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我國的城鎮化需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關系,而要形成這樣一種關系,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發展毫無疑問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步入城市資源產業要素向外擴散階段
我國城鎮化進程將開啟3.0版。記者獲悉,我國城鎮化已從資源、要素、產業向城鎮集中的1.0,城市病顯現的2.0,進入到城市功能疏解的3.0時代,并將通過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城市化等方式加以實現。
據權威人士透露,我國城鎮化發展路徑正在轉向城市資源產業要素向外擴散階段。“城鎮化1.0是我國城市發展的初始階段,資源、要素、產業都在向城鎮集聚。隨后,城市數量增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時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城鎮化進入到了2.0時期。”
上述人士表示,城市病對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抵消作用,這也意味著城鎮化路徑必須要改變。“城鎮化將從過去一味向城市集中,轉向將城鎮集中的功能向周邊擴散,向小城鎮、小城市擴散,這也成為城鎮化3.0的重要表現。”
具體來看,城鎮化不再僅僅是農民上樓、入城這樣的單一手段,而是以鄉村振興戰略、特色小鎮為主要抓手。其中,鄉村振興將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三農”問題影響深遠,既是農村產業的振興,又重在農業的振興。特色小鎮,則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總思想引導下,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提效的重要基石。
“特色小鎮是鄉村之頭、城鎮之尾,處于中間的位置,同時其也處于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中間部位。因此,特色小鎮將成為城鎮化3.0中承接功能轉移的重要載體。”上述人士說。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也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我國的城鎮化需要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關系,而要形成這樣一種關系,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發展毫無疑問將會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徐林認為,小城鎮和特色小鎮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是城鄉之間一個很重要的緩沖地帶,應當吸納更多的城鄉人口。而特色小鎮建設則有利于形成創業和創新的平臺,真正培育構建出產、城、人、服緊密融合的新型城鎮。
事實上,現階段多地都在啟動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據全聯房地產商會特色小鎮分會首屆年會發布的《2018中國特色小鎮白皮書》介紹,目前,在全國的31個省區市中,有23個地方政府啟動了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工作,其中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有19家,地方住建廳牽頭的有4家,僅北京、新疆、上海、河南、山西、貴州、青海、西藏8個省市尚未啟動。
“雖然各地涌現出了不少有特點的特色小鎮,但也出現了‘盲目跟風’的現象。”徐林指出,特色小鎮建設出現了運動化的趨勢,成了政府的任務工程、政績工程,容易產生揠苗助長的效果。
徐林表示,此前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四部委發文對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了統一規范以避免盲目建設、防止千鎮一面。要防止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新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也要防止政府的大包大攬及加劇債務風險。
對此,前述權威人士也表示,特色小鎮需避免規模的不合理擴張,并符合一定的條件標準。“目前很多特色小鎮只有一家企業,這是不可以的,打造特色支柱產業是特色小鎮的命脈所在。”
未來對特色小鎮的認定或將標準化。該人士指出,特色小鎮面積應把握在3平方公里左右,打造20個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每家企業平均可帶來4億元左右財政收入,特色小鎮就業的員工年收入應該達到6萬元左右,小鎮吸引人口5萬人左右。“這樣的特色小鎮一定是可持續,一定是有競爭力的,也一定是有生命力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首先建設特色小鎮的浙江省日前出臺了全國首個地方版《特色小鎮評定規范》。規范明確,特色小鎮相對獨立于城市和鄉鎮建成區中心,原則上應布局在城鄉結合部。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把握產業準入成為發展特色小鎮關鍵
目前,特色小鎮的建設已進入“深水區”,如何根據地方特點合理地發展特色小鎮,將是擺在每一位小鎮建設者面前的課題。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日前指出,特色小鎮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中國的新型城鎮化,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打破城市和鄉村之間這種二元結構的界線。
他進一步表示,從現有的案例來看,特色小鎮的模式做得比較好的,一般都是本地資源豐富、能夠形成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從而吸引人口、企業、資本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生產及創新要素聚集的小鎮。
小鎮應規避“盲目建設”
自國家提倡創建特色小鎮的兩年多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出臺了特色小鎮的創建計劃。據克而瑞大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各地小鎮項目已經超過2000余個。
發改委規劃司城鎮化推進處處長劉春雨表示,近兩年來一些地區大膽探索,打造出了一批有產業特色、環境優美、宜業宜居的特色小鎮,彰顯出了鮮明的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據劉春雨介紹,在2017年第三季度末,國家發改委對全國的225個特色小鎮做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小鎮總體入駐的企業有3萬家左右,吸納就業人口130萬左右,創造稅收200億元左右,完成特色產業投資2000億元左右。每個小鎮平均入駐企業140家,吸納就業5000多人,繳納稅收7000萬元。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鎮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概念不清、定位不準、急于求成、盲目發展以及市場化不足等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和房地產化的苗頭。“一些地方隨意拿出個名頭或符號就聲稱要搞某某特色小鎮,什么煤炭小鎮、鋼鐵小鎮、甜玉米小鎮等,有的是要淘汰的落后產業、有的是低端農業,根本沒搞清特色小鎮是什么。”一位專家坦言。
對此,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住建部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的“帽子”。另外,上述意見還明確,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也就是說,“特色小鎮”不是行政意義上的鄉鎮。
對此,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告訴記者,特色小鎮的一個特點是要實現制度的創新,現有的行政體制對于企業經濟的自由發展有一定束縛,浙江特色小鎮之所以比較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體制機制上的創新。“作為小鎮平臺,不要與行政級別掛鉤,就是小鎮服務平臺、小鎮服務產業。”他強調說。
小鎮建設應規劃先行
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秘書長楊中川告訴記者,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決定做特色小鎮前一定要做好前期策劃,要調研考察小鎮當地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各方面條件。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特色小鎮應該是新產品、新結構、新創業生態等“特色”的形成,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城市所提供的各種“正外部性”協同作用、共同演化的結果。“這就決定了特色小鎮不可能全部由‘規劃’所覆蓋。”仇保興說。
據悉,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等機構日前共同發起了一項“百強縣特色小鎮創建培育計劃”,該計劃希望搭建政策平臺、整合產業資源,為特色小鎮創建培育提供政策指導、頂層設計、資本導入、產業落地、建設運營、傳播推廣等系統解決方案。沈遲表示,該計劃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幫助地方政府理清思路,另一方面還會起到搭建平臺的作用。“把資源對接起來,互動就多了,信息也更透明了。”
讓特色小鎮的“指揮棒”更科學合理
浙江省日前發布了《特色小鎮評定規范》,明確了特色小鎮必須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體制“新而活”、產業“特而強”等。這是國內首個特色小鎮評定的地方標準,讓建設特色小鎮有了指引和依據,值得點贊。
小城鎮連接著城市與鄉村,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載體,也是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小城鎮已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戰略重點,特色小鎮成為了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方向。自2016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兩批公布了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林業局等部門也相繼發布了有關特色小鎮發展計劃。隨著相關政策舉措的實施,各地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熱情十分高漲。
不過,特色小鎮蓬勃發展的背后也存在不少亂象。有些地方以為修建古代建筑風格的街道才是特色,于是大拆大建,仿古的商業街建起來了,卻因沒有歷史根基,缺乏文化底蘊而聚不起人氣;有些地方盲目拆舊建新,拆掉了原本特色鮮明的老街區,建起了整齊劃一的現代化建筑,形成了毫無特色的“千鎮一面”;有些地方借著建特色小鎮之名,行房地產開發之實,高樓起來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卻嚴重滯后;還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脫節,由于缺乏產業支撐,產城融合成了一句空話。
特色小鎮發展之所以會出現各種亂象,有對特色小鎮的概念和內涵認識不到位、理解有偏差的因素,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一些地方官員把特色小鎮建設搞成了政績工程,喊口號、玩噱頭、耍花招,貪大求快。這些做法容易導致資源要素的錯配和浪費,使特色小鎮建設空有其表、流于形式,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極為不利。
特色小鎮的建設涉及到產、城、人、生態等要素資源。發展特色小鎮的關鍵,不在于高樓大廈,也不在于古樸還是現代,而在于整合利用好當地已有的優勢要素,挖掘特色資源,升級特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讓特色小鎮健康生長需要強化頂層設計,既要有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和建設規劃,避免盲目無序建設,也要通過設置一定的規范和標準,讓對特色小鎮建設成果的評價有章可循,為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特色小鎮建設在各種政策的催生下極易一哄而上,需要發揮好規劃的引領作用,處理好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系。通過設置相應的標準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讓特色小鎮建設的“指揮棒”更科學合理,能夠更好地引導土地、產業、資金、人才等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產、城、人協同發展與相互融合,不斷提升城鎮化發展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