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特色小鎮建設熱度不減,隨之出現大量問題:一曰運動化;二曰功利化;三曰園區化;四曰地產化;五曰雷同化。凡此種種,唯獨沒有遵循特色小鎮建設所應有的漸進化、產業化、人本化、科學化和市場化。特色小鎮之所以出現“五化”問題,而沒有循著正確的“五化”方向實施,歸根結底在于政府主導,而非市場主導。
盡管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住房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和環境保護部針對以上問題,聯合發布了專門的文件,著力規范各地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的建設,力圖引導特色小鎮建設健康有序發展。但在執行中,跟所有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一樣,又出現了“兩策兩規”現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邊著力規范,下邊竭力規避。一上一下,一正一反,政策就松動了,方向就偏了。威權越重,監督越小,腐敗越大,局面越亂。
特色小鎮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熱潮之中必有泥沙,通過觀察和調研我們發現,在政府主導激勵下的特色小鎮建設潮,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運動化趨勢。在政府評比納入名單和各類激勵政策的推動下,一些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已經成為政府的重點工作,有些地區甚至有專門的特色小鎮數量、投資規模、產值、人口等考核指標。
二是具有功利性。一些地方政府把特色小鎮作為投資平臺來打造,希望利用特色小鎮招商引資,帶動當地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只要投資商承諾投資就是特色小鎮建設的資源,缺乏必要的引導、規范和耐心。
三是小鎮建設園區化。一些地區為了迎合特色小鎮建設的指標考核要求,簡單把產業園區帶帽為特色小鎮,內涵和外殼依然是產業園區,營造的發展環境也是園區發展生態,有的特色小鎮甚至連一個居民都沒有,完全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小鎮概念的理解。
四是追求短平快效果。出于任期考核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一些地方不顧特色要求,過于追求短平快效果,盲目引進各類投資商特別是房地產商進行開發,使得房地產商得以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名頭,獲取建設用地從事其房地產投資和建設。雖然短期內投資可以上去,但導致部分特色小鎮演變為了房地產項目,由于小鎮缺乏特色產業支撐,極容易演變為“空心鎮”和“鬼鎮”。
五是簡單模仿、東施效顰。一些地區不顧自身條件盲目模仿別的地區特色小鎮的成功樣板,全國各地基金小鎮、康養小鎮等名目多樣的特色小鎮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一張規劃圖打遍天下,使得特色小鎮也出現了城市建設面臨的千篇一律、千鎮一面等問題。