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理念一經提出,迅速成為焦點:
政府:政府通過大量政策引導、產業基金設立等舉措推動特色小鎮,將其作為加速經濟發展轉型、承載新型城鎮化空間、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企業:企業通過資本投入和運營投入快速跟進特色小鎮,從阿里巴巴到華為、從萬科到萬達,從華僑城到中青旅,幾乎所有大企業集團都在涉足,將其作為新一輪投資收益的出口;
市場:市場對于健康快樂的需求則迫切需要特色小鎮作為釋放消費升級的載體。各路人馬集聚,掀起特色小鎮投資、開發和建設的新高潮。
好的小鎮一定是有生活、有文化、有旅游的小鎮,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小鎮,是有產業支撐的活力小鎮,因此文旅特色小鎮在特色小鎮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國家第一批特色小鎮評選中,文旅特色小鎮數量超過三分之二;浙江省特色小鎮申報中明確提出要按照3A級景區標準打造小鎮,江蘇省則專門出臺了風情小鎮的指導意見,可見文旅特色小鎮的重要性。
隨著各方關注度的提升,文旅小鎮開發還將持續升溫,那么文旅小鎮究竟應該怎樣打造才能成功落地?以下為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一、文旅特色小鎮特在產業。
文旅特色小鎮顧名思義,是以文旅產業植入為特色的小鎮,根據文旅產業在小鎮當中的地位不同,可將文旅特色小鎮分為三種類型。
1、旅游驅動型。
即旅游產業占主導地位,在資源方面有獨特性和吸引力,其他產業發展不充分,烏鎮和古北水鎮是典型代表,需要以全域化的理念打造,實現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
2、雙產業型。
即旅游產業和特色產業疊加融合,旅游功能比較完善,屬于復合型特色小鎮,以影視和旅游為主導的橫店影視城是典型代表,該類型需要充分發掘和放大主題特色,拓展要素,延伸功能。
3、旅游從屬型。
即鮮明的特色產業基礎,旅游產業為從屬產業,旅游功能相對薄弱,屬于生產型特色小鎮,目前的基金小鎮、襪業小鎮等都屬于該類型,需要利用已有經濟基礎,推進城旅共融、主客共享。
二、文旅特色小鎮贏在模式。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特色小鎮,打造的前提就是要確定盈利模式,計算投入產出,避免出現爛尾或死城項目。不同的區位、市場、本底和操盤人影響了小鎮的基因,決定了小鎮的盈利模式,在此總結了四類盈利模式。
1、景區型。
以景區模式運營,除門票收入外,住宿、餐飲、購物等業態收入也是主要盈利來源,烏鎮、古北水鎮、郁孤臺小鎮等是典型代表,模式相對清晰,主要是由旅游運營功底深厚的人操盤。
2、地產型。
主要以地產銷售和后期的物業經營為主要盈利點,如綠城的農業小鎮等,更多的是由地產商或地產主導的投資商操盤。
3、功能型。
主要依托主題功能拓展經營形成相關盈利,如集散小鎮彝人古鎮、美食小鎮袁家村、民宿小鎮莫干山等,地域功能特色鮮明。
4、產業型。
自身能夠依托優勢產業形成產業盈利鏈條,同時與旅游結合實現盈利,如我參與的景德鎮的陶瓷小鎮項目等,靠把陶瓷產業鏈引入旅游,游客能夠參與到陶瓷制作全鏈體驗過程實現盈利。
三、文旅小鎮落在創新。
落地為王、創新為要,文旅特色小鎮的落地需要靠多方面的創新支撐。
1、政府機制靈活創新。
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但是具體的貫徹執行還需靈活的機制保障,如嚴格監督、簡化流程、聯合辦公、持續引導等,提升落地效率。
2、企業經營迭代創新。
文旅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因此文旅特色小鎮的運營需要隨著市場變化不斷升級,與時俱進,不斷研發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產品,從而使小鎮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3、政企合作創新。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在特色小鎮開發中都關注投資回報,但二者存在博弈,政府更多關注民生、稅收、就業等綜合回報,而企業關注的是如何活下去從而實現更多盈利,因此政企需要在PPP模式上進行探索創新,尋求平衡,達到共贏。
文章來源:中紅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