖森林小鎮,一座以“現代木結構建筑研發”“休閑旅游”雙引擎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特色,打造集森林木屋、生態園林、休閑旅游、康體養生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已初具雛形。
而可邑小鎮以民族風情、生態環境和民族手工藝產業為特色,推動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度假、民族醫養、民族商貿、養老養生等產業的一體化發展,目前已比較成熟。
能量大 發展新引擎
投資114.69億元建設4個特色小鎮,對于政府來說,大規模投入十分困難,要加速資金流入特色小鎮建設,就必須杠桿化。
彌勒市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融資、市場化運作為原則,多渠道籌資、多元化融資,吸引和撬動民間投資參與到小鎮投資、建設和運營。有效地綜合使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彌補特色小鎮資金缺口,豐富資金來源。
隨著建設的推進,特色小鎮的引力正逐步顯現,成為推進項目建設、拉動有效投資的新引擎。
紅河水鄉與國際賽聯、摩托車賽事聯合會簽訂了相關協議,國際知名企業喜達屋集團旗下4家五星級酒店落戶于此;在“東風韻”小鎮,已引入建成萬花筒藝術館、農墾博物館、牛哆啰農莊、藝術酒店,南亞東南亞記者培訓中心、阿里巴巴紅河研究院等也將落戶;8家國內知名木結構建筑企業將入駐太平湖森林小鎮,形成共同研發、共同運營的產業發展模式;可邑小鎮則與國內知名旅游銷售網站等建立合作關系,擴大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更承擔著使命。
站在太平湖森林小鎮一座山丘上,云南太平湖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艷梅指著成片種植的苗木說:“這里過去是荒山荒坡,并已出現石漠化現象,而特色小鎮的建設始終堅持生態修復和保護,以后這里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森林。另外,小鎮建設還兼顧產業扶貧,僅就業這一塊,就已為附近的村組提供了上千個工作崗位。”
建設特色小鎮,猶如把城市“搬到”了農民身邊,讓他們就近就業、就地城鎮化。
一曲悠揚的彝族小曲從可邑小鎮阿細文化傳承中心院內傳來,螞蟻村村民畢桂越大媽一手吹樹葉絕活吸引了游客駐足。“家里的房子租給別人開客棧,我在傳承中心教村里的年輕人彝族傳統文化,兒子媳婦在小鎮開商店,一年下來收入很好。我們從沒想到會像城里人那樣拿工資、做生意、收房租。”她說。
可邑小鎮的發展,不僅讓村民參與到演員、保潔、綠化、保安、觀光車駕駛等旅游服務中,逐步由農業向服務業轉移,還吸引了不少人到此創業,除了開客棧,依托這里蜂蜜、核桃等特色農產品,可邑的電商也蓬勃發展。
彌勒市對可邑的發展定位,體現出了其使命——將可邑建設成為有民族特色、有產業基礎、有幸福指數、有發展希望的鄉鎮振興戰略先行試點。
山水相依的景區、民族特色濃郁的村寨、忙碌的施工現場……產業勃發、人文交融,一個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特色小鎮正成為彌勒創新發展的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